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9月13日、14日,由京冀曹建投公司主办的“首堂·创业家”新闻发布会在唐山渤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苗乐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总建筑师饶承东,被动房专家、秦皇岛五兴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王臻,京冀曹建投公司总经理李国庆,曹建投地产开发部部长王双荣等领导与专家出席会议。30余家国内知名媒体代表参加发布会,共同对目前国内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项目——“首堂·创业家”进行了深入调研。
被动房不需要主动的供暖制冷,仅依靠自身的设计、高品质的材料设备、特殊的工艺、无热桥施工与设计、高性能的保温隔热外墙、高气密性保温隔热门窗,就可实现室内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净,夏天不黏,冬天不干,能够有效过滤PM2.5高达95%以上,建筑整体的高气密性不仅将尘霾拒之门外,还能有效隔音降噪,让居住在被动房的人充分享受舒适与健康,并且每年节省几千元取暖费,节省购置空调、空气净化器等费用。
“被动式建筑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非机电设计干预,第二是居住舒适度。归根到底,被动式建筑是人性化建筑,其设计观念是基于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本性需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饶承东表示,“作为大势所趋,从高度来讲,被动式建筑代表了新的建筑发展观,更注重性能、注重效率能效。”
被动房专家王臻结合自己十年来的实践总结了被动式建筑的三大优势:一是节能低碳,不需要消耗煤、天然气、石油等一次和二次能源,实现低碳生活;二是舒适健康,能达到恒温恒湿恒氧,舒适宜居;三是经济合理,被动房给人最初的印象是建筑成本偏高,但事实上每年节约了采暖费、空调费,从长远计算实际上降低了总成本。
据悉,首堂·创业家项目位于曹妃甸新城核心位置。曹妃甸新城作为唐山南部沿海次中心城市,被确定为曹妃甸区行政、文化、商务会展中心和总部基地,与唐山中心城区共同构成“双核”城市发展新格局。
2014年7月31日,北京市、河北省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协议明确,共同把曹妃甸打造成首都战略功能区和协同发展示范区。首堂·创业家节能环保、超低能耗的项目特性与曹妃甸新城城市规划理念高度契合,是为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创业者建造的舒适、健康、宜居的住宅。项目所在区域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教育配套也正逐步跟进。
此外,服务于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的京唐城际铁路已经开工,通车后将实现北京到唐山76分钟的城际新生活,方便快捷的交通极大地方便了业主的出行。
据悉,首堂·创业家的住宅产品分为三层联排、四层叠拼及九层花园洋房等不同产品形态,均采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全部精装交付。项目整体的节能率高达90%以上。该项目已被国家住建部认定为2017年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曹妃甸新城注重绿色节能示范,着力展现绿色生态城市气息,努力把城市开发与滨海陆地空间有机结合,加快滨海城市建设步伐。目前曹妃甸新城已完成促进项目12个,总投资60亿,涉及科研研发、旅游开发等轻资产项目。今后产业发展上,曹妃甸新城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工业服务、为城市服务,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
消息来源:人民网
9月22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Nickl&Partner建筑事务所和立邦中国工程事业部共同主办的“绿色北京·健康中国——2017全国双创周医疗健康专业论坛”在北京设计之都创新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医疗健康工程设计研究分院院长刘玉龙主持,邀请了医院管理者、中外建筑师及策划团队的专家,针对医院管理、医院设计、医疗工艺流程、医养结合体系的发展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改革发展处处长樊世民在论坛上致辞指出,医疗建筑的科学化、医疗工艺前沿化的设计理念,对未来医疗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李树强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戴河国际医院的建设实施过程、管理组织和运营模式。随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医疗健康工程研究分院副院长姚红梅介绍了北戴河国际医院“一带两园三区”的规划格局和设计原则,并重点介绍了该项目如何达到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要求。
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郭明和分享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基于“以病患为中心”的核心特色发展的整合式医疗运行模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经营理念。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介绍了老年友善及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定义、不同国家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基本标准及老年友善医院的建设标准。
Nickl&Partner建筑设计中国公司总经理(北京)赫尼慕斯·尼克以“疗愈建筑——从过去中学习,创造未来”(Healing Architecture: Learning from the Past, Creating the Future)为题,回顾了医疗建筑的发展历史,分享了医疗建筑设计案例,同时面向未来提出健康盒子(Health box)及城市医疗网络的设想。
北京轩涵睿勤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李劲,以医疗工艺循证设计及医院设计全流程为主题,介绍了医疗工艺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上海德达医院院长刘常平举例说明了成功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和经营模式。
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闫宝勇以“以人为本的效率型医院建设探讨”为题,介绍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规划建设情况。立邦中国工程事业部一体板项目本部一体板产品部副总监王仲辉,介绍了立邦医疗建筑整体解决方案,以及节能装饰一体板在建筑施工和使用上的优势。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医疗健康工程研究分院副院长方云飞,分享了承德医学院附属新城医院的设计经验和体会。深圳市新建市属医院筹建办主任韩艳红,介绍了深圳医疗建设的现状和新医疗建筑面临的挑战。
医疗建筑是医学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结合,有着严格的功能和流程的要求。随着医院管理模式的革新和医疗工艺流程的发展,医疗建筑设计面临新的挑战。正如论坛主持人刘玉龙院长在论坛上的总结发言,医院建设需要医疗策划、医疗工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专业的协同工作,需要探索出一个协同工作的机制。本次论坛在双创周期间为医院建设过程中各个领域的专家搭建了充分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与会嘉宾和听众都获益良多。与论坛同期举行了“绿色北京·健康中国——2017全国双创周医疗健康项目展”,展览持续至10月30日。
消息来源:本刊自采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银监会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深化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以下简称“重点城市”)建设。“十三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不少于1个重点城市,树立地区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引领标杆。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直接作为重点城市进行建设。
