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建筑到健康建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专访

2018-01-04 09:22:50本刊编辑部EditedbyECGBEditorialDepartment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7年2期
关键词:绿色标准建筑

文_本刊编辑部 / Edited by ECGB Editorial Department

从绿色建筑到健康建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专访

文_本刊编辑部 / Edited by ECGB Editorial Department

FROM GREEN BUILDING TO HEALTHY BUILDING:AN INTERVIEW WITH WANG QINGQIN, DEPUTY DEAN OF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早在1980年代,许多国家和研究机构就已经意识到建筑中健康因素的重要性,我国也在健康住宅方面进行了持续积极的探索研究。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环境污染逐渐进入大众认知视野的当下,“健康”已经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以人为本、以健康为出发点的健康建筑应运而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和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为此,本刊主编袁镔教授特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博士,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健康建筑的内涵、标准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以下简称ECGB):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颁布10多年后,2016年启动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编制工作,健康建筑开始受到高度关注。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发展。那么,什么是健康建筑?健康建筑在我国提出和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王清勤:健康建筑更强调服务于人,更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技术手段和更好的服务来促进人的健康。《标准》中将健康建筑定义为: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为此,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纲要》提出了2030年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建筑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学习等离不开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建筑环境可以直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然而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我国当前面临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染、人口老龄化等环境和社会问题与建筑的关系十分密切:室外雾霾天气导致室内PM2.5污染严重、不同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参差不齐、既有城市和建筑适老性不佳;室内甲醛、TVOC(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超标;房间隔音不好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小区环境不佳,建筑区域内运动休闲设施和条件不足、缺少健康行为引导;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还威胁人体健康。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需要营造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建筑而言,建筑规划与设计、室内外环境、建筑功能设置、相关服务设施、建筑相关产品等均是《纲要》所提出的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重点领域方向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2016年7月18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爱卫发[2016]5号),提出要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2017年3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建科[2017]53号),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上述文件充分体现了提升建筑健康性能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提升建筑健康性能,建造健康建筑,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健康性的需求,既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ECGB:您能否谈谈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的关系?

王清勤: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的更深层次发展,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满足绿色建筑要求。虽然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一脉相承”,但也有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首先,发展阶段不同。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得更早,强调通过“四节一环保”的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06年发布实施以来,至今已10余年,绿色建筑的理念被广泛认可,规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这10多年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诉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在绿色建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促进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成为建筑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健康建筑的发展始于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之后,是绿色建筑更深层次的发展。

其次,涵盖的领域不同。绿色建筑关注的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虽然涉及暖通空调、规划、建筑、给排水、电气等不同专业,但都属于建筑工程领域。而健康建筑关注的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层次的身心健康,除建筑工程领域专业学科外,还包括公共卫生学、心理学、营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第三,关注的对象不同。绿色建筑关注的对象是建筑本体,通过“四节一环保”的设计和建设,提升建筑本体的绿色性能,包括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更节能、更节材、更节水,等等。而健康建筑关注的对象是建筑中的“人”,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建筑的健康性能,促进建筑中人的健康,如创造比国家标准要求更为严格的室内空气品质,通过技术措施及监控手段确保生活用水安全,根据人的生理规律营造不同的光环境、声环境、热湿环境,建筑场地具有促进健身和交流的空间,物业服务确保建筑健康性能的持续和更新,等等。

第四,指标要求不同。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健康建筑的指标体系由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空气、水、舒适、人文、健身、服务6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下的条文要求均经过领域专家的讨论与论证,保证了健康建筑能够科学地聚焦建筑中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

第五,可感知性不同。绿色建筑一般是通过设置建筑管理平台监测建筑的绿色性能,主要目的是发现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点和异常点,如能耗、水耗的分项计量与监测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建筑管理平台面向的对象主要为建筑运行的管理者。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且一般不完全对外开放,因此大众对于绿色建筑的可感知性相对较差。健康建筑则不然,一方面,健康建筑要求建筑中设置空气质量、水质等检测和监测装置,并将检测和监测数据通过公共区域显示屏、网站、App等多种平台向建筑使用者公示,使用户能够随时了解建筑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健康建筑设置的交流场地、健身空间和设施、儿童娱乐空间、适老措施、文体娱乐活动等,均可以让建筑使用者感知且参与其中。因此,相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建筑使用者对健康建筑的可感知性更强。

ECGB:我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已于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您能否介绍一下该评价标准?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最主要的挑战有哪些?

