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来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而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人人格的发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然而,两位学者的理论又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从学派角度,弗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后者对前者的理论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
其次,核心主张不同。弗罗伊德强调无意识,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进行监督。
然后,对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人有不同的主张。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力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埃里克森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继承,二人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再次,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最后,二人的区别还体现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关于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是非评价,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也不同。弗洛伊德注意人的内部心理及矛盾,认为心理活动之间有联系,这对研究心理发展是有好处的。“弗洛伊德的独创见解对我们认识儿童及成人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是他使我们认识了婴儿期的有性状态,认识了下意识的思想和情绪的本质,认识了婴儿时期儿童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性……无可争议,他加深了我们对自己以及人类的了解。”埃里克森在人格结构上强调自我在发展中的作用,并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渐成说,修正和扩大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渐进说。埃里克森试图揭露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内心冲突,并注意到矛盾的冲突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出各阶段相互联系的发展观,具有一定程度的辩证思想,对了解人格发展的实质是有益的。一个埃里克森阶段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本身的发展主题,在于其本身同前后阶段的关系,在于其本身在发展总图式中所引起的作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作者简介:王晨,1996年生,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8-189
[2]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9-221
[3]林菁.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4):125-132.
[4]郑雪.人格心理学[M].济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