根据通知,重点城市应完成以下目标: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模化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直辖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不少于500万m2,副省级城市不少于240万m2,其他城市不少于150万m2,改造项目平均节能率不低于15%,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的项目比例不低于40%。完成重点城市公共建筑节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确定各类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开展基于限额的公共建筑用能管理。建立健全针对节能改造的多元化融资支持政策及融资模式,形成适宜的节能改造技术及产品应用体系。建立可比对的面向社会的公共建筑用能公示制度。
重点城市要提高新建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强化标准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执行监管,落实各方主体责任,确保标准执行到位。同时,建立节能信息服务及披露机制。重点城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充分整合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动态监测数据信息,构建面向政府、市场、业主、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的公共建筑节能信息服务平台。
在金融支持措施方面,要建立信息共享与产融合作机制。重点城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与银监会派出机构要构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共享机制,建立节能改造项目储备库,定期向金融机构等主体公开拟近期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建筑信息、改造计划、实施企业信息等。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推进全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库的建立,并逐步形成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切实推动项目相关方与金融机构对接。同时,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按照通知要求,各地要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将重点城市建设工作列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年度检查重点内容,检查结果与国家对省级人民政府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相挂钩。建立重点城市信息通报、绩效评估与日常督导工作机制,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对各城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此外,还要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相关法规、规章、制度建设,研究建立建筑节能服务公司、节能量第三方审核机构诚信“白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申报重点城市(原则上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省、自治区推荐城市数量不少于1个。鼓励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积极申报成为重点城市。
住房城乡建设部、银监会将根据各地上报情况,按照有关要求审核确定并公布重点城市名单。
消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为了把生态文明要求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全过程,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近日发布了全国城乡建设领域首部城市级别绿色生态指标体系——《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据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共包含综合指标、绿色规划引领、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推广、城市智慧管理和绿色生活倡导等6大类、40个指标项,涵盖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安全、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保护、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公园绿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公共交通服务设施、智慧城管、绿色出行等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该指标体系由安徽省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合作编制,是全国城乡建设领域首部城市级别绿色生态指标体系。此前国内有一些地方发布了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但是尚未有上升到城市级别的。安徽省该指标体系的发布,标志着安徽省实现了从绿色建筑项目、绿色生态城区向绿色生态城市的跨越,对于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居环境宜居舒适、建设方式集约高效、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城乡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安徽省启动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工作,力争到2020年,试点城市全面达到指标体系考核要求,并鼓励其他城市对照指标体系要求积极创建。
消息来源:新华社
USGBC(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8月24日公布了我国内地LEED绿色建筑十大省市排名榜单。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由USGBC发起,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我国已成为美国之外LEED最大的市场,每年,USGBC都会根据我国内地省市在可持续建筑设计、建造与转型方面的发展,评选出位居前十名的省市,榜单如下:
?
榜单是基于2016年获得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排名的。北京以超过200万m2的LEED认证建筑面积位居榜首,超过了2015年排名第一的上海。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都会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产生影响:上海、广东、天津、浙江、江苏属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四川体现了绿色建筑在西部内陆地区的成就;辽宁反映了东北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湖北体现了华中地区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的进步;江西则代表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状况。
