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西北建设初探

2017-12-31 00:00:00赵庆明
大东方 2017年8期

摘要:清末以来,中国西部经济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西北开发的热潮,其中较大的有三次,即新疆建省之时、清末新政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西北的开发与建设影响最为深远。

本文将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建设做简要回顾与总结,为当今的西部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北开发;国民政府;经济;

一、清末民初西北的社会状况

近代以来,西北的社会矛盾十分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清末的西北地区战乱频繁,尤其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 持续了12年(1862-1873),人口损失过2000万,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灾害频发,1928年到1930年西北大灾荒被李文海教授列为“近代十大灾荒”之一,可见灾害之严重。

天灾与人祸,以及严重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导致西北地区秩序紊乱,经济凋敝,人口锐减,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其经济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西北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国防与经济双重价值。“近代国家的建设,当以国防为重心,不当专就经济价值上立论。建设不以国防为重心,建设便不会成为自己的”,反应出时人国防意识的提升。“西北自地理上言之,外蒙横亘漠北,为察,绥,宁夏之屏藩,北抗苏俄,惟蒙是赖,新疆蹲据西北,形势亦非常重要。左宗棠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北平,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懈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非特甘陕山西各边时虞侵轶,即指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西北地区在近代成为中国内地的屏障,而且西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地方的不完整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

西北地区蕴含丰富的矿藏,如果西北的矿产得以开发,不仅可以改善西部经济条件,亦能促进全国经济之发展。“其实在此农村破产,工业衰落的时候,西北的经济建设,是中国民族的唯一出路。倘政府与人民对于西北的情形,有深切的了解,抱着决心去建设,西北问题是不难着手的”“查西北,有辽阔而膏腴的平原,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大量的农产品,以解决我民族食的问题,有广大的牧场,可资复兴畜牧事业,增加皮毛的生产,以供制毛皮工业的原料品及完成。”西北的经济价值引起了当时一些学者的重视,并建议开发建设西北,国民政府对西北亦重视起来。

二、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绥远、新疆六行省。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便开始着手于经济建设,国民政府确定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为当前要政。但对于西北的经济建设是伴随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民族危机全面实施的。国民政府对西北地区的开发可以分为初步开发阶段(1927-1937),与全面开发阶段(1937-1945)两个阶段。

1927年-1930年国民政府对西北工作的重点是恢复基本秩序以及救灾和兴业。1931年“沈阳事变”之后,西北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西北成为国人心中民族复兴的理想基地。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指出:“以今日之国势而论,东北则藩蓠尽撤,东南则警耗频传,一有非常,动侵堂奥,故持长期奋斗之说,力主建设西北之,以保持民族之生命线……则于西北建设为民族开一线生机者,或有万一之效乎”,其他国民党高官也表达了对西北建设的关切,反映出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政府对西北的战略位置已经有深刻认识。 1932年3月在洛阳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西安为陪都,改为院辖市,拉开了西北建设的序幕。年底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开发西北案》,会后国府颁布了《开发西北之计划大纲》,之后中央各经济主管部门以及西北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开发西北计划。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里,国民政府对西北进行了桌有成效的开发,主要事业涉及交通、水利、矿产、实业以及农林、垦殖、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中在交通与水利方面尤其突出,西北的水利建设由全国经济委员会负责,因此成果显著。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陕西省的泾惠渠、渭惠渠、梅惠渠、洛惠渠以及宁夏的云亭渠、甘肃的洮惠渠,这些水利设施对改善西北地区的灌溉条件发挥了重大作用。交通方面,在30年代之前,陕、甘、宁、青四省的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运,然西北地区河流没有南方水深河宽,因此,水运也是极其困难。陆路交通,则只能靠大车和驿运,交通極其不方便。为改变西北交通的落后局面,国民政府在发起西北建设之后,陇海铁路的西展工程即开始动工,1934年底通至西安,1936年,西安至宝鸡段也建成通车。在公路建设方面,最大的成果是中苏公路的开辟,西兰公路与西汉公路也在抗战之前通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至1938年底的武汉会战结束时,中国东部地区大部分已沦陷,由于西北多山地,地势较高,易守难攻,加上黄河天堑,使西北能免于日军的蹂躏。国民政府也以重庆为陪都,坚持抗战。中国的大西南、大西北成为“抗战建国”与民族复兴的基地。“在今日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形势下,西北的地位如何呢?我们可以说她的重要不次于川康,而超过西南;因为西北地势接壤苏联,对华北华中居高临下,所以在国际形势上,自从敌人觊觎越南,缅甸禁运以来,西北已为国际上唯一通路,且因苏联为援助中国之友邦,所以西北在抗战形势上的重要,超过了云贵。”1940年六七月,日本迫使法国、英国封锁了滇越铁路、越桂公路和滇缅公路后,西北地区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重要通道。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属香港、缅甸相继沦陷,致使西南国际援华陆路交通线完全断绝。而西北地区与苏联之间的陆空运输仍畅行无阻,西北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

抗战爆发后,沦陷区工业和高等院校的内迁,给西部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高端人才,对西部经济建设而言,这是近代历次西部开发热潮中没有的契机。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旨在建设西南与西北。但由于陪都设在重庆,经济建设的重点也在西南地区,西北的经济建设成果甚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了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国民政府重新评估西北的地位,“最近,蒋委员长亲赴西北甘、宁、青、陕各省,做了一个月的视察,返回陪都重庆之后,昭示国人,[西南是抗战的根据地,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蒋介石对西北地位的定性鼓励了国人开发西北的热情,并且由战前的“为什么开发西北”到战时的“如何去开发西北”。抗战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集中在交通、工矿业方面。

交通方面。首先是西北公路系统的改善。最主要的是西兰公路与兰新公路在1937一1940年完成了改建,支持抗战的石油等物资很长时间依赖此干线运输,发挥了重大的战略和经济作用。西北各省公路,亦多延伸、增建。以甘肃省为例:甘肃“在抗日战争前已动工兴修的10条干支线公路继续修建的同时,又有国民政府投资新建9条干、支线公路16条,计长1451.7公里。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为止,全省共修通干支线26条,修通里程为4501.7公里”。

工矿业方面,抗战时期,西北各省工业均有进步。陕西为国内主要棉花产地之一,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战时上海申新纱厂为代表的一些沿海纺织企业迁陕,使关陇地区出现了一批较为先进的纺织工厂。甘肃之工业战前因交通不便,相当落后。抗战爆发后,其省会被政府列为西北建设的“中心城市”,各项产业都有大的发展,其中以毛纺和制革工业最具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玉门油田的开采,满足了大后方对石油的需求,这对支持抗战是十分有利的。西北其他省区的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三、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经历抗战前和抗战中两个阶段,总体上说,抗战时对西北的开发力度要远远大于抗战前对西北的开发。经过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建设,西北的落后局面有所改善,尤其在交通与工业方面,进步颇大,其他产业如农业,商业亦有很大进步。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直接支持了抗战,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西北地区因此在抗战时期成为“抗战建国”与民族复兴的基地。但是,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政府对西南地区(云、川、康、桂、黔)的开发建设力度要大于对西北的开发,而且西北地区除陕西之外一直是军阀的私人地盘,国民政府对西北的控制有限,也影响了政府对西北的开发建设。

作者简介:赵庆明(1991.3),男,汉,籍贯:山东新泰,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