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玉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苏 徐州 221000)
用羟考酮与咪达唑仑对行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的效果分析
王明玉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苏 徐州 221000)
目的:分析用羟考酮与咪达唑仑对接受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60例产妇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随机将这6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剖宫产手术结束后,采用地佐辛与咪达唑仑对对照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采用羟考酮与咪达唑仑对研究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然后比较两组产妇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镇痛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6 h和12 h,研究组产妇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术后镇痛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产妇,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羟考酮与咪达唑仑对接受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轻其术后疼痛的症状,且其不良反应较少,用药较为安全。
羟考酮;咪达唑仑;剖宫产手术;静脉自控镇痛
临床研究表明,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在术后极易出现切口疼痛和宫缩痛。临床上若未及时对此类产妇进行镇痛治疗,就可能导致其疼痛症状发展为长期的慢性疼痛,从而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主要对进行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实施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在本研究中,笔者就用羟考酮与咪达唑仑对接受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60例产妇。其中,排除不具有进行剖宫产手术指征、对羟考酮或咪达唑仑过敏及不愿参与本研究的产妇。随机将这6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产妇的年龄为18~34岁,平均年龄为(26.4±3.9)岁;其孕周为35~42周,平均孕周为(39.4±1.5)周;其体重为47~76 kg,平均体重为(57.9±7.2)kg;其孕次为 1 ~ 3 次,平均孕次为(1.4±0.3)次;其中,有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在其分娩的新生儿中,有早产儿4例,足月儿26例。研究组产妇的年龄为19~36岁,平均年龄为(26.1±3.5)岁;其孕周为36~41周,平均孕周为(39.8±1.1)周;其体重为46~77 kg,平均体重为(57.5±7.8)kg;其孕次为1~4次,平均孕次为(1.6±0.5)次;在其分娩的新生儿中,有初产妇20例,经产妇10例;其中,有早产儿3例,足月儿27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剖宫产手术结束后,采用地佐辛与咪达唑仑对对照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方法是:将20 mg的地佐辛与10 mg的咪达唑仑加入到100 ml的生理盐水中。将上述混合液注入到电子输注泵中,为产妇连接电子输注泵,以4 ml/h的输注速度对其进行静脉泵注。负荷量为4 ml,锁定时间为15 min,然后指导产妇根据自身的疼痛情况控制用药的频率。术后进行镇痛治疗的时间为24 h。采用羟考酮与咪达唑仑对研究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方法是:将30 mg的羟考酮与10 mg的咪达唑仑加入到100 ml的生理盐水中。将上述混合液注入到电子输注泵中,为产妇连接电子输注泵,以4 ml/h的输注速度对其进行静脉泵注。负荷量为4 ml,锁定时间为15 min,然后指导产妇根据自身的疼痛情况控制用药的频率。术后进行镇痛治疗的时间为24 h。
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产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2 h、6 h和12 h)的疼痛情况,产妇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严重。将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治疗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经治疗,产妇在术后未出现疼痛感,能够正常地照顾新生儿,且其产后恢复方案能够顺利实施,为显效。经治疗,产妇在术后出现轻微的疼痛感,略影响其照顾新生儿,其产后恢复方案能够实施,为有效。经治疗,产妇在术后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影响其照顾新生儿,且其产后恢复方案不能实施,为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统计并比较两组产妇在接受镇痛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2 h,两组产妇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和12 h,研究组产妇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其VAS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产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其VA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术后2 h 术后6 h 术后12 h对照组 30 7.83±1.37 5.69±0.63 3.97±0.76研究组 30 7.49±1.54 3.14±0.46 1.02±0.24 P值 >0.05 <0.05 <0.05
研究组产妇术后镇痛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治疗效果的比较
在进行术后镇痛治疗的过程中,研究组产妇中有1例产妇出现头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对照组产妇中有2例产妇出现恶心呕吐,有1例产妇出现皮肤瘙痒,有3例产妇出现头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研究组产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产妇的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进行剖宫产手术固然能够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但产妇在术后易出现严重的疼痛症状(如切口疼痛和宫缩痛等),从而影响其产后恢复[3]。目前,临床上主要对接受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以缓解其术后疼痛的症状,促进其早日康复。羟考酮是一种双阿片受体激动剂,能同时作用于μ受体和κ受体,从而起到强效镇痛的作用。咪达唑仑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及松弛肌肉的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镇静药。该药经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后,可使患者产生短暂的顺行性记忆缺失,从而能有效地起到镇静的作用[4]。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羟考酮与咪达唑仑对接受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轻其术后疼痛的症状,且其不良反应较少,用药较为安全。
[1] 罗晓琴,张檀,刘庆,等.高原地区剖宫产术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和神经阻滞镇痛复合静脉镇痛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89-90.
[2] 周宏伟,张世栋.盐酸羟考酮在妇科全子宫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2015,1(14):156-157.
[3] 侯振环,周泓屹,王雷.硬膜外、静脉自控镇痛在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中的应用比较[J].山东医药,2015,9(8):79-80.
[4] 魏晓永,王涛,董正华,等.羟考酮与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2015,4(7):31-33.
R453
B
2095-7629-(2017)20-0056-02
王明玉,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