USGBC和负责全球LEED项目的评审认证工 作 的 GBCI(Green Business Certification Inc.,绿色事业认证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晗先生(Mahesh Ramanujam)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为我们这一代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筑、社区和城市的生态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有赖于中国政策制定者和商界领袖的努力和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让中国成为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引擎。LEED代表了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使用LEED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市场的长远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150个获得LEED认证的项目,认证建筑面积超过4200万m2。
LEED是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力,能够带来经济与环境的多种效益,被大型跨国企业广泛采用。获得LEED认证的建筑可比一般建筑节能25%,节水11%,降低了废弃物的产生,并提供了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促进了LEED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我国政府制定了降低PM2.5浓度的新目标。此外,我国政府还致力于减少总能源消耗中的煤炭占比,增加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
为继续助力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将首次在我国举办国际Greenbuild大会,这是全球最具规模的绿色建筑大会及博览会。本次“Greenbuild中国”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于2017年10月17日、18日在上海举行,邀请了亚太地区专业人士共同探讨绿色建筑未来发展,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并参加LEED和其他绿色建筑评价系统研讨会。“Greenbuild中国”向与会各方分享了最新市场趋势,并展示了一流的绿色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转型。
消息来源:USGBC
悉尼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House Sydney)坐落于澳大利亚南布朗格鲁(Barangaroo South)区域边缘的希克森路(Hickson Road)旁,是一栋由Tzannes建筑事务所为澳大利亚联盛集团(Lend Lease Group)设计的商用建筑。建筑高7层,面积约为7920m2,于2017年完工,是澳大利亚首个应用工程木材的大型现代化商业建筑。南布朗格鲁官方称,悉尼国际中心将成为CBD中最耀眼的一栋建筑,在布朗格鲁新区和旧城市中心之间搭建一个充满温暖、包容感的桥梁,而这一切都源于它超凡的设计感,并从建筑层面回应了悉尼在国际上的地位。
悉尼国际中心设计的最精彩之处在于,其地上6层楼都采用了CLT(Cross-Laminated Timber,交错层压木材)和Glulam(Glued Laminated Timber,胶合木),包括所有的楼层、柱子、墙面、屋顶、电梯、防火梯和支撑托架,并由底层的传统混凝土结构支撑,使得建筑更契合滨水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也创造了商业空间的未来。建筑去掉所有额外的饰面材料,完全外露的木头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美。
悉尼国际中心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表现卓越,满足NABERS(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ystem,澳大利亚国家建筑环境评估体系)五星标准,同时获得了绿色星级六星设计认证(Green Star Certification)及建造(V3)等级。这栋建筑的结构是在工厂预制的,极大地缩短了建造时间,并减少了额外的质量检控需求。同时,该项目广泛地应用了工程木材以及可回收硬木,设计师将木材自身的局限性转化成了其独特的优势,建立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清晰地展现了梁柱结构间的关系。澳洲椽木打造的独特的二层高廊柱,唤起了人们对于森林的想象,使这些古老的建材在悉尼国际中心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整个建造过程使用了3500m3的可持续生长的环保木材,预计可减少千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悉尼国际中心还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公共氛围,展现出其在可持续发展环境设计领域和构建健康幸福社会方面的优越性。地球方舟环境认证基金会(Planet Ark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等环境组织指出,木质建筑的空间确实对使用者的身心有所裨益:木材的味道、触感和视觉效果能营造出更自然健康的室内氛围;其质感和特有的温度有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焦躁;能够显著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十分美观。
悉尼商业中心南北两侧连接着城市中心的人行天桥,引人注目的柱廊创造了一个诗意且动态的建筑结构,丰富了南布朗格鲁商业和零售区的街道界面,柱廊在南立面形成了一个遮蔽的公共广场,并连接着另一条有顶棚的步行商业街,为人们提供更大范围的遮蔽,以保证其室外活动环境的舒适性,并为使用者提供新鲜的空气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创造力和新技术是创新的原动力,悉尼国际中心便是将它们融为一体的产物,是一个历久弥新、值得欣赏的商业建筑。作为营造场所的优秀案例,悉尼国际中心的细节十分严谨,不仅为“美观”而造,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减少了碳排放量,代表了全球未来商业建筑的建造趋势。
消息来源:Tzannes
丽泽金融商务区毗邻金融街,是北京西南一个新的商业、住宅和交通枢纽。丽泽SOHO位于规划建设中的地铁14、16号线的丽泽商务区站,将是两条地铁线的交汇点,并紧连城市公交线路,北邻丽泽路,东邻骆驼湾东路。作为丽泽商务区的枢纽,总面积172 800m2的丽泽SOHO设计灵感来自于它周围独特的城市肌理和地块情况。
新修建的地铁隧道将地块对角线切开,丽泽SOHO也因地铁隧道一分为二。楼中央的中庭从顶层一直延伸到地面,将分开的两部分塔楼连为一体,高达190m,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庭。这座190m高的中庭地下将是两条地铁线路的换乘站,也成为当地社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建筑师在建筑室外设计了一个环绕的广场,其环形的形状与位于丽泽商务区中心的楼体相呼应。
顺着丽泽SOHO的楼体向上,由地铁隧道形成的横穿地块的对角线经过一定的“扭转”,形成45°角,使塔楼的高层能够与北京西面主干道之一的东西向的丽泽路方向一致。中庭的“扭转”使建筑每层楼的中央都可以享受到自然光,并欣赏室外风景。作为机电层和避难层的空中廊桥及双层隔热玻璃幕墙将两部分楼体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建筑师在双层隔热玻璃幕墙系统中为,每层的玻璃组之间设计了一定角度,保证通风设施将室外空气通过可开启的凹洞引进室内,为楼宇提供了高效的环境管理系统。
中庭的公共空间提供自动遮阳,双层Low-E玻璃U值2.00W/(m²·K)、遮阳系数SC为0.40;围护结构系统U值为0.55W/(m²·K),在北京的极端天气条件下也可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SOHO中国双方的项目合作过程中,BIM技术使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中有效地减少了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丽泽SOHO以LEED金级认证为目标,采用先进的BIM系统,整合了废气热量回收、高能效的泵和风扇、冷却装置和锅炉、灯光控制、雨水收集、中水冲洗和景观灌溉等系统,可实时监控建筑内部环境和能耗情况。建筑内部使用了低挥发性有机物作为建筑材料,以最大程度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另外,高效的空气净化系统也可有效过滤室内的PM2.5。
