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爽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研究
闫 爽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研究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方法:将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与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25例健康人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将25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根据5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心衰A组(心衰较为严重的患者,n=28)和心衰B组(心衰较轻的患者,n=22)。对三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彩超检查,并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其右心室的功能进行评价,然后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右心室心肌各取样部位(三尖瓣环、基底段、中间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和Em/Am的比值。结果:在右心室三尖瓣环和基底段心肌的各项参数方面,心衰A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心衰B组和对照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心衰B组和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B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心室中间段心肌的各项参数方面,心衰A组患者的Sm低于心衰B组和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B组患者的Sm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A组和心衰B组患者的Em、Am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A组和心衰B组患者的Em、A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Em/Am的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显著,可较为直观地评价其右心室的功能。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心力衰竭;右心室功能
过去,临床上在诊断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时,主要对其左心室的功能进行评价,而对其右心室的功能缺乏便捷、准确的评价方法。但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改变情况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其预后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2-3]。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日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关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性室壁运动分析技术。此技术能直接从心肌组织中提取信号,定量测量心室壁的运动速度,能反映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为了探讨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笔者对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与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25例健康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本研究的对象是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与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25例健康人。其中5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均经临床检查得到确诊。将25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根据5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心衰A组(心衰较为严重的患者,n=28)和心衰B组(心衰较轻的患者,n=22)。心衰A组患者普遍存在乏力、运动耐力下降、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肝中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心衰B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运动耐力下降等临床表现,但不存在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肝中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在心衰A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5例;其最小年龄为41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62.3±10.2)岁。在心衰B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9例,女性患者有13例;其最小年龄为38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年龄为(61.2±9.3)岁。在对照组健康人中,有男性14例,女性11例;其最小年龄为40岁,最大年龄为83岁,平均年龄为(61.4±8.5)岁。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GE Vivid 7 Dimension 彩色超声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的频率为1.5~3.8 MHz。该仪器备有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分析软件,可同步定量分析6个右心室心肌组织的速度曲线。取患者标准的右心室流入道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采集并存储其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心肌组织的多普勒图像,然后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析心肌各取样部位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和Em/Am的比值。各取样部位设计如下:将各室壁三尖瓣到三尖瓣瓣尖的心肌定义为基底段,将三尖瓣瓣尖到乳头肌附着点终止处的心肌定义为中间段,将乳头肌附着点终止处以下的心肌定义为心尖段,同时对三尖瓣环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后期由于心尖段的影响因素较多,曲线图像的显示效果欠理想,故未将其纳入统计的范围内。
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右心室三尖瓣环心肌的各项参数方面,心衰A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心衰B组和对照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心衰B组和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B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心衰A组、心衰B组与对照组患者右心室三尖瓣环心肌各项参数的比较(±s)
表1 心衰A组、心衰B组与对照组患者右心室三尖瓣环心肌各项参数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心衰B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Sm(cm/s) Em(cm/s) Am(cm/s) Em/Am心衰A组 28 5.59±1.52*# 3.85±1.42*# 3.85±1.42*# 0.60±0.26*#心衰B组 22 8.79±2.39* 7.07±2.59* 7.94±2.61* 0.91±0.44*对照组 25 10.75±2.81 10.93±3.12 9.34±2.4 1.21±0.23
在右心室基底段心肌的各项参数方面,心衰A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心衰B组和对照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心衰B组和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B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心衰A组、心衰B组与对照组患者右心室基底段心肌各项参数的比较
在右心室中间段心肌的各项参数方面,心衰A组患者的Sm低于心衰B组和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B组患者的Sm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A组和心衰B组患者的Em、Am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A组和心衰B组患者的Em、A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Em/Am的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心衰A组、心衰B组与对照组患者右心室中间段心肌各项参数的比较
在本研究中,取患者标准的右心室流入道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采集并存储其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心肌组织的多普勒图像,然后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析其心肌各取样部位的参数,能显示其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曲线,从而反映其右心室整体及局部功能的变化情况,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心衰各组患者其Sm均明显下降,这表明50例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的收缩功能均出现明显的下降。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在右心室三尖瓣环和基底段心肌的各项参数方面,心衰A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心衰B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心衰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近年来,随着利尿剂的广泛应用,右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已不能完全反映其心脏心室的功能。有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但对其进行心功能测定的结果显示其心功能已出现明显的损害。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上早期诊断该病及为该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显著,可较为直观地评价其右心室的功能。
[1] 黄丽英,詹小蓉,郑宝群,等.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7(4):228-231.
[2] 赵广明.组织多普勒显像评价冠心病对右室舒张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7,8(7),103-107.
[3] 袁文利,万征,黄灿亮.组织多普勒成像联合Tei指数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心室功能[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4):288-291.
[4] Carlos A.Roldan,M.D.The ulrimate Echo Guide[J].人民军医出版,2008(1):55.
R445
B
2095-7629-(2017)20-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