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妍
摘要:历史课外知识是历史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适时拓展历史课堂,适时适量适度引入课外知识,在课堂的疑惑生成时、历史价值共鸣处等巧妙引入历史知识,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并发展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外知识;课堂教学
一、引言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此理念下,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大写的人”,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应做到心中时时有学生,事事有学生,并不时将眼光投向社会、国际和课外历史典籍,让学生既能学到课堂里的“主餐”,又能品尝到老师特地给学生的“加餐”,从而成为一个富有历史素养,持有历史情怀的时代新人。
当下,很多历史老师也尝试着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堂,通过打通课内和课外历史知识的通道,为学生营造学习历史、涵盖历史素养的大舞台,但由于急功近利等诸多原因,教师急于将正确答案和盘托出,并任意拔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对于学生的学情、前认知等掌握不恰当、不准确,学生往往被迫绕过了对史实的充分理解和感悟,只是死记一些历史定论和历史符号,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害无益。其实,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就要让学生在课堂内、课堂外与历史充分接触,既能学习课内知识,又能从课外知识中得到历史知识的佐证材料,将历史学活、学通,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毫无疑问。首先,历史教学必须保证其价值的正确性和导向性,历史结论必须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验证。因此,历史老师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面对历史,尽量还原历史原貌,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原汁原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学科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卷宗中,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有一双专业的眼光,以超强的专业水准、专业能力和专业思维将历史课堂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黄仁宇曾提出“大历史”观的概念,他认为“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要理解历史的细枝末节,教师要不时站在高处,俯瞰历史的经纬,深入洞察历史的脉络,因此,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次开放,在讲解历史时游刃有余,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用,做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为学生正确感悟历史、理解历史、形成历史观点,培养历史认同感发挥垫脚之石的作用。
二、补充课外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点
(一)在疑惑生成时引入课外知识
问题是课堂的核心,是思维的心脏。学生正是在生成问题、辨析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开展历史学习的。问题的多维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需要教师提供适切的、多维的养分,让学生有足够的感性材料来分析和透视历史问题内的价值。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微问题”产生疑惑、生成自我的见解时,教师才能巧妙地引入课外知识。比如,《天津条约》里规定,外国公使有权利进驻北京,而在《辛丑条约》里却有这样的规定描述:“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要理解这里的规定的不同,需要学生对诸如“公使”“使馆界”的概念有所厘清,如果对这些近代的外交新名词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則很难形成理性的历史认识,此时,教师可顺水推舟地引入课外知识——近代外交机构的发展。
(二)在培养历史价值观中补充课外知识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里面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毫无疑问,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即将颁发的课程标准将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放在重要地垃。那么,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历史情感和历史态度上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此,教师要树立“立足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理念,拓展历史课堂,让历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历史教科书延伸到历史典籍,从正史延伸到“非正史”,让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参阅、印证等方式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只有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地学习历史,让历史人物在“具体而微”的环境中站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将真善美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相比课内历史知识,课外知识较为碎片化、个性化、特征化,尽管没有形成体系,但课外历史知识更加侧重对个体生命的彰显,更加关注历史现场中人物的命运,更能贴近人们的心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学生借力课外历史知识的学习,能从生命和历史的双重角度去理解和审视历史,从而培养自己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深度认同,这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例如,我们常说“人民创造历史”,我们常提到一些引以为豪的民族英雄,那我们在提供历史史料时,就要注意史料和学生已经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相融合、相兼容,让学生深入并理性地思考历史。
(三)在其他史观的比照中参阅课外知识
冯一下教授在《试论唯物史观与“新史观”的关系》中说“历史是多维的、立体的、复杂的。我们应借鉴‘新史观的视角,从不同的亦即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如借鉴文明史观;借鉴社会史观的角度;借鉴生态‘环境史观的视角。多样化的视角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宽、更广、更全面”。可见,高中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多维角度来考量历史的演变,得出更加全面、公正和理性的认识。再如李鸿章,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是贬褒不一,既有“弱国的外交强手”“经济天才”等美誉,也有“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微辞”,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课外历史书,多从课外相关渠道了解李鸿章的相关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历史见解,并在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取向。
(四)在加强思维能力处增补课外知识
历史是富有思维的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典籍”,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激发学生思维,创造性讲解历史,并让学生在辩论、演示、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涵育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情境下,如何看待、评价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针对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教师可布置学生开展课外知识调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取得“第一手资料”,最终回答“是妥协还是策略”的价值取向问题。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学法指导,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endprint
三、补充课外知识要把握“度”
(一)内容上要有价值尺“度”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但补充什么样的课外知识?怎样补充课外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掌握一个“度”,做到心中有杆秤。教师心中要有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尺度,不是所有相关的课外知识都可以用“拿来主义”,更不是借以课外知识或所谓的“野史”为某历史人物或事件“翻案”。盲目补充只是哗众取宠,制造一些课堂“噱头”,这不利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形塑。比如今天突然提出“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明天又说“其实汪精卫是个大好人”,这样的八卦观点,在历史上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可塑期和成长期,教师要在学生的心中播洒积极向上的种子,为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和谐发展发挥正能量。因此,教师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培养学生“辨事实、讲道理、深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学、思、悟、行中领悟历史学科的内核,形成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素养。
(二)数量上要有适用之“度”
很多老师指导学习看课外历史书,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没有给学生精准的书籍目录,学生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課外书里随意驰骋,这不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也不切学生的学习实际。无论是教师有选择地讲解课外知识,还是让学生有选择地看课外历史书籍,其宗旨都是指向学生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历史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钱宁 (1856-1931),说到自己写书是为“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而不是死记大量轶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课外历史知识进行精编精选,做到对学生适用,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学生在长时间的课外历史阅读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培植了尊重生命、热爱祖国和珍惜当下的历史情怀。
参考文献:
[1]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5).
[2]司徒清.历史课外活动系列化尝试[J].历史教学,1994,(07).
[3]卢华语.高校历史教学课外延伸的几个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03).
编辑/王君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