丽泽SOHO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SOHO中国合作的最新项目,于今年9月达到全高207m,预计于2018年末完工。目前双方合作项目已达140万m2,其中多个项目荣获了建筑奖项。SOHO中国CEO张欣说:“中国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建筑师对于新的时代有深刻理解,能够通过新技术和创新将社区与传统融为一体。我觉得与这样的建筑师合作至关重要。”
消息来源:gooood
“AHK KNDU”位于土耳其境内的安塔利亚(Antalya)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多元的海港城市,每年都有超过1000万的游客来此参观,被称为“土耳其的里维埃拉”。此外,安塔利亚还有约200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随着商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市中心的建筑逐渐被宾馆所取代,“AHK KNDU”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这是 GAD(Glob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设计事务所为AHK集团设计的可持续社区,建筑面积为28 000m2,包括4个大型、22个中型以及12个小型住宅单元。设计从场地文脉分析入手,结合可持续设计和就地取材、节约成本、降低污染的建造原则,创造了公共绿色空间。目前项目正在申请英国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体系)认证。“超越绿色的可持续”(Sustainability beyond Green)是项目秉承的理念,从太阳能光伏板应用、雨水收集到自然通风改善室内气候条件的被动式设计皆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
每个住宅都安装了太阳能板,建筑的南北朝向使其得以最大程度地接收阳光,获得能源,从而降低能耗。合理的总体布局则使每个住宅都能够在整个白天沐浴阳光。根据自然通风原则,建筑策略性地定位外墙和屋顶开口,使建筑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光、促进自然通风并降低能耗水平,同时能更好地保护住户的私密空间。天窗提升了住宅单元的被动通风水平;巧妙的位置设计允许光线照进室内,避免太阳直射得热造成的高温。每个住宅单元的南侧还设有一个温室,作为休憩空间的同时为建筑提供庇护。建筑东西两侧的外立面是玻璃幕墙,而南北两侧则由木材覆盖。木质表皮提供动态的热湿度缓冲,帮助建筑控制室内气候,并提高建筑内的光照水平。住宅的家具由阿玛尼家具提供,在二层的起居室与阳台可以俯瞰游泳池和风景。
暖色的有机涂料使建筑呈现出时间永恒的感觉,结合变化丰富的表皮纹理、建筑形式及温度,从而唤起久远的历史记忆。建筑还巧妙地结合现代生活与自然,将花园和绿色空间带入人们的居住场所。“生存的艺术”是景观设计所践行的原则之一,设计摒弃了修剪整齐的人工景观,将乡土植物放在设计的首位,安塔利亚的濒危树种土耳其松、土耳其栎等被策略性地应用在花园之中。
消息来源:GAD Architecture
由莱尔斯·魏因策普费尔合伙人事务所(Leers Weinzapfel Associates Architects)打造的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设计大楼(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Design Building)于2017年1月建成。该项目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Amherst)镇,建筑面积为8129m2。作为一个可持续设计的示范项目,设计大楼是美国第一个采用CLT(Cross-Laminated Timber,交错层压木材)建造的教学楼,也是北美采用CLT建造的最大的建筑。马萨诸塞州立法机构为该项目提供了5200万美元的补充资金。设计大楼将此前零散的景观、建筑、建筑工程布局重新整合,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便于交流、合作与实验的空间,并且践行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建筑场地坡度较大,朝向大型商场的西侧为4层楼高的立面;东侧则是3层楼,朝向斯托克布里奇街(Stockbridge Way)上一列小型的历史建筑,其上升的结构展示了场所的开放性及包容性,有机地融入了场地环境。建筑中部是一个带有天窗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以举办聚会,由若干环绕抬高、朝向走廊的工作室、办公室和教室围合而成,起到了展示不同学科的作用。建筑还拥有一个屋顶花园,为师生提供了户外学习休憩的场地,同时这也是景观专业同学的实验空间。
该设计以获得LEED金奖认证为目标。建筑表皮能效极高,运用专业机械设备以实现能效最大化,并通过辐射楼板和冷梁降低了能耗。精心设计的天窗使更多的阳光照进室内深处,显著地减少了人工照明所消耗的能源。由铜色阳极氧化铝面板和垂直窗户组成的高效建筑围护结构在颜色及肌理上与当地森林植物形成了呼应。斯蒂芬·斯廷普森合伙人公司(Stephen Stimpson Associates)的景观方案中大量应用了乡土植物和当地的铺装材料。根据雨洪管理策略,屋顶径流经过排水口汇入场地前面的一个泉源(Spring Source)中,再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生物沼泽和场地末端的木制水坝,最后流入康涅狄格河(Connecticut River)中。
建筑的施工过程同样具有示范意义,胶合层压木材的梁柱、复合地板、暴露的交错层压木材、现浇混凝土以及大厅的“拉链式桁架”等都展现了创新的木材施工技术。
消息来源:Leers Weinzapfel Associates
源之亭(Pavilion of the Origins)位于越南首都河内(Hanoi, Vietnam),这里是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2016年,河内PM2.5指数7次突破世界卫生组织许可范围。繁忙的交通及工业活动是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
黄阮事务所(Hung Nguyen Architects)使用有生命的植物净化空气,是一次让洁净空气回归的尝试。布置的植物不仅有装饰之用,同时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亭子位于一幢3层建筑的顶层阳台,建筑面积18m2,主要使用立方体框架搭建。每一个小的立方体是几株植物的基本展示单元。单元的重叠、重组营造出一个符合人体尺度的大亭子。20cm×20cm×20cm的立方体被高低错落地随机悬挂于亭中,创造出清风徐徐、充满阳光、流动疏朗的空间,模糊了内外边界。
白色回收钢材制成的框架以及地面上白色的卵石,映射着天光云彩。屋顶半透明的聚碳酸酯板有效降低了阳光辐射。在柔和日光的沐浴下,植物在这些结构中穿梭生长,营造出森林般的意境。人们可以游走于这些“崎岖地形”之上,攀爬于树枝般的框架之间,在悬空的吊床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气息的流动、天气的变幻、叶子的凋零以及人的活动,无一不诉说着时间的更迭。
在源之亭,自然、空间与人三者和谐共存,植物才是空间的主人。而亭子的所有者担负着照顾它们的责任,以换取洁净清新的空气,并体验来自自然之源具有活力的美。
消息来源:Hung Nguyen Architects
绵延的天然石墙形成了意大利南蒂罗尔(South Tyrol)北部地区的自然形象。在布雷萨诺内(Bressanone)地区,能见到坚硬且含铁量很高的花岗岩;而在南边,能找到因自然风化而呈深灰色的斑岩。
安德尔加森尤塔勒(Andergassen Urthaler)生态建筑位于南迪尔诺的巴尔比亚诺(Barbian)区一个陡峭倾斜的东坡上,可以远眺加尔德纳(Val Gardena)和普洛斯(Plose)壮观的山脉景观,面积约为150m2,墙壁的石材取自当地。
为契合周围景观,建筑师安德烈亚斯·格鲁贝尔(Andreas Gruber)提出了对场地进行集约的多层次空间规划的方案,使建筑既契合南蒂罗尔北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又能自然地融于周围地形环境。这是一栋根据生态的矿物结构理念设计的建筑,建筑物必须100%可回收利用,因此,针对这一理念开发了隔热混凝土(Dämmbeton),将其作为建筑的外表皮。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项目摒弃了聚氨酯、塑料等化合物,转而进行一些独特的细部开发处理。
“阿尔卑斯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国家能源节约政策的要求,迫使设计师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废物产生”,设计师安德烈亚斯·格鲁贝尔说道。这个研究方向对未来设计意义非凡。对设计师来说,建筑必须100%可循环利用,隔热混凝土材料恰巧具有这种先决条件。通过与同具创新意识的合伙人的共同努力,这一目标已从一项实验变为可建造的现实。
消息来源:gooood
