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与实践

2017-12-15 02:21:51谢锦升钟小剑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11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技术人员队伍

孙 杰, 谢锦升,c, 钟小剑

(福建师范大学 a.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b. 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c.地理研究所; d. 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与实践

孙 杰a,b, 谢锦升a,b,c, 钟小剑b,d

(福建师范大学 a.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b. 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c.地理研究所; d. 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提高平台运行效率,结合实验室管理实践,对实验室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梳理,建立与完善大型仪器管理机制,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运行经费长效机制,扩大实验室开放传播科普知识等。并针对平台运行管理制度欠完善、技术人员工作量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运行经费日益增加等问题,提出解放思想、学习和借鉴优秀平台管理经验,建立实验技术队伍激励机制,开源节流等对策,探索建设“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高效、有特色的平台来服务科研。

大型仪器设备; 使用效率; 科研服务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投入高等教育事业的经费不断增长,大型仪器设备是学校投资的重点之一,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物质条件[1],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也快速增长,如何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为科研服务一直是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探索的问题,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2-5]。大型仪器设备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平台,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科技发展必备的物质基础,也是评价实验室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一流的物质装备、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才能产生一流的教学与科研水平[6]。

十二五期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数量的增长很快,地理科学学院投入实验室建设的经费超过3 000万元。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极大改善了学院的科研条件,推动了学院的科研工作进步,促进了学科发展。依托于学院建设的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3年1月通过建设计划论证,正式入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由室内实验室5 000 m2、野外研究站、闽台资源与环境基础数据平台等三部分组成,仪器设备总值已达5 600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达40台(套)。随之要求实验室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来管理和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做到物尽其用,提高使用效率,为科研与教学服务,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7]。本文针对平台建设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的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来完善平台,优化实验资源、建立与完善监督和质量考评机制、提高平台运行效率,以期将大型仪器管理平台建设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高效、有特色的平台。

1 建设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

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以往大部分实验室都存在:各自独立,单兵作战,管理人员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协调和沟通上;实验消耗材料的浪费现象,利用率也不均衡,使用效益低,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共享程度较低,社会经济效益差,管理评价落后,实验室人员工作效率低等[8-10]问题。通过建立与完善大型仪器管理机制,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运行经费长效机制,扩大实验室开放服务社会,消除旧的弊病,逐步建立制度化、标准化的实验室。将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管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享信息和资源,提高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势在必行。

1.1 建立与完善大型仪器管理机制

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行,违章必究”。大型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物质基础,是实验室建设及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合理、科学的大型仪器使用管理制度有益于其提高使用效益,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大型仪器管理机制的建立能解决大型仪器设备在使用、养护、维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避免重复购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对内、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以机养机、自我发展的目的。

1.1.1统一平台集中管理

统一思想,打通实验室“各自为政”的壁垒,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纳入统一管理,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学术委员会工作章程”“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重点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重点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等29个实验室行政管理与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并加强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逐步使实验室走上正规化、标准化管理。

1.1.2大型仪器预约管理

以前的大型仪器使用与管理全靠“嘴”和“笔”来沟通与协调,实验室管理人员疲于应付不同实验人员的需求,大部分时间用于协调与监督实验的正常开展。建立仪器预约管理系统,所有实验申请预约在网络上完成。预约管理系统分为6个主要环节,分别是申请、审核、执行、监督、评价、奖惩(见图1),每个环节中包含若干小环节,如申请环节,又包含实验人员申请前的仪器使用培训、安全知识考试、实验室准入认证等小环节;审核环节包含待测样品是否符合仪器测试条件、测样时间分配等;执行环节包含实验过程是否符合实验规范、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等;监督、评价、奖惩环节贯穿整个执行环节;管理人员作为管理者,对整个系统进行建立、运行、维护、协调等。整个管理严格体现效率优先,通过互联网统一管理,把人脑与双手部分解放出来,促使人员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化、标准化,有效节约管理人员协调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实验室管理。

图1 预约管理系统运行图

在管理大型仪器的过程中,安全问题决不允许忽视,所有进入实验室人员应该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11],实验室管理者有义务建立一套安全管理规范来规避安全事故责任风险。实验室管理者安排所有实验室人员,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安全知识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发准入证,所有实验人员必须持证进实验室,合格的实验人员才能参与大型仪器的使用。

1.1.3集中采购管理

大型仪器采购是一项细致、繁琐、复杂的工作,主要包括购前论证、采购、验收和管理使用等,必须集中精力把关,做好可行性论证,减少重复购置。实验室必须成立采购(验收)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其中实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对仪器的参数、功能把关,确保产品能满足科研需求,是同类产品中优秀的产品,无重复购置;管理人员分配仪器空间,沟通各方信息控制采购进度等。实验室统一规定,对参与采购(验收)小组的科研人员,有优先使用仪器、减免测试费的权利,激励科研人员参与大型仪器的管理,积极为购置出谋划策。大型仪器的维护是对实验技术人员有无耐心、细心的考验,所需配件、耗材等采取集中采购管理,把采购涉及到的一系列流程转嫁,实验技术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仪器管理、新方法开发上。

