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佐,黄桂荣,谷 岩,林 晶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吉林 白山 134300)
用针刺、点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效果研究
于建佐,黄桂荣,谷 岩,林 晶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吉林 白山 134300)
目的:探讨用针刺、点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中风后发生足内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使用针刺疗法和推拿疗法进行治疗,为试验组患者使用针刺疗法、点穴疗法和运动疗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针刺、点穴及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效果较为理想。
针刺疗法;点穴疗法;运动疗法;中风后足内翻
足内翻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风后足内翻的发病率较高。此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中风后发生足内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有效手段,使病情较轻的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而导致其患肢的足关节出现畸形。近年来,我院使用针刺、点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中风后发生足内翻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在40~7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9.74±10.54)岁。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为试验组患者使用针刺、点穴及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是:将环跳穴、阳陵泉穴、悬钟穴、丘墟穴、京门穴、解溪穴、足三里穴、昆仑穴、金门穴、申脉穴作为主穴,将内庭穴、合谷穴作为配穴。使用毫针直刺或斜刺患者的上述穴位,进针的深度为1~1.5寸,针刺的手法为平补平泻法。以患者针刺的穴位出现酸胀感或麻电感为宜,以其机体能耐受为度,留针的时间为30 min。进行点穴治疗的方法是:治疗师用指腹环形平揉患者的阳交穴、光明穴和悬钟穴。在揉上述穴位时,治疗师的指腹不能离开所接触穴位的皮肤,要以穴位作为中心,圆形转动指腹。揉一小圆周为1次,每个穴位揉120~180次,共揉2~3 min。进行运动治疗的方法是:让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其将双下肢自然伸直。治疗师握住患者患肢的足跟部和足底前部,慢慢地做背屈和外翻的动作。上述动作完成后停顿10 s,让患者患肢的足跟部和足底前部缓慢地恢复到原位。重复操作3次后,治疗师让患者做1次患肢足部的背屈和外翻的动作。治疗师将患者的双下肢抬起,使其足底与床面接触,或辅以外力使其患侧足部做背屈、外翻的动作。上述治疗均每日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间隔3 d,开始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为对照组患者使用针刺、推拿疗法进行治疗。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是:选取患者的照海穴、丘墟穴、髀关穴、阴陵泉穴、地机穴、漏谷穴、足三里穴,使用毫针直刺或斜刺上述穴位,进针1~1.5寸,针刺的手法为平补平泻法,留针的时间为30 min。进行推拿治疗的方法是:首先,治疗师将自己的腕关节稍微背伸,使手指自然伸直,将手掌平放在患者患侧小腿的三头肌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对患者患侧小腿的三头肌进行环旋摩动。治疗师的手法应轻柔,对按摩部位施加的压力应均匀。让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其放松下肢。治疗师站在患者的足后方,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的后髁部,慢慢抬起患者的双下肢,使其双下肢距离床面20~30 cm。治疗师小幅度地上下抖动自己的上臂,使患者的双下肢产生舒松感。在进行上述治疗时,可同时对患者患侧的下肢做内旋、外旋的动作。上述治疗均每日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间隔3 d,开始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制定本次研究的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经治疗,患者足内翻的症状完全消失,其患侧下肢的行走功能恢复正常。2)显效。经治疗,患者足内翻的症状基本消失,其患侧下肢的行走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好转。经治疗,患者足内翻的症状有所好转,其患侧下肢的行走功能有所恢复。4)无效。经治疗,患者足内翻的症状无明显改善,其患侧下肢的行走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足内翻是中风患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中风后足内翻患者患侧的足部与地面接触不良,其身体在向前移动时会出现典型的足趾拖拽的症状,其步频和步速可明显降低,其下肢的行走功能可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方法有很多,但缺乏系统性。我院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运用针刺、点穴及运动疗法对部分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进行上述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其患侧下肢三头肌的肌张力,增加其胫前肌的肌力,进而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1]。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足内翻的发生是由小腿外侧肌群出现麻痹和胫骨前肌出现痉挛引起的[2]。在本次研究中,为试验组患者使用针刺、点穴疗法进行治疗,以刺激其患侧小腿的外侧肌群,提高其肌张力,缓解其胫骨前肌痉挛的症状。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针刺、点穴及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效果较为理想。
[1] 荣积峰,吴毅,顾玲,等.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足内翻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30(1):45-48.
[2] 关闯,岳增辉,蒋文明.脑卒中后足内翻的康复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2):146-148.
R255
B
2095-7629-(2017)20-0186-02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