哈佛绿色建筑和城市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Green Buildings & Cities,CGBC)联手挪威的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Snøhetta)和斯堪卡技术公司(Skanska Technology)对其总部大楼进行了改造。这是一幢3层高、建于1940年代的木结构建筑,建筑为斜屋顶,覆盖着雪松,面积约为427m2,设计团队将其命名为“HouseZero”,改造目标是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可持续的建筑之一。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改造项目,HouseZero展示了如何通过智能化设计将既有建筑改造成一个高能效、低碳排放同时拥有宜人室内环境的示范性建筑。
众所周知,很多既有建筑能效极低且碳排放量高,该项目希望通过聚焦既有建筑改造,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环境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团队为HouseZero制定了许多“严苛”的性能指标:100%自然通风、100%自然采光、零能耗的制冷与供暖、零碳排放(包括建材蕴能),在建成后将实现全生命周期内的零碳排放。
建筑外墙增加了保温隔热层,扩大了窗户和天窗的面积;室内传感器能够通过开合窗户调节室温和空气质量;东立面的太阳能通风口利用对流原理增强地下室活动空间中的自然通风;根据季节的变化,地源热泵可以通过辐射楼板加热或制冷;遮阳窗户的使用使建筑避免了夏季的阳光直射,同时能让冬天的阳光进入室内。此外,为了提升室内环境舒适度,设计团队根据低碳排放的原则,选择了吸音效果良好的材料,如天然粘土石膏、桦木、超高性能混凝土以及纳米陶瓷材料等。
HouseZero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屋顶的太阳能光伏板,除为大楼本身提供照明能源之外,多余的太阳能还将并入城市电网。以上这些针对通风、采光、制冷、供暖以及电能的改善措施,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使HouseZero完全实现能源自给。
CGBC总监阿里·马勒卡维(Ali Malkawi)表示:“这种能效水平现在只能在新建建筑中实现。而我们想要在能效低下的既有建筑中实现这种可能性。”改造后的HouseZero将作为一个灵活的实验室,用来测试各种新能源组件的能效,同时成为类似的改造项目的范本。设计团队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创造新的节能减排方案,并进一步在市场上推广。
消息来源:Snøhetta
挪威首都奥斯陆机场(Oslo Airport)扩建项目由北欧建筑事务所(Nordic-Office of Architecture)设计,建筑总面积11.5万m2。
作为竞赛获奖项目,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创造了新的标准,设计以雪为冷却剂,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英国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认证的“优秀”机场建筑。扩建后航站楼面积增加了一倍,新增一个300m候机楼廊厅。
设计团队延续了1998年原有设计的永恒而简洁理性的建筑表达,并引入了新的设计元素来改善乘客体验。
北欧建筑事务所还更新了位于机场中心地带的火车站,使70%的乘客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机场。新的设计将使机场的乘客容量从1900万增加到预期的3000万,并改善了旅客流线,最大步行距离仅为450m,远远短于大多数机场。
多学科的设计团队应用了全面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包括尽可能地获取现场能源;冬季跑道上的雪被收集并存放于场地仓库内,在夏季作为冷却剂使用;整栋建筑物都采用天然材料,新建的候机楼廊厅全部采用来自斯堪的纳维亚森林的木材;可循环利用的钢材和特制环保的火山灰混凝土也得到了大量使用。通过应用环保材料,建筑物的CO2排放量减少了35%。通过提升保温隔热水平使项目达到了被动房(Passive House)的标准。与现有航站楼相比,扩建部分的能耗减少了50%以上。
旅客的舒适感和福祉一直是设计的关键动力。人工照明仅作为大量自然采光的补充,能够根据天气、季节和时间的不同状态设置不同的模式。
建筑布局紧凑,透明和开放的空间加强了视觉通透感和路线可识别感,为旅客提供安全感。在候机楼廊厅北端的尽头是一面全景窗户,透过300m长的天窗和两侧的曲面玻璃窗可以看到周围的景观。在旅客通过航站楼的时候,绿墙和水景设计能够唤起他们对于斯堪的纳维亚森林的联想。免税店的零售商铺平面则被设计成了挪威自然景观中有机石块的形状。
北欧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古兹曼·斯托克(Gudmund Stokke)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实现这个项目——不仅开发了奥斯陆机场独特的建筑,还为旅客提供了更好的体验。”挪威机场管理公司Avinor首席执行官达格法尔克·比特森(Dagfalk Petersen)评论道:“对旅客来说,现在的奥斯陆机场更宽敞、高效、舒适。扩建项目由设计团队在预算内按时建成交付。”
设计团队目前正在7个不同的国家开展10个机场项目。其中,伊斯坦布尔(Istanbul)新机场计划于明年投入使用,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场。
消息来源:Nordic-Office of Architecture
胡志明市“德国中心”(Deutsches Haus Ho Chi Minh City)由高度分别为75m和110m的两个建筑体块组成,其设计方为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gmp Architects von Gerkan,Marg and Partners)。
项目的业主为Deutsches Haus Vietnam投资公司。场地面积3511.5m2,位于胡志明市最负盛名的城市中轴线上,交通干道黎笋街(Le Duan)和黎文休街(Le Van Huu)之间,其所在街区作为高度密集且异质化的城市空间,聚集了诸多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和公使馆。
该设计在2013年举办的国际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了建筑地下层的施工工程,并在2015年举行了奠基仪式暨庆典活动。“德国中心”层高25层,建筑面积为52 704m²,其中地上面积38 940m²,地下面积13 764m²,紧邻德国总领事馆,大楼内布置了住宅单位,并为歌德学院预留了空间。此外还将设置德国驻越南对外贸易商会、可租赁于德国企业或组织的办公空间、餐饮设施以及一座壮观的全景观景台。两栋建筑面积约39 000m²,顶层均设有行政公寓。
设计从建筑的功能需求出发,力图呈现德国在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这座生态节能型高层建筑满足了德国现行的低能耗标准,适应地处热带的越南气候条件,并特别着眼于采用可持续的工程设备技术。这也是越南第一座拥有量身定制双层呼吸玻璃幕墙的建筑,整合在夹层中的遮阳构件可以控制传入室内的热量,帮助降低建筑能耗,以实现热带气候条件下的低能耗标准。建筑首层为全落地玻璃立面,以柱廊的形式向街道敞开,象征着公开和开放。两座高度不同的建筑体通过一座“玻璃连接体”交错叠加,实现结构上的彼此穿插,全玻璃幕墙在视觉上强调这一联系。高层建筑底层的拱廊在两个方向面向街道开放,将建筑入口区域与几座前厅以及功能区域连接起来。
清晰透明、结构秩序以及经济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建造工艺将成为未来“德国制造”的核心观念。作为德国在胡志明市的代表,德国中心集建造工艺的经济性、工程设备技术的高效性以及高度可持续性理念等为一体,是越南首座通过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uncil,DGNB)银级认证和LEED金级认证的建筑。2015年8月,该项目在“越南地产奖”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商业发展奖”和“最佳绿建发展奖”两项大奖。
消息来源:gmp Architects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简称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在《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杂志上的文章指出建筑“依赖传统的制造技术,既危险又慢,而且会消耗大量能量”,并介绍了数字建筑平台(Digital Construction Platform,DCP)。
DCP是一个自动化建造系统,能够对定制的建筑级别的结构进行现场建造,换而言之,它是一个能够使用附加建筑技巧建造大型建筑的机械臂,安全、快速,在某些情况下是可再生的。
