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大英县人民医院,四川 遂宁 629300)
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何 平
(大英县人民医院,四川 遂宁 629300)
目的:探讨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大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37例患者。对A组患者进行椎管减压术,对B组患者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Cobb’s 角和VAS(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结果: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患者,其VAS的评分和Cobb’s 角均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维持其脊柱的生理性稳定,减轻其疼痛感。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退行性脊柱侧弯;椎管减压术
退行性脊柱侧弯是临床上较为特殊的一类脊柱畸形性疾病。此病主要是由于人体脊柱的功能逐渐退化,或因发生骨质疏松而导致骨骼变脆、腰椎间盘发生退变或半脱位,最终导致脊柱发生侧弯[1]。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主要有腰腿部疼痛、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2]。以往,临床上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主要进行椎管减压术治疗,但此术式会对其脊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其预后。为了进一步探讨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的最佳方法,笔者对大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分别进行椎管减压术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进行椎管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37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将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大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37例患者。在A组的37例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7例;其年龄为28~55岁,平均年龄为(41.5±8.2)岁;其平均病程为(2.1±0.3)月。在B组的37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6例;其年龄为26~56岁,平均年龄为(42±7.8)岁;其平均病程为(2.3±0.4)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对A组患者进行椎管减压术。具体的方法为:让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者腰背部的正中做一个切口,充分暴露其患处的椎板、关节等脊柱附件。对患者狭窄段的椎管进行充分减压,并松解其受压的神经根。对因脊柱侧弯导致中央型椎管狭窄的患者,采用一侧的半椎板减压术进行治疗,同时切除其黄韧带及椎板深面的骨质[3]。为 B组患者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体的方法为:1)让患者取俯卧位。2)充分暴露患者发生脊柱侧弯的部位,在其胸腹下垫上软枕,使其腹部保持悬空状态。3)使用X线C臂机对患者发生侧弯的脊柱进行透视,确定其需要进行手术部位椎弓根的水平。4)从患者病变棘突间隙的两侧切开皮肤,钝性分离其椎板,清除其椎管内的部分软组织,在椎弓根内植入椎弓螺钉,然后对其发生狭窄的椎管及其周围的神经管进行减压处理。5)充分显露患者术区发生瘢痕粘连的组织,保留其棘突、棘上韧带及大部分的椎板,清除其棘突下方的黄韧带及脂肪组织,摘除其患侧的椎间盘。6)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合适的椎间融合器植入其椎间,并对植入的侧椎弓根螺钉进行减压处理。7)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冲洗后缝合,并为其放置引流管。8)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出血、渗液等情况[4]。
1)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VAS的分数为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越剧烈。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其Cobb’s 角的变化。3)将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三个等级。1)痊愈:治疗后,患者疼痛的症状全部消失,其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的改善率>60%;2)好转:治疗后,患者疼痛的症状有所好转,其25%<JOA评分的改善率<60%;3)无效:治疗后,患者疼痛的症状无变化,其JOA评分的改善率<2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16.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的 Cobb’s 角及VAS评分更低(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Cobb’s 角和VAS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Cobb’s 角和VAS评分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Cobb’s 角(°) VAS评分(分)A 组 37 35.2±5.3 5.14±0.36 B 组 37 22.3±2.1 2.78±0.25 t值 13.764 32.752 P值 <0.05 <0.05
经过治疗,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治疗的总效率更高(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近年来,我国退行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5]。退行性脊柱侧弯的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退行性脊柱侧弯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导致椎间组织被撕裂磨损、椎间隙的高度降低,从而加重脊柱承受的压力,使部分脊柱的小关节突面发生不同程度的磨损或退变,进而使小关节部位的咬合失常,导致小关节发生移位,最终引起脊柱侧弯[6]。脊柱侧弯患者的椎间盘和小关节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这些异常表现可使其椎体倾斜、冠面逐渐呈凹侧位,造成关节内部的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其关节内部椎管与椎间孔间的间隙越来越狭窄,最终压迫其神经管而引起腰腿部疼痛等症状[7]。刘继峰[8]的研究表明,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不仅可以维持其脊柱的稳定性,还可对其脊柱侧弯进行矫正治疗,恢复其脊柱正常的生理性功能。进行椎管减压术是临床上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的常用方法。此方法可有效地缓解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椎管及神经管的压力,但对其脊柱冠状面与矢状面畸形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而且在术中还容易损伤其脊髓组织,影响其预后。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患者,其VAS评分和Cobb’s 角均低于A组患者。这说明,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维持其脊柱的生理性稳定。笔者认为,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以下优势:1)在为患者植入椎弓螺钉后,可通过X线C臂机透视对固定情况进行观察;2)进行神经管及椎管减压后对患者的神经、血管、韧带及关节进行分离,可减少对其肌肉组织造成损伤的程度;3)在切除患者椎间盘的病变组织后选取合适的椎间融合器进行植入,可使椎间融合器可与其自身的组织较好的相容,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其疼痛感,还可维持其脊柱的稳定。
综上所述,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维持其脊柱的生理性稳定,减轻其疼痛。
[1] 陈林斌,孙晓智,高宇亮.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J].医药与保健,2014(10):59-59.
[2] 张伟.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退形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9):111-112.
[3] 黄华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40-42.
[4] 艳志,尚习文.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32.
[5] 杨正丽,荣晓旭.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护理[J].江苏医药,2014,40(1):118-119.
[6] 谢恒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110-111.
[7] 毕海峰,张平,闫栋,等.退形性脊柱侧弯患者经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94):68.
[8] 刘继峰.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8):209-210.
R682.3
B
2095-7629-(2017)20-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