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维刚
扑克牌上的中国戏曲艺术
文/李维刚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审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剧艺术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戏曲对于中国文化,意义尤其重大:不仅一般地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中国戏曲艺术以各种形式展现在扑克牌上。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京剧艺术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以京剧为题材的艺术扑克牌也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扑克主题。
京剧题材扑克牌可分为京剧脸谱、京剧人物、京剧名家、京剧名戏、京剧绘画、京剧服装等几类。
京剧脸谱类扑克牌品种很多。比较经典的有10副一套的《京剧脸谱》、中国非遗版《京剧脸谱》每套2副、天津版《京剧脸谱》异形扑克每套2副等。京剧脸谱扑克对普及京剧知识起到一定的宣传和促进作用。另有一副江苏早期出品的《脸谱扑克》(编号809)是脸谱扑克中唯一一副采用对倒式人物画面设计的,显然沿袭了传统扑克人头牌对倒式设计的特点。
京剧人物类扑克主要表现戏里的角色,比较经典的是《京剧人物》,京剧人物扑克与京剧脸谱扑克相比,除表现人物面部特征外还表现其全身特征。
京剧名家类扑克主要表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比较经典的扑克有:梅兰芳纪念馆版《梅兰芳》扑克,以第一手资料精选戏剧大师梅兰芳舞台剧照54幅。卓达版《梅韵悠扬》扑克则既收集了梅兰芳大师精彩的舞台剧照,又收集了大师生前不少生活照。北京湖广会馆参与设计的中国非遗版《中国京剧四大名旦》和《中国京剧四大须生》则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画面,全面介绍了京剧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以及京剧前四大须生余、高、言、马和后四大名须生马、谭、杨、奚的骄人的艺术成就和精湛的舞台艺术。
京剧名戏类扑克有天津版《百戏百扇》(全套2副),这套扑克精选104出最知名的京剧,由脸谱绘制专家把这104出戏中出现的脸谱形象画成104把扇面上。两副扑克的104把扇子上包容了104出戏和几百个脸谱形象。京剧名戏扑克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现代戏扑克,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以及《李清照》等。国家大剧院原创大型历史京剧《赤壁》也作为国家大剧院原创系列扑克的开山自作展现在扑克牌上。
京剧绘画类扑克最为经典的是《中国京剧名家谱》,该扑克以拼图形式列绘了自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京剧最有代表性的各位名伶130位。这些名伶按年代排序,全身剧装扮相,每人所扮的都是他们代表作剧目中的人物,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工架表演生动规范,服装道具准确无误,绘画笔法细腻传神。将中国绘画和戏曲艺术的精华巧妙地融为一体,将中国京剧近二百年的沧桑历程和辉煌业绩描绘得淋漓尽致。
京剧服装类扑克主要有卓达版《京剧服装》,详细介绍各类京剧服装的基础知识。
台湾版《国剧脸谱》摄影版扑克每套2副,集脸谱和人物于一身,两副扑克牌边分别为金色和银色,显得更加别致、高雅。
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又各具特色的地方戏为古老的中国戏曲注入了新鲜血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一些地方戏曲在扑克牌上也有所展现。
川剧脸谱形式十分丰富,造型夸张而又严谨规范,通过色彩与眉宇的细微变化,刻画人物独特个性,展现出一种古朴狞厉之美。四川出品的《三国演义人物脸谱》扑克介绍了三国川剧中54个主要人物的脸谱形象,充分体现了川剧脸谱造型十分精美,且寓意深刻的特点。
苏州出品的《昆曲》扑克以诸多昆曲剧目经典画面表现了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昆曲艺术抒情性强、画面优美、动作细腻的特点。《牡丹亭》(昆曲-青春版)扑克为我们展现了这部传世名剧的全新的风采。
二人转在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地方剧种。《东北二人转群英谱》扑克充分表现出东北二人转语言风趣幽默、表演夸张优美的特点。
中国戏曲主题扑克对于普及中国戏曲知识、传播中国戏曲文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戏曲主题扑克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表现形式也成为制作戏曲主题开放式邮集和现代邮集的良好素材,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地集邮爱好者的关注和欢迎。(作者为全国纸品收藏联盟副主席,中国收藏家协会扑克牌收藏委员会主任、中国扑克博物馆馆长,联系电话:1390114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