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舞蹈的思想文化内涵探析

2017-12-22 01:37:09王元翠
北方音乐 2017年20期
关键词:长袖画像石徐州

王元翠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汉代舞蹈的思想文化内涵探析

王元翠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汉代舞蹈渊远流长,是经先秦时期的孕育,秦代的萌芽,上承夏周的宫廷雅舞与民间散乐,下启历朝各代的乐舞、戏曲以及杂技艺术,是我国舞蹈史上的发展高峰与关键环节,对后世的舞蹈具有重要影响。汉代舞蹈的思想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飞天”的理想和“龙飞凤舞”的天地观。

汉代舞蹈;艺术价值;文化内涵

前言

汉代正值封建社会方兴未艾之时,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蓬勃发展。受这种社会风气的熏染,汉人极具进取与开拓的生命意识。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可无论是鸿篇巨制的画像石还是短小精悍的陶俑,都有一种澎湃的生命力涌动其中。

汉代人的生命价值观是重视自我的,“我”的享乐、“我”的永恒才是生命意义。所以,一切都为我服务,即使神也不例外。虽然在外部形式上汉代人膜拜神。顶礼神,但在其内心深处,神却要为人服务,否则神怎会到凡间来迎接人呢。

一般情况下,神在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具有不可侵犯性。除了在祭祀等典礼场合上出现外,不应该被世人随意拿到娱乐场合,神是等待人们供奉的,而不是用来取悦他人的。在汉代俗乐舞中,“神”经历了由“仙”而“倡”的转变过程。由此可见,汉代舞蹈的思想文化内涵可以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飞天”的理想

古人对浩瀚无垠的苍天,存在着种种疑惑和向往,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中有“逐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这其中五十六个问天之语,正是中国古人第一次抖开了久久困扰和萦绕在人类心头的情结。此后,这种以“天”为命题的探索,在诸子百家的论述中屡见不鲜。从舞蹈视觉来讲,袖舞的兴起与对天的崇拜息息相关。宗白华先生就曾指出:“在汉代,不但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不呈现出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以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当时的前进活力”。

图1 鸟兽图

以汉画砖上的长袖舞为例,其韵律似云飞流瀑。给人的感觉已不再是单纯的跳舞,而是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这种追求也正是汉代人不拘谨与外在形式,而是欲与天相比上下的性格呈现。因此,汉代舞蹈轻盈飘逸的审美特征,其实是汉代人追求未知世界(如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界)与超能力(如飞翔的能力)的强烈愿望这一精神需求的艺术表现。如徐州建鼓舞汉画像石,画面正中刻有建鼓,建鼓的鼓楹极高,建鼓上端的羽葆向左、右两侧延伸出去,羽葆上立有二龙,龙上还立有二鸟,鼓下两人双手执跗击鼓作舞(图1)。图中以建鼓为中心,向左、右方向延伸出去的羽葆将画面分为上、下两个空间,可作为将空间分开的界限,羽葆上方是以龙及神鸟代表的仙界,羽葆下方则代表地面人界。建鼓本就有通天达意之功能,因此高高竖立的建鼓,由地面高耸入仙界,也代表其可以将人们祈求祝愿传到仙界,并帮助人们实现“飞升”理想

二、袖舞呈现出屈曲形态——“龙飞凤舞”的天地观

中国人很早就显示出对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飞升的理想理念。无论作为图腾崇拜对象,还是作为舞蹈艺术形象,龙凤的形象在文化中的出现,一开始就带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和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袖舞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龙凤图腾的引导,其中尤其代表阴柔气质的凤图图腾更是对袖舞的形态和意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数以千计的汉代舞蹈文物资料中,长袖舞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长袖舞”中,舞者着长袖舞衣,腰如束素,人如柳枝,一个个纤细轻灵,俊秀飘逸。起舞时,长袖飘绕缠绵,或如杨柳随风,或如流风回雪,若浮云变换,如流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又陶然欲醉。正如汉代史籍所描绘的“振飞毅以舞长袖,袅细腰以务抑扬”。动态的袖中让我们感觉到那“游”之审美的心态。“游”作为一种人体运动方式,强调畅达、通脱、轻曼、飘逸之美,强调人体运动在时间流程中的绵延,而不是在空间方位中的定格。长袖细腰“云转飘忽”,妙曼婀娜的优美,正是汉代舞袖独特的“龙凤交翔的艺术主题,也是汉代天地观的艺术体现。

多年来,中国人创作了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中国的图腾信仰,代表就是”龙“与”凤”。“龙”上可翱翔云天,下可潜游于江河湖海,都是极富有运动感的,所以中国的“龙”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除去灵性及神话色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映着一种审美取向。龙、凤是一种活性的形象,对天有飞的意象,从它们的神态以及动势中,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龙即使是升天、向上飞,也是弯曲的。龙飞凤舞,飞的本身就带有着动态感和空间感。从飞升理想上看,中国舞蹈已经把审美定在了一个弯曲、圆润的形态上。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就为我们的民族审美找到了归宿,确定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气度、思维想象。先民们这种对图腾的思维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中国舞蹈的审美形态。如图2所示的龙凤图,从整体的构图来看,画面中的厅堂式建筑,厅堂内的饮宴人物,堂外的侍者与通常的“受祭图”没有太大区别,但除了这些内容外,画面还带有生殖崇拜的图像。

其中建筑屋脊上站立展翅欲飞的凤鸟,就是表现生殖崇拜的常见题材,这种“龙飞凤舞”的天地观在图中得以展现。

图2 龙凤图

三、总结

汉代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道奇葩,具有“雄浑大气”为骨的审美观念与以“俗”为尚的审美品格,以及“技艺相容,以舞为重”、“刚柔并济,妍媸相兼”、“神秘奇谲,悲壮雄浑 ”以及“形神兼备,意境悠远”的艺术特点。由于汉代的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安定,疆域拓展,在这种背景下,无意间就催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社会意识,当这一意识由社会落实到各体再落实到舞蹈艺术中,便形成了汉代独特的舞蹈文化样式。在这种活跃的社会氛围下,汉代人民的精神寄托也开始丰富起来,于是便会用各种舞蹈形式来追逐自己的那份念想,因此,“天”、“地”、“人”、“神”成为这一时期所讨论的主题。从“天”的感应到飞升的理想,再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无一不体现在汉代的舞蹈艺术之中。从徐州汉画像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画面的美感、积极向上和旺盛的生命力,能够体会到画面中汉代舞蹈的奔放有力和磅礴大气,能够感受到画面中舞者充满生命的跃动和朝气的精神状态。汉代舞蹈文化之美,不仅体现在表层的动作形态之上,更在于其充盈的精神文化内涵。

[1]徐毅英.徐州汉画像石[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2]王建中.汉画像石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3]孙颖.中国汉代舞蹈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沈阳,徐欣宁.从汉画像石看徐州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

[8]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J].剧影月报,2008

[9]王元翠.汉代舞蹈的历史传承及审美特点[J].大众文艺,2016.

J709.2

A

猜你喜欢
长袖画像石徐州
疫散待春回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42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趣味(数学)(2021年3期)2021-07-16 06:45:30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落叶果树(2021年6期)2021-02-12 01:29:18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石材(2020年8期)2020-10-28 07:53:34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52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魅力中国(2019年41期)2019-01-13 00:27:36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东方考古(2016年0期)2016-07-31 17:45:44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大众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 07:20:48
换装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