近年来,大规模的机器建筑是一个很活跃的研究领域,但是鲜有真正获得成功的概念和原型机。这些方案最实际的应用是基于门式的3D打印机,但是它们只有被置于固定地点生产大量的预制建筑时才能展现优势。而MIT制造的DCP不仅是可移动的(最高速度0.5m/s),还能自己自足,它由数块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电池板数量可以增加),只要有阳光就可保持运行状态。除此之外,DCP模仿了许多3D建筑打印机的功能,可触范围很长,最大打印量为2786m3。机器人有两个机械臂,样机模型基本类人:一条机械臂较大较长,自由度为4,可以完成整体动作;另一条库卡(Kuka)机械臂较小,自由度为6,可以完成精细动作,两个机械臂像人类的手掌和手指一样。
DCP使用的建筑技术其实很直接:小机械臂的末端有一个喷雾器,能够将两种化学物质结合起来形成液态的聚氨酯泡沫,可以快速扩张和硬化。使用者可以对DCP进行编程,使之完成打印。在演示过程中,DCP以1.728m3/h的速度打造了一个宽14.6m、高3.7m的开放式半球圆屋顶。实际上,DCP不是直接用泡沫构建整个结构,而是制作了一个由内外两层泡沫墙构成的水泥模板,去掉墙内的管道和电子设备等并注入水泥(其他材料亦可),即可形成一个更永久且可以复原的建筑。但是即使只有泡沫,这个建筑的强度也能承受一个成年男子在上面蹦跳。由于泡沫干得很快,所以可以将它做成一个圆屋顶,还可将它进行90°翻转,造成平屋顶或者没有支撑的架子和板凳。对于需要额外支撑的情况,研究人员用自动嵌入钢筋,以及自动焊接成刚性形状的链条进行了实验。
DCP需要能源和材料以满足在不同地方建造所需结构的要求。能源没有技术壁垒,理论上,只需要能够保持机器人的动力和运行的太阳能板(或是电池)就可以。而建筑材料则更具挑战性,即使喷雾泡沫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类原料,但仍然极难从零制作,研究人员做了一些初步试验并且取得了成功,如电烧结玻璃粉(Electro-Sintered Powdered Glass)、热沉积冰(Thermally Deposited Ice)以及含砾石和干草纤维的压缩土(Compressed Earth Containing Gravel and Hay Fibers)。
只要提供阳光和原材料,就可以利用机器人快速度、低能耗、自动地建造建筑结构,尽管这3种特性很难同时实现,但这个想法十分迷人。研究人员设想了几种应用场景,包括在基地环境下建造冰屋,或者在沙漠中建造分型结构,然后放入海洋中为珊瑚礁提供栖息地。目前来看,这样的机器人在自然灾害或难民危机的情况下,需要在基建水平较低的地区快速低耗地制造大量房屋时,能体现出最大的价值。该机器人对于快速建筑是否更具有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其组装的系统费用高达244 500美元,相比于此类机器,人力依然是最便宜且最有效的劳动资源。
消息来源:中国建筑学会
2016年,美国公司Kasita在西南偏南音乐节(South by Southwest,SXSW)上发布了一款概念性的快速组装房屋,其外观是个银色的长方体,并装有一个突出的飘窗,悬于地面之上。此款单元住宅的长约9.4m,宽度约3.8m,建筑面积约为29.6m2。在今年的西南偏南音乐节上,Kasita又发布了可作商用销售的新版迷你屋,定价139 000美元。新版本小屋在外形上和去年的测试版几乎没有区别,但是面积增加了3m2,采用钢结构支撑、铝板墙面,内部装饰为简洁的白色,天窗和落地窗的设计使得屋子充满阳光。
Kasita小屋的每一部分都至少拥有一项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利用率,最大化使用者的幸福感,并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确定住宅风格。这是一个包含使用者日常所需所有功能的特殊小房子,拥有所有的“家”的必需空间:卧室、带淋浴的卫生间、客厅、开放式厨房和存储空间等。建筑还自带床、冰箱、炉具、微波炉,同一套完整的精装修小公寓别无二致。同时,这也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使用者服务的、充满人性化的智能建筑,小屋配备了可以连接手机App的智能家居系列——包括Google旗下Nest智能温控系统、可调节灯光、搜诺思(Sonos)音箱、Door Bird公司的智能摄像头监控系统以及亚马逊Echo语音助手等。能源方面,建筑既可以通过直接插入电网供电,也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供电。
这款单元住宅设计精美、建造迅速,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不论是城市的后院还是屋顶,抑或是乡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意味着一年多才能完成的传统建筑能够在短短几周之内被快速、高品质地建造起来。只要使用者获取了当地建造的批准许可,小屋很快就能出现在他的眼前。房子得到了简化,意味着生活也被删繁就简,人们能够为生活留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旅游、音乐、学习等等。
2014年,为探索居住空间的极限,Kasita的创始人杰夫·威尔逊(Jeff Wilson)在只有3m2的垃圾箱内生活了一年,由此提出在不影响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增加住宅功能的设计方案,并打造了这款美丽小巧的房子,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住房危机。杰夫·威尔逊希望Kasita小屋能够在未来按照人们的多种需要被组合叠加,以适合更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一个Kasita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单元住宅群集,像堆积木一样组建一栋公寓,提高城市环境的可用性。
消息来源:Kasita
在办公桌上摆放盆栽好处众多,埃克斯特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办公室内的绿色植物能增强员工的记忆水平并使其工作效率提高15%,将办公室的噪音水平降低5dB,使室内CO2降低50%,减少灰尘、细菌和霉菌,净化室内空气。埃克斯特大学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当办公室放置植物时,员工的创造力增加了35%,病假天数减少了50%,轻微的疾病降低了30%。
虽然绿色植物的优点颇多,但是办公室上已经布满了各种资料、办公用品以及电子设备,真的没有地方再容纳更多的植物了,而LeGrow室内智慧盆器把栽种和照顾植物转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林浩斌设计的这款LeGrow盆栽灵感来自乐高积木,其模块化的设计让使用者随意进行组合与堆叠,从而调整它的大小形状,完美地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使用者们能够自行创造他们喜欢的“生态系统”,然后看着它们慢慢成长。
整体模组套件包含基本的栽种盆器、LED灯泡、360°加湿器、电源器,利用盆器底盘和连结器将各组件自由堆叠及扩增排列。LeGrow栽种盆器内建一个水分储存库,不仅能捕获更多水分,还能避免漏水。它安装了双灯泡的LED灯,能适时为植物提供光照,最大值可达到50 000Lux、3000K色温。加湿器能为植物提供额外的水分,有别于一般加湿器,LeGrow加湿器可360°扩散水气,避免室内干燥缺水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这款盆栽还能够为用电设备充电,无论是用iPhone、iPad、安卓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只需随意接入其中一个口,它即可自动识别设备所需的充电功率,充电快速而安全。如果把手机放在底座上充电,微花园还会提供额外保护。它内置重力感应装置,当底座感应到重量时(如手机或盆栽)才会工作。如果手机突然来电,拿起手机时微花园就会瞬间自动断电。充电器具备双核保护,提供防过流、防过压、防短路等多重安全保护电路机制。单口智能输出5V、0.01~2.4A,板端电量转化率接近95%,总功率36W,可同时连接4台电子设备。匹配高品质安全适配器,通过中国3C(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美国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美国联邦通信)、美国UL(Underwriter Laboratories Inc.,美国保险商试验所)、德国GS(Geprufte Sicherheit,安全性已认证)、欧盟CE(European Conformity,欧洲统一)等安全认证。
消息来源:LeGrow
来自中东地区的综合环境管理公司Bee'ah委托KALO和Architecture+Other Things两个设计团队,探索运用当地回收的橡胶屑制作家具的潜力。
今年,KALO公司成功运用回收橡胶屑打造了一把极简风格的马卡龙(Macaron)椅,这款椅子分为有靠背和无靠背两种,其制作方法与Bee'ah公司制作橡胶砖的手法相似,即用模具将回收的橡胶碎屑压在一个预制的木制框架上,带斑点的黑色椅面、圆滑的边缘和四角,在环保之余也兼具美观及实用性。
马卡龙椅使用的原料为橡胶末、硬木和镀铜钢,尺寸为40cm×40cm×47cm。在制作过程中,KALO使用当地回收的橡胶屑混合制作椅脚时产生的刨花制成椅面。橡胶的粗糙表面和光亮的黄铜框架,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有报道指出,每年约有1/6的废轮胎不知去向,而以橡胶制成的轮胎不能燃烧,否则会污染空气,因此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橡胶回收的窘境。KALO的马卡龙椅,能够有效地减少废弃橡胶对环境的伤害。
