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者不处

2017-12-26 04:39:15大路
醒狮国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挑山工老子孔子

大路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着的人是站不长久的;跨大步快走的人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人不会把事情真正看清楚;自以为是的人不可能把是非弄明白;自我夸耀的人创建不了伟大的功业;自尊自大的人不会被人拥戴成为君长。这些急躁炫耀的做法,从道的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剩饭和赘疣骈枝,都是多余无用的东西,普通人大都会讨厌它们,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处于那种状态之中的。

老子先用了两个日常现象做譬喻、当先导——那就是翘脚站立的人和大大踏步前行的人。

人想让自己高一点,就会把脚踮以来,身体一下子就高出十几公分来,看着变高了,但是谁能一直踮着脚呢,这样的高只是暂时的,无法持久,迟早有露馅的时候。

再就是大踏步前行,以求走得比别人快,实际上这样十几步后,就得气喘吁吁。要远行的话,这样走根本不行。

笔者想起十多年前的泰山之行,那时泰山上还有挑山工运物上山,那几乎是笔者所见的走得最慢的人,路线是曲曲迂回的“S”形,而速度只能用挪来形容。当时年轻气盛,屡次跨步超越他,并想把他落没影儿,然而一路爬到山上,正值盛夏,挑山工担着百十斤重的货物,既不大汗淋漓又不气喘如牛,可自己出了几身大汗,还是没做到把挑山工甩在后面。

可见,跨者不能行远。

对于个人的日常琐事而言,做一次企者、跨者,无非是增加点儿谈资笑料而已。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要做企者、跨者,那结果可能就悲剧了。

60年来,还是有企者和跨者不断出现,在老百姓中,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没地位要装着有地位,不富有要装着富有,没文化要装着有文化,凡此种种,闹出的笑话层出不穷。在政界呢,就是此起彼伏的好大喜功、虚报GDP、虚构政绩的现象。为什么造成这么深刻教训之后,我们还是记不住企者和跨者终究要露馅的教训呢?老子一针见血的说出了原因。

老子从日常生活的譬喻中一转,就开始了较为理性的论述。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核心就是“自”。

孔子当年有著名的“四绝”,也就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臆测,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论语·子罕》: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核心也是“我”。

当时,佛教思想虽然没有传入,但喜马拉雅山隔不住智者的思维,他们竟然高度默契。佛陀提出的教理系统与印度其他学说相判别的关键内容就是所谓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核心是“無我”。标准表述就是,一切事物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生理和心理幻象。因此,佛教的修行要破证“二空”——我空、法空,破“二执”——我执、法执。(《佛教大辞典》:一切世间有为无为诸法概皆无我,众生不能了知,而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故佛说无我以破众生之我执。)

中国古代的圣贤说的比较简约,印度圣贤说的比较详明,但意思一样,说的都是要做到正确认识宇宙和社会的规律,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关键是破除对自我的执着。

随后老子说,从道的方面来说,这“四自”的做法,可以说是剩饭和赘疣骈枝,是惹人讨厌的。

因此,余食赘形这词就成为了无用的东西的代称,笔者认为,未必如此。

剩饭也是饭,赘形也是形。

没有饭吃,人怎么生活?没有形体,精神在哪里依附?

所以,饭没有错,一次提供太多就不好了。形体也没有错,长过分了就难看了。

所以,笔者臆测,老子、孔子和佛陀在对待自我的态度上应该是有细微差别的,老子、孔子不认为没有“自我”,也就是“无我”最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得靠自我去实践呢,只是自我意识不要过度,过度执着自我就往往就会出问题。

所以,老子的思维特征是凡事不走极端,而是要把握那个“度”,可是把握度是需要大智慧的,这智慧又要从哪里来呢?老子当然不是坐在云朵指手画脚之辈,他是有让我们凡人提升智慧的。

编辑/书含endprint

猜你喜欢
挑山工老子孔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弘扬新时代“挑山工”精神 永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46
党员干部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42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我国著名景区内挑山工调查报告
我国著名景区内挑山工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角色定位研究
智者老子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