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德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及应用

2017-12-23 23:38:46张亚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仁术医德中医药

张亚军

(1.陕西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陕西咸阳 712046;2.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72)

传统医德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及应用

张亚军1,2

(1.陕西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陕西咸阳 712046;2.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72)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传统医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其精华之一。如何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传统医德的教育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医德是中医人才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没有良好医德的医生注定不能成为优秀的医生。通过多维度剖析可知,传统医德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应采取多重有效措施开展传统医德教育,助推中医人才的健康、顺利成长。

传统医德;中医药人才培养;价值;应用

在2016年12月25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四章和第六章中,分别规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那么,如何将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当前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中传统医德作为优秀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医人才必须传承的重要内容。传统医德作为历代医学家行医实践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历史流变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含着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学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念[1]。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中医人才的培养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均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一、医德是中医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这是医生行医之基,不能有须臾懈怠。

第一,中国古代对医生就有严格的医德要求。古今中外的名医无一不具备高尚的医德,而且他们在医德方面多有自己的著述,如希波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南丁格尔誓言等都是医德的典范。我国古代医家就提出了“医乃仁术”的观点,这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良医。事实上,我国古代对医生就有严格的医德要求,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对医生的全面考核制度。在西周时,我国医学就出现了分科,主要分为食医(营养医生)、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和兽医四科[2]。不论哪一科,到了年终都要稽考。在《礼记·天官》中就有“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又次之,十失三更次之,十失四为下”的记载。《素问·征四失论》中则明确指出:“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医德的早期记述,后世医家对医德也多有论述和践行。历代大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例如: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的对待患者“如至亲”,医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自身”等医德思想;明代陈实初在《医家五戒》《医家十要》提出的“无论病家大小富贵,有请便往,勿得迟延厌怠”等医德思想;清代吴楚在《兰从十诫》提出的戒贪吝、戒势力、戒嫉妒、戒趋时希利、戒自满等医德思想。

第二,医德是中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从我国当前对医疗单位和机构的医务人员的要求来看,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化医德教育。2007年2月,卫生部制定的《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师定期考核包括业务水平测评、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评定。”其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评定或测评的,即为不合格。”同年12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并将职业道德考评作为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医德是医务人员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二、传统医德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价值

第一,有利于促进中医人才职业精神的养成。医德作为医务人员应具备的一种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整个医务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医生在其执业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医德规范的要求。传统医德是当代医德的重要内容,其中很多要求在今天依然适应。清代吴瑭在《温病条辨·序》中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这要求学医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加强传统医德教育,能够促进中医人才职业精神的养成。

第二,有助于培养中医人才的医学人文精神。中医的魅力与光辉不仅源于其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有历代中医名家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3]。受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医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人文关照。与之相伴而生的医德以医乃仁术为核心、以大医精诚为要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家。这种充满人性关照和人情温暖的医德思想,是对当前“技术丰满、人性饥渴”医学的重要补偿。因此,将传统医德融入当代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能使中医人才在其职业生涯中投射出更多人文色彩和人性关照。

第三,有利于增强中医人才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医乃仁术”“患者如至亲”等传统医德思想反映医患之间应是一种充满关爱的亲密关系,这些传统医德要求医生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关照。患者在生病无助时,最信任的便是医生,他们不惜花重金以性命相托,向医生求救。对于患者的这种需求,医生应做出最人性化的“至亲”般的反馈。在现实中,如果能将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思想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将使他们能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主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第四,有利于消除中医人才行医中的功利化倾向。传统医德强调医者要轻利重德,有“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的思想。明代王肯堂在《灵兰要览晓澜重定序言》中曾说:“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孙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这要求习医者从一开始就要淡泊名利,而不能以此来牟利。但从当前的现实来看,医生还是一种职业,医生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患者。这就更有必要在中医人才培养一开始就不断强化其淡泊名利的思想,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传统医德教育,使其从习医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有利于为中医人才的健康成长夯实道德基础。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它是历代医者在行医实践中日渐积淀而成的。可以说,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3]。古人有语云:“有德有才的是圣人,德大于才的是君子,有才无德的是小人,有德无才的是庸人。”因此,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并使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夯实其成长的道德根基。可见,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一以贯之地对其进行传统医德教育。

三、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传统医德教育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国的中医人才培养主要的还是由全国20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其他医学院校也承担着一定量的中医人才培养任务。在这些高校中,均设有中医临床专业,每年从全国招收大批学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在未来会从事中医临床实践活动。因此,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传统医德教育,最重要的还是从中医专业的大学生入手。

第一,应在中医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传统医德教育目标要求。本科中医专业一般学制为五年,但是当前开设中医专业的高校,其中医专业多数以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毕业后能够潜心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或其他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为目标。虽然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均有差异,但均有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不过多数院校不够突出,缺乏明确的传统医德教育的目标要求,缺乏明确的中医药文化传承目标要求。因此,开设中医专业的院校,应及时调整和修订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传统医德教育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目标要求。

第二,应在中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医德教育的课程。受现有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在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有关职业道德和传统医德教育的课程也非常少,一般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医学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但均不属于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而且这些课程中包含的传统医德的内容也少之又少。要加强对中医人才进行传统医德教育和中医药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就应该设置传统医德特色课程,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建立医德教育课程群,强化中医人才对传统医德和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及传承能力。

第三,应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强化对传统医德教育的考核。即使是在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传统医德教育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目标要求,也开设了更多相关课程,但是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考核方式和手段,也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因此,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传统医德教育考核制度,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测评出学生的道德水准,因此,必须加强过程性考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四,应在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中加强对传统医德的宣传。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是重要的传统医德教育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作用。比如校园网、微信平台、文化广场、宣传栏、文化墙、标语、雕塑、石刻等,都可以成为传统医德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形式有效搭配组合,建立起立体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则能够使学生浸染在中医文化环境中,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感受传统医德和中医文化的存在,并受其熏陶和影响,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朱亚杰,张艳清.中国传统医德现代转化路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1):1-3.

[2]周一谋.历代名医论医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

[3]锐岩.杏林放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0.

[责任编辑 吴迪]

F240

A

1673-291X(2017)09-0140-03

2016-12-26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应用研究”(13JK0015);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传统医德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SGH13438)

张亚军(1977-),男,陕西潼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仁术医德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摭探
时代人物(2020年34期)2021-01-07 02:44:30
德育的道德发生学基础与机制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 01:01:54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THEBRAININPAIN
汉语世界(2015年6期)2015-03-26 21:38:11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