1.1.4统一标准严控质量

保证质量是实验室运行的根本,只有过硬的质量才是实验室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实验室整合大型仪器测试方法,对测试样品前处理、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减少测试样品对大型仪器的伤害。测试的土、矿石、水、动植物等样品建立相对应的仪器测试方法及样品前处理方法,统一实验室测试报告输出格式,引入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严格的QC,树立科研诚信与质量保证体系。

1.1.5专人(小组)负责

大型仪器的维护管理开发工作配置专职实验技术小组(见图2)。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大型仪器使用与维护,科研人员从科学问题出发,结合科研方向,提出具体需求,同时小组挑选与吸纳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责任心强的研究生作为协管员,作为可靠技术与后备力量。小组的特点是实验技术人员潜心操作、维护仪器,科研人员在满足自身科研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科学问题,联合实验技术人员开发仪器新方法、新功能并申报科研项目作为经费支持,研究生作为后备力量进行样品的前处理、测试与数据分析。显而易见,以学校的投入为契机,购买大型仪器满足科研需求,为科研人员研究测试服务,科研人员以科研项目经费给予支持,科研反哺大型仪器的运行、维护、开发经费及进一步采购新仪器,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图2 专职实验技术小组架构及产生的良性循环

1.1.6合作共享

大型仪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面向国内国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研究,接受企事业单位选送的样品。对外开放实行测试收费制度,所有的数据由实验室与送测单位合作共享。通过合作共享,实验室与外单位合作依托大型仪器平台共同申报国际间、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同发表合作成果等,达到双方互赢,进一步促进了基础研究向应用成果发展,充分发挥大型仪器的桥梁作用,同时又提高了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

1.2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

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发展的中坚力量,实验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建立一支思想好、事业心强、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队伍,是实验队伍建设的关键[12]。针对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低不受重视、队伍不稳定,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高端的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培训机会少等问题[13],实验室向学校争取到30个独立人员编制,优化实验人员队伍结构,建立了一整套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晋升与管理制度,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责。随着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加强其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素养,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科研人员课题,发挥其专业特长,允许其参加进修,进一步深造,提高科研业务水平,促进整个实验室队伍的发展[14-15]。建立与健全激励机制来保证实验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宽容失败[16]。大型仪器设备的有偿使用与开放共享已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行之有效管理模式。实验室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转变实验室工作只是辅助性工作,不如搞教学、科研等工作有前途、低人一等的观念。提高实验队伍的地位,实验室的岗位也有高精尖的水平,一样能突出科技含量。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奖励机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使用新技术、开发新方法。对于好的想法与建议支持其申请创新项目基金,每年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审上倾斜,同时,要宽容失败,解决其后顾之忧。

1.3 建立运行经费长效机制

运行经费是大型仪器维持日常运行的关键支柱,充裕的经费支持是大型仪器平台良性发展的动力。一直以来,上级部门拨款是实验室运行经费的单一来源,尝试实验室样品测试收费制度,打破这种单一模式,补充运行经费短缺。实验室核算每台仪器的成本,增加适当的利润,建立收费标准,对所有测试项目进行收费,实验室、外单位采取不同的标准收费。实验室同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利用大型仪器开发新方法,对参与仪器管理与开发的科研人员按照工作量适当减免测试费,有突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奖励。收费制度的执行缓解了实验室运行经费的短缺,并对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经费,得到了很好补充和调节。

1.4 扩大实验室开放传播科普知识

实验室开放在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补充,在实验室评估考核中,大型仪器的开放使用率是考量实验室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大型仪器一方面是为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现代化的观测与测试手段,来发现科学问题、揭示自然规律,提供与国内外其它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与合作的硬件环境,扩大实验室开放;另一方面必须向公众开放,传播科普知识,服务社会。实验室定期举办开放日普及科学知识,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科研工作者来参与活动,建立实验室网站、设置宣传栏、开办实验室知识讲座等进一步宣传与传播科普知识。

2 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 平台运行管理制度亟待科学化、规范化。大型仪器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来,建立了规范的平台使用与管理制度,对实验室人、财、物进行科学管理,保障了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稳定运行,提高了大型仪器使用效率,有力服务科研活动。经统计,2015年实验室共收到实验开放申请单1 331份,批准1 331份,参与实验4 500余人次,测试样品20余万个,野外仪器出野外210次/3 100天,设备利用率119.88%,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率9.89%。但大型仪器平台的运行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实验人员的责任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内外对平台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了解程度还不够。