消息来源:Ammar Kalo
SolarGaps提供了一体化的能源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智能的百叶窗,能够自动追踪太阳并利用太阳能发电,其创始人叶夫根·埃里克(Yevgen Erik)称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向日葵,“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获得绿色能源。”叶夫根·埃里克说道,“无论您是住在房子还是公寓里,SolarGaps都会为您带来绿色能源。”
SolarGaps智能百叶窗的表面搭载了柔性太阳能面板,还配备了感应装置,可以根据太阳光的照射角度自动调节自身的开合和伸展状态。其配备的电动部件,帮助使用者手动或自动调整百叶的高度。SolarGaps智能百叶窗能够为房间内所有的用电设备供电,多余的电可以存储到家用电池系统中或者反馈给电网,甚至可以卖给电力公司。有了SolarGaps,用户不需要额外的电池,可以直接运行用电设备,从而节约电费。事实证明,SolarGaps太阳能百叶窗可以为用户节省70%的电费。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及网上的控制中心来调节窗帘的开合,监控太阳能供电的情况,并可与其他智能家居设备集成,如谷歌Home、亚马逊Echo和Nest恒温器等。
SolarGaps安装在室内或者室外皆可,在室外,1m2的SolarGaps能够发电100W,在室内,1m2的SolarGaps能发电50W。百叶窗由SunPower公司制造,使用寿命为25年。它能够同时实现3大功能:为建筑提供遮蔽,在暴风雨中保护窗户,提供太阳能、为用电设备充电。SolarGaps的应用范围很广,在办公室安装SolarGaps可以降低经营成本,SolarGaps还针对染色玻璃,推出了具备太阳能电池板的外部百叶;而对于不便安装屋顶太阳能板的住宅和公寓来说,SolarGaps更可谓一个完美的能源解决方案。
消息来源:SolarGaps
Fitwel是一个独特的建筑评测系统,主要用于办公室评测,旨在鼓励创造更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一套集成的工作场所的设计和操作方法,改善使用者的健康状况并提高工作效率。Fitwel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和美国总务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GSA)联合发起,有一众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及设计师的共同参与,主导了超过300个研究设计,最后定义了60余项可供检测的指标。经过5年的研究,项目于2015年完成设计,在今年,Fitwel将会推出一个最全面的评测版本。
美国总务管理局随机选择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种建筑进行初测,对Fitwel的策略、评分算法、网络界面等进行了评估,而后对Fitwel进行了改进,确保了其可行性、严谨性及方便性。Fitwel的算法权衡所有指标,创造了一个可供广泛使用的评测系统。而且,为避免不必要的文书工作,建筑管理房只需要通过图像提交问卷答案,即可获得Fitwel的评价。最终,Fitwel希望将所有的操作过程浓缩在一个App里。
2015年以来,Fitwel已经在美国政府的89幢建筑里进行了评测,包括在华盛顿特区的9座政府大楼。现在Fitwel和纽约前市长成立的非政府组织组织活动设计中心(Center for Active Design)合作,希望扩大使用范围,使这个评测系统适用于所有办公写字楼。
Fitwel已经展现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被《快公司》(Fast Company)杂志评为2017年社会公益领域的10家最具创新公司之一(Top 1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in Social Good),其帮助提高使用者健康的能力得到了认可。目前,对于能够提高使用者健康的工作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原因是各个公司逐渐认识到这对于员工健康和工作效果的影响。全球企业不动产协会(CoreNet Global)和世邦魏理仕(CBRE)的最新调查发现,若公司关注员工健康福利,则其缺勤率和离职比例会得以降低,员工的敬业程度会得到提高。
“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并管理工作环境,使之为使用者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Fitwel将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协助创造更健康的工作环境”,门克斯公司(Menkes)的董事长乔恩·道格拉斯(Jon Douglas)说道,“人们长时间呆在室内工作,建筑对他们健康的影响十分深刻。我们使健康和福利获得优先,从而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机会,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消息来源:Fitwel
水污染是被常年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饮用水污染更是危害着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镇。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创新设计工程(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专业的普拉蒂克·高希(Pratik Ghosh)设计了一套家用草药过滤系统Drop by Drop,利用植物将洗衣机、厨房水槽和浴室的废水过滤成蒸馏水。之所以选择种植草药是因为它们容易在室内生长,采摘后可用于烹饪,同时能给过滤后的水添加一种令人愉快的香气。
Drop by Drop以亚马逊森林为灵感来源,在玻璃器皿中打造了一个迷你生态系统,其运转原理是向系统内加入污水,利用玻璃罩圆顶内的光源促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部会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运输到细小的木质部和静脉,最后通过蒸腾作用呼出水蒸汽,凝结附着在玻璃缸内表面,而大颗粒的污染物则被过滤并留在根部,不能进入植物的其他部分。实验证明,Drop by Drop能有效地过滤掉重金属、硝酸盐、细菌和其他大颗粒的污染物。普拉蒂克·高希还结合生物泵的原理设置了一个泵,以控制玻璃缸内的气流,进一步加速蒸腾作用并释放O2。
作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Drop by Drop不需人工养护,土壤里的矿物质和微生物能够持续为草药提供养分。如果业主需要离开一段时间,只需拆下泵并封堵加水口即可。目前,1平方英尺(约0.0929m2)的药草可以在1天内净化3/4杯水,虽然并不多,但如果将Drop by Drop系统应用到屋顶上,则能在每天12h的日光下为每家人过滤160L的纯净水。
消息来源:WOHOOO
传统的建造方式耗时且昂贵,现在越来越多的建造商选择采用自动化建造的方式建造房屋,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建造。最近,一家乌克兰新创公司采用3D打印技术建造了迷你住宅PassivDom,建成的PassivDom能实现100%的自给自足并可随意移动,不需要燃烧任何燃料,也无需连接外部电气和管道系统,因此无论房主想生活在海边或是北极,都不成问题。
PassivDom的屋顶安装着太阳能板,并且拥有电池和转换器,能够产生足够的电力并进行存贮,它所贮存的太阳能足够PassivDom在完全无法获取太阳能的情况下使用两周。它还装有独立的净水系统和发电系统,通过过滤空气中的水分获取生活用水,人工注水当然也是可以的。
室内的所有设备都连接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无论有多远,房主都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对其进行监控。建筑拥有云端视讯监控和警报系统,能确保屋主能舒舒服服地躺在家中,不用担心没电或遭贼。
PassivDom不但是一个智能的房子,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房子,满足被动式建造的要求,热损耗极低,冬暖夏凉。
PassivDom采用3D打印技术建造住宅的框架结构,如墙壁、屋顶和地板,在短短的8h内即可建成,而后由工人负责安装门窗、管道和电气系统。ModulOne有3种配置:自制(Autonomous)、标准(Standard)和模块+(Module plus),面积均为387.5平方英尺(36m2),不同的配置有着不同的操作级别、控制工具以及价格,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其中,自制模组算是最高端的产品,内含家具、电器和相关控制设备,包括厨房、浴室、冷暖气以及能够控制O2水准的智能通风系统,全都能通过智慧型手机远端管理。