王清勤:《标准》于2017年1月6日发布实施,是在广泛调研、参考与协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所需的生理、心理、社会3方面健康要素,设置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6方面技术内容要求,对较为重要且民众关注度较高的PM2.5、甲醛等空气质量指标,饮用水等水质指标,环境噪声限值等舒适性指标,健身场地面积等健身设施指标,无障碍电梯设置等人文关怀指标,以及食品标识要求等服务指标均进行了要求或引导。同时,《标准》考虑了设计和运行两个阶段的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特点分别设置了评价指标权重。

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挑战:其一,由于健康建筑涵盖的领域广泛,部分内容已经超出了建筑工程领域,如何将非建筑工程领域学科的健康影响因素在建筑中量化体现,并将其转变为标准条文是挑战之一;其二,人的健康状况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是身体状况、心理因素、生活习惯、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健康建筑并非保证使用者的绝对健康,而是通过控制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指标来降低建筑带来的健康风险,同时,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其内容不可能完整涵盖建筑中影响健康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中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的筛选是另一挑战。在《标准》制定前,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分析了其挑战和难度,有针对性地筹建了《标准》编制组,编制组吸纳了病理毒理学、疾病控制、食品安全、室内环境控制等各领域的专家,还有医疗卫生机构、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房地产公司等相关单位的参与,较好地解决了预期的挑战和困难。

ECGB:中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有什么特点?

王清勤:《标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建筑健康性能提升和规范健康建筑评价为目标,结合我国健康建筑最新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借鉴了国外有关先进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并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在适用范围上,《标准》适用于所有民用建筑,且根据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使用功能的差别,分别设置了评价指标权重,更具有科学性。在参评对象上,《标准》要求参评建筑做到全装修,毛坯房不能参评健康建筑,以避免后期装饰装修过程带来的不健康因素;健康建筑不应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需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此外,《标准》沿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分值计算、等级分级的评价方式,便于我国技术人员理解和使用。例如,健康包含空气、水、食物、用品、锻炼、心理等因素,WELL认证中“食品”属于一级指标,而《标准》将“食品”作为二级指标纳入“服务”中,即一个建成的建筑需要提供的服务包括食品。

《标准》是基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环境和健康服务,在相关科研成果和标准规范基础上制定的,更适合我国国情。

ECGB:国际上主要的健康建筑标准有哪些?您能谈谈国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推广与发展趋势吗?

王清勤:国际上健康建筑相关的标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指引类标准,例如法国《健康的建筑建造指南》,其中包括一些专项的设计标准,如专门针对室内空气品质和声环境的标准等;另一类是评价类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与建筑健康性能最相关的健康住宅15项指标、WELL建筑标准。此外,国外一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也有相关的要求,如英国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中关于建筑健康和福祉的内容、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中关于建筑环境健康的要求等。

国外关注健康建筑并开展相关学术活动较早,国际室内空气品质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door Air Quality and Climate,ISIAQ)每年都会组织与健康建筑有关的国际会议。相比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认证模式的广泛开展,目前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及认证开展得并不多。健康是全世界人民的追求,健康建筑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健康建筑认知的提升,其标准体系也将更加完善。

ECGB:健康建筑在我国的推广重点将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王清勤:健康是民之所向、国之所想。健康建筑是建筑领域响应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方面,是引导人民健康生活、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基础保障,健康建筑未来如何健康发展也是建筑从业者需要多加思考的问题。正因如此,作为《标准》的主编单位,同时作为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健康建筑的科研任务,对相关技术和标准进行了研究。健康建筑在我国的推广重点将从标准体系、建设与评价、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和产业发展4个方面展开。