(2) 工作量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平台现有管理人员2人,实验技术人员22人,平均每位实验技术人员管理的大型仪器2~3台。实验技术人员实现一专多能,在掌握各自大型仪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额外多掌握2~3台仪器操作方法,促进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明确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岗位责任和岗位目标,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绩挂钩,使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业绩评价产生实际的影响[17]。近5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对人才队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亟待通过培训与进修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在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下,大量实验样品进行采集与测试,有效提高了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但伴随的是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明显加大,节假日、寒暑假的出勤日逐渐增加,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3) 运行经费日益增加、压力增大。大型仪器平台仪器使用效率的提高,维护成本随之也在升高,许多高精尖仪器设备配件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容易出现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仅依靠上级部门的运行经费已不能满足平台的运行。

3 解决平台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1) 解放思想、学习和借鉴优秀平台管理经验。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实验队伍的地位。加强宣传,实验室人员“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即邀请校外知名学者来做学术交流,互相沟通了解;“走出去”即去校外展示介绍、学术交流,提高平台的知名度。作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大型仪器平台,决不能闭门造车,优秀平台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其管理和维护、开放,以及如何把人财物和科学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等需要多多思考与借鉴[18],少走弯路。实验室加强相关调研,有计划地安排平台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以及负责平台支撑的行政人员组团前往优秀大型仪器平台依托单位参观学习。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亟待不断完善,采用实验室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宣传、传播平台文化。

(2) 建立实验技术队伍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无法落实到实验技术人员身上,只有正确体现实验技术人员价值,才能稳定队伍结构。建立实验技术队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做好大型仪器维护工作的同时,奖励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人员,奖励依托大型仪器平台发表优秀科研成果;积极鼓励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进修、甚至鼓励申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使他们感到有希望、有前途,既调动积极性,又稳定了实验队伍。建立实验队伍培训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促使实验技术人员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采用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减轻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

(3) 开源节流。开源即向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承担项目收取管理费用补充运行经费;节流即实验室内部加强仪器操作人的培训,减少仪器人为的故障率,提倡节约,降低运行成本。

4 结 语

加强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组织结构与运行管理制度,还需完善监督、评价与质量考核长效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平台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预约信息化,结果报告信息网络化。平台应及时了解科研需求,并为科研需求提出合理的科研建议,为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各项工作提供保障。

[1] 刘淑云,徐洪民,邵 莉.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91-92.

[2] 陈建松.提高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7(9):90-92.

[3] 赖新强,韩凤仙,欧云付,尹平河.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的新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77-279.

[4] 梁 宏.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5-8.

[5] 胡亚云.有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80-183.

[6] 黄 琳,陈 刚,周 琥,等.大型精密仪器科学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2):110-112.

[7] 顾 薇.加强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提高投资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6):143-144.

[8] 艳 辉,白 燕.仪器的管理与使用效益的探讨[J].广州化工,2004,32(1):54-56.

[9] 洪 霞,韦须祥,周 俊,等.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32-235.

[10] 赵青山,邹月利,徐雅琴.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71-173.

[11] Kathy Barker(美).生物实验室管理手册[M].黄伟达,王维荣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2-133.

[12] 谢军军.新形势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8(6):168-170.

[13] 王晓迪,潘信吉,庄 严,等.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318-320.

[14] 王文杰,刘 瀚,门建兵,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26-228.

[15] 毕卫民,方 堃.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410-413.

[16] 谢焕瑛,张 健.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1):61-65.

[17] 赵志强,刘志成.构建大型仪器有效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67-168.

[18] 文 俊.浅析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建设与运行[J].中国基础科学,2014(2):20-24.

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LaboratoryResearchServicePlatform

SUNJiea,b,XIEJinshenga,b,c,ZHONGXiaojianb,d

(a. Key Laboratory of Humid Subtropical Eco-geographical Process, Ministry of Education, b. Key Laboratory for Subtropical Mountain Ecology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ujian Province funded), c. Institute of Geography, d.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research service platform is a complicated and systematic work. With the practice research on Key Laboratory of Humid Subtropical Eco-geographical Process,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personal, finance and material management of the laboratory were summarized. W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unified centralized management platform, large equipment reservation management, centralized procurement management, the person (Group) responsibility for large-scale instrument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team; a long-term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for expanding the operating funds;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knowledge. The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emancipate the mind, learn from the excellent platform management experience, establish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incentive mechanism, optimize of experimental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We are exploring a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flow, joint and competition" platform to serve science research.

large 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use efficiency; servi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Q-338

A

1006-7167(2017)11-0233-04

2016-12-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500506)

孙 杰(1981-),男,浙江绍兴人,硕士,实验师,实验室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管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

Tel.:13774542468;E-mail:sunjie0612@163.com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技术人员队伍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云南农业(2021年11期)2021-11-12 02:23:58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52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水利(2020年12期)2021-01-18 05:59:02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
北京近4万台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
计测技术(2014年6期)2014-03-11 16:22:11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