整栋房子由3D打印的碳纤维和玻璃纤维、聚氨酯、树脂组成,坚固耐用,足以维持40年,且方便回收,不会生锈或腐蚀。因为整栋建筑物没有地基,因此移动方便。如果不确定PassivDom是否适合自己,对此感兴趣的人们可以上网注册,试住几天再做决定。
消息来源:PassivDom
Workplace Environmental Design in Architecture for Public Health
健康建筑不仅可以提供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声环境、光环境和热湿环境,还可以通过设置健身、锻炼的场地和设施,促使人们积极运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该书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探讨了办公空间设计在鼓励人们加强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和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表明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改善人们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重要影响。与室外运动相比,室内运动不受天气、空气质量等室外因素的限制,但对办公空间有较高要求。该书着重研究了几种办公空间布局对人们健身活动的影响,提出改善室内办公设计,有利于提升人们健身活动的整体水平。
平装:94页
ISBN-10:3319534432
ISBN-13:9783319534435
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
时间:2017年4月
作者:斯塔玛蒂娜 · 拉西亚(Stamatina Th.Rassia)
语言:英文
Design for Health:Sustainable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Architecture
绿色建筑可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健康建筑则重在营造基本的建筑环境,包括声、光、热和空气品质。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亲近自然、渴望阳光和绿色是人的本能,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动物会对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医疗建筑中,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环境,有助于人们的心情愉悦和身体康复。
该书探讨的是为健康而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可持续医疗建筑,其采用的技术策略包括:使花园和景观融入护理环境;使用指定的本地材料及被动式技术;对老化的医疗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等等。
平装:136页
ISBN-10:1119162130
ISBN-13:9781119162131
出版社:威立出版社(Wiley)
时间:2017年5月
作者:泰里 · 彼得斯(Terri Peters)
语言:英文
Health and Wellbeing for Interior Architecture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现代人类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建筑室内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影响很大,设计师在人与建筑室内设计的互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书揭示了设计师关注建筑室内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不断变化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剖析。该书收录了15篇相关领域学者和专家的论文,通过不同观点的论述以及30张图片说明,引导设计师从环境、地理,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创造和改善室内设计提升居住者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平装:246页
ISBN-10:1138206628
ISBN-13:9781138206625
出版社: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
时间:2017年6月
作者:达克 · 科佩茨(Dak Kopec)
语言:英文
Positive Energy Homes: Creating Passive Houses for Better Living
被动房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正能量家园。被动房的能量一方面来自太阳辐射,另一方面来自室内家用电器或者居住者身体释放的热量。该书探讨了被动房“结构第一”的设计方法,通过各种节能技术实现最佳的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环境,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使建筑的采暖和制冷需求降到最低。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被动式手段,如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等实现室内舒适的热湿环境和采光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对主动式机械采暖和制冷系统的依赖。
平装:272页
ISBN-10:1486303765
ISBN-13:9781486303762
出版社:澳大利亚科学院出版社(CSIRO)
时间:2017年5月
作者:罗宾 · 布林布尔库姆(Robin Brimblecombe),卡拉 · 罗泽迈尔(Kara Rosemeier)
语言:英文
Solution Sets for Net Zero Energy Buildings: Feedback from 30 Buildings Worldwide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实现净零能耗作为其能源政策的长远目标,制定强制性标准,并实施了提高净零能耗建筑(NZEBs)比例的措施。本书对全球已建成的30座净零能耗建筑进行了专门研究,这些项目基于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供暖和空调计划(SHC)”和“建筑和社区能效计划(EBC)”发起的国际合作研究而建成。该书首次对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和办公建筑实践的零能耗策略进行了评估,研究了不同气候类型和建筑类型面临的设计挑战,提出了既有建筑进行改造的相关建议。
精装:252页
ISBN-10:3433030723
ISBN-13:9783433030721
出版社:Ernst & Sohn
时间:2017年4月
作者:弗兰乔斯 · 加尔德(Francios Garde),约瑟夫 · 阿尤布(Joseph Ayoub) 等
语言:英文
150 Best New Eco Home Ideas
生态住宅是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并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住宅,具有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碳足迹小等特点,其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采用适合本土环境的技术策略。该书介绍了来自国际知名建筑师和设计师的150个最佳“新生态住宅”理念,极具实用性、创新性和前沿特色;介绍了太阳能技术、风能系统以及被动式供暖和制冷技术,涵盖生态住宅的最新趋势和突破性成果;展示了全球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建筑和环保家居设计方面的实践案例,兼具通用性和个性化的借鉴价值。
精装:480页
ISBN-10:0062569090
ISBN-13:9780062569097
出版社:哈珀设计(Harper Design)
时间:2017年7月
作者:弗朗西斯卡 · 萨莫拉 · 摩拉(Francesc Zamora Mola)
语言: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