第一,标准体系是关乎健康建筑向前推进和规范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健康建筑未来推广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国发布实施了《标准》,虽然其适用范围涵盖了所有的民用建筑,满足现阶段健康建筑的发展需求,但从未来发展来看,健康建筑的推进与发展势必要由标准体系的精细化发展所引领。因此,无论是对于健康建筑标准的制定,还是对于健康建筑技术的发展,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健康建筑建设与评价。依据健康建筑相关标准进行健康建筑的建设,是关乎我国健康建筑推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健康建筑切实服务于人的重要环节和得以实践检验的基础。同时,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应不断创新,以规范和推动健康建筑向前发展。

第三,健康建筑中的科学问题研究。健康建筑对健康性能要求更高且涉及的领域更广,一些关键性问题,特别是运行效果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例如室内各类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水质净化技术措施、建筑综合设计实现最优舒适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建筑适老设计,等等。同时,健康建筑更加综合且复杂,除建筑领域本身外还涉及公共卫生学、心理学、营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健身等很多交叉学科,各领域与建筑、健康的交叉关系,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健康建筑中的科学问题研究,为健康建筑未来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以产业带动才是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纲要》提出发展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为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的最基本需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以标准为引领,推动健康建筑行业向前发展。这就需要整合包括科研机构、高校、房地产公司、产品生产商、医疗服务行业、物业管理单位、适老产业、健身产业等在内的更多资源,形成良好的健康建筑发展环境,共同带动和促进健康建筑产业向前发展,最终形成以健康建筑产业带动的健康建筑发展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成立了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厂家、房地产公司组成的“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推动健康产业汇集,促进相关技术交流合作,助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领健康建筑产业发展。

ECGB:健康建筑在我国发展现况和前景如何?目前是否有较为成功的案例?

王清勤:健康建筑的出发点是降低建筑中对健康的不利因素带来的风险以促进人的健康,因此健康建筑理念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在标准规范上,《标准》的发布实施,能够有效指导健康建筑的建设;在标识评价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已经展开了健康建筑的评价工作,并在“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进行了首批11项健康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证书授予仪式,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目前第二批健康建筑标识项目的评审工作也已完成;在国家政策支持上,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外,《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筑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并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健康建筑理念、标准规范、标识评价,还是国家政策支持,均表明健康建筑是未来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首批11项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是我国健康建筑的代表,包括了1项运行标识项目和10项设计标识项目;3项公共建筑,8项住宅建筑。其中,中国石油大厦是目前唯一获得健康建筑三星运行标识的项目。该项目通过PM2.5污染综合控制、中央集尘与碎纸系统、多参数空气质量检测等技术措施,有效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通过直饮水系统及水质实时监测,保证了用水安全;利用噪音控制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温湿度调节措施等实现了室内良好的舒适性;通过设置体育运动场地、鼓励使用步行梯、增加交流空间、宣传企业文化的雕塑字画等营造了良好的健身与人文环境;利用垃圾分类、控制食品来源、建立健康信息服务网站等途径打造了良好的健康服务。

ECGB: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与之相比,我国健康建筑的增量成本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王清勤:我国绿色建筑的评定具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而目前健康建筑是基于自愿申报评定的,所以数量有限。目前评选的健康建筑项目有16项,第三批健康建筑的申报工作即将开展。由于健康建筑的总样本数量偏少,统计出的增量成本不具备普遍性,所以暂时不对外公布,但就目前已经评定的健康建筑项目来说,增量成本并不高,应该说增量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ECGB: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人物简介

王清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副主任,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等。

主持和承担了“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设部科技计划、科技部科研院所科技专项、中加建筑节能国际科技合作、美国能源基金、英国牛顿基金等数十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合作出版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猜你喜欢
绿色标准建筑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忠诚的标准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48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专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3-01 04:13:43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