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

2018-01-07 23:42:20黄树芝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20期
关键词:脑梗塞功能障碍肢体

黄树芝

(盱眙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盱眙 211751)

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

黄树芝

(盱眙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盱眙 211751)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盱眙县第二人民医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0)和参照组(n=20)。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护的总有效率及其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结果: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接受治护的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能促进其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死;康复护理;老年患者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其脑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致使其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或坏死,最终导致其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该病在老年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脑梗死[1]。该病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目前,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原则主要是纠正其脑部缺血、缺氧的状态,改善其神经功能,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2]。本文主要研究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取的40例患者均为盱眙县第二人民医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这4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偏瘫等情况。其中,排除意识不清、合并有精神疾病、存在沟通障碍、中途转院、年龄<60岁及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将这4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n=20)和参照组(n=20)。在研究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9例,男性患者有11例;其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为(70.6±3.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分别有6例、7例、6例和3例。在参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8例,男性患者有12例;其年龄为61~80岁,平均年龄为(69.5±3.9)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分别有5例、5例、8例和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方法是:1)心理疏导。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易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从而可影响其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为其介绍与脑梗死相关的医学知识,对其进行安慰和鼓励,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2)环境护理。注意保持患者病房环境的安静、整洁,定期打扫病房,不要让陌生人随意进出病房,以免打扰其休息。3)体位护理。在患者卧床时,协助其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告知其避免压迫患侧的肢体。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并对其进行肢体按摩。4)用药指导。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对于记忆力较差、经常忘记服药的患者,应告知患者家属按时提醒患者服药。5)饮食护理。向患者强调合理安排饮食对促进其康复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个人喜好为其制定饮食计划,让其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避免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3]。对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按照进行卧位平衡训练、床边坐立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和行走训练的顺序,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引导其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2)对于早期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协助其在床上进行体位的变换训练、肢体的伸直及屈曲训练、躯干的扭转训练及坐立训练等。每天训练2~3次,每次训练的强度应以患者不出现疲劳感为宜。3)在患者能够下床活动后,协助其进行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在协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时,应先让其用健侧的下肢支持体重,再协助其用患侧的下肢支持体重。在协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时,护理人员应站立在患者的患侧,用手搀扶患者缓慢地行走。4)指导患者进行穿衣服、洗漱、上下床、用餐等日常生活训练,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4-5]。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进行护理前后,采用我院自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量表的满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将两组患者的治护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四个等级。经治护,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为显效。经治护,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为有效。经治护,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未得到改善,为无效。经治护,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加重,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为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

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接受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接受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 20 24.18±18.23 46.18±8.45研究组 20 24.19±17.28 70.93±10.32 t值 0.0017 8.2984 P值 0.9986 0.0000

2.2 两组患者接受治护总有效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接受治护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护总有效率的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偏瘫、语言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护理服务越来越重视,过去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临床上转变护理观念,采用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的护理模式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6]。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床上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能促进其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1] 王丙华.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医药前沿,2014(13):312-313.

[2] 陶抗丰.早期康复护理对102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母婴世界,2015(12):172-173.

[3] 吴雪婷.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4(15):124-125.

[4] 蔡美娟.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5):513,514.

[5] 刘丽芬.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医药前沿,2016,6(32):250-252.

[6] 李艾琴.脑梗塞急性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今日健康,2016,15(1):286.

R473

B

2095-7629-(2017)20-0241-02

猜你喜欢
脑梗塞功能障碍肢体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舒适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3期)2015-04-23 07:28:34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梗塞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