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决定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创建自然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与领军型人才的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的创建与人才之间存在着一种协同作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助力长沙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对长沙人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人才;长沙
一、引言
政府层面最早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采用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1],主要强调国家中心城市要体现两个特征:在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在国际经济贸易与交流合作、全国性市场建设、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职能[2]。它应该具有管理集聚、空间辐射、社会服务、综合枢纽、生态保护等功能[3]。因此,在国内层面,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应具备核心控制作用,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水平的最高代表;在国际层面,它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功能节点,是国家加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4]。
二、人才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协调作用分析
(1)人才是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并可持续增长,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与影响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赢得国内外竞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是核心要素,是发展根本动力。他们的知识、技能、创新、素质等职业要素相对于普通劳动者要高出许多。劳动者这些职业要素又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各行业领域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与领军人才可加速经济增长,提高城市实力。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不能单靠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人才的知识创造、传播、利用。人才具有创新性、传承性、可再生性,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进器,是“双创”活动的基石,能提升区域产业带动能力,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促进人才集聚。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它受到社会环境、产业水平等各要素的影响。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是人才聚集和城市发展协同作业的过程:人才集聚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高速发展能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双创”平台与环境,更好地吸引大量的外来人才,增加教育投资培养本土人才,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双创”活动对人才聚集和城市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这种协调作用,形成了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长沙人才现状分析
(1)人才总量偏低,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长沙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发展能力的体现。相对于国际化大都市、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及特大型城市而言,长沙人才总量相对偏低,人才资源储备明显不足,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行业领军型人才急缺,难以满足未来城市的快速与持续发展。(2)现代服务业及高技术产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长沙做好中部快速发展的城市之一,有“娱乐之城”的美誉,但第三产业人才无法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结构性失衡。低学历、年龄两极化情况显著,高学历、高职称基本集中在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大型制造企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十分匮乏。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史较短,数量不足,发展规模不够,人才聚集度不高,自身人才培养也没有很好的跟进,难以形成人才优势,还做不到引导城市发展。(3)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相对偏弱。长沙市内已建成的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化双创平台不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及数量较小,也缺乏高校技术的有效转化,人才发展环境不佳。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如各类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配套等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用人单位急功近利,思维观念陈旧,开发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发挥其主体作用。这些都制约着人才新政作用的发挥,降低了人才效能。
四、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的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人才支撑体系。市政府应依据人才实情着眼未来,加快转变经济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借助“智慧”之风,全力构建人才竞争循环机制,出台全方位人才保障政策,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构建“全链条”扶持机制,为创新创业提供精准、及时、全面的服务,针对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扶持和资助。(2)做好顶层设计,加快高端人才集聚。依据长沙市未来产业规划,以全球视野引导开放创新,紧紧围绕人才匹配,打造智慧产业链,大力培育、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紧缺性人才和团队,抢占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依据人才需求取向,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模式,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以实现“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支撑一个产业”的人才效应[5]。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和人才管理机制,实现“人才引领产业”与“产业集聚人才”的良好互动[6]。(3)推进双创教育,强化人才培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园区升级,加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搭建人才“双创”活动平台, 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和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在“双创”时代下,围绕重点行业、关键领域,联合企业、院校、政府等各有关方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解除束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推动人才走进企业创造效益,专利技术市场化服务社会。(4)与国际接轨,营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国际视野,营造多元化、便利化的“双创”环境,完善“双创”平台和社会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包容度与开放度、增强人才归属感与成就感。例如,打造“人才之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成立领军人才工作站、实施“筑巢工程”等,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1.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2.长沙市雨花实验中学)
作者简介:舒忠,1985年生,男,教研室主任,中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CAE仿真;谢桔花,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csskkt24).
参考文献
[1]王凯,徐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3):10-15.
[2]王丰龙等著.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科学基础与途径—以湖北武汉市为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3]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别[J].热带地理,2015(3):372-378.
[4]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5(2):71-74.
[5]侯初初.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N].成都日报,2016.10.19第001版.
[6]濮雪莲.“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人才支撑问题研究[J].科技与产业,2013(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