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谢珍++肖帆++谭茜++钟绚芳
摘 要 绿色发展已被纳入国家的顶层设计,成为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应用而生,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动力,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许多问题不断出现,阻碍绿色产业的升级,因此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来助推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
关键词 绿色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创新
一、绿色发展推动绿色金融崛起
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大发展理念中,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国内产业实现绿色改造升级,促进国民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在世界经济布局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但是经济过快增长带来的大气、土壤、水体污染、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16年中国官方环境污染数据显示我国环境承载力超过或接近上限: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于2000万吨左右的高位,78.4%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排污布局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全国土壤点位超标率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工矿废弃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1]。而我国的环保型上市企业数量较少,技术、资金、创新能力制约较大,很难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者结合。
绿色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为目标。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契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成功转型。二是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共为支撑:从供需两端、从企业和公民两个层面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创新绿色能源技术,彻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粗放扩张、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三是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互配合:在提高全民意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市民、企业自觉参与的同时,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助推市场经济运行,为市场经济绿色转型创造氛围,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发展行动体系。
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目前严峻的环境现状,推动“两型”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两型”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金融的有效支持,实现环保技术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的绿色转型。“两型”企业是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双重标准为目标的产业[3]。
绿色发展为绿色金融提供了土壤,在绿色发展大潮下,我国市场开始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以便更好地助力绿色发展。
二、绿色金融促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战略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支撑。绿色金融对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表现为:
(一)形成资金导向,为绿色发展提提供资金支持
在我国,环保型产业包括环境修复型产业由于投入大、周期长、收益少、社会阻碍因素众多等原因发展缓慢。由于其公益性质与众多企业盈利的出发点不一致,所以众多企业与行业不愿意投身进去,导致了资金流的匮乏。金融与政府相互配合,通过支持绿色产业、项目投融资的方式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进“两型”产业中,引导金融资本流向污染小、資源利用率高的企业,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
2016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官方定义: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的考虑范围之内,且为重要的依据之一。绿色金融通过支持绿色产业、项目日融资的方式,引导资金流向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逐渐摆脱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驱动。
(三)加速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环境风险应对能力
绿色金融作为资金杠杆,可以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对可能存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和控制,并通过分散化投资来降低风险,进而将环境风险组合到整体风险中[4]。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即将成为企业新竞争力的源泉,绿色金融加速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并将其作为新的合规要求,倒逼企业大力发展、引进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帮助金融市场更好地识别和筛选优质企业,为其融资活动更合理地进行估值和风险定价,提高其环境风险应对能力[5]。
三、绿色金融发展研究
2015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开始全速发展,国家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同时国家释放市场力量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绿色金融在机构设置、政策支持、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6]。
(一)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绿色金融被正式纳入我国市场[7];2004 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2012 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了针对绿色信贷的纲领性文件——《绿色信贷指引》[8];2015年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开始提速,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标志着全球首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搭建起来。
绿色金融在我国市场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被纳入我国的顶层设计,且近年来不断被完善,通过政府多部门联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逐步建立起了绿色金融规则,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
(二)绿色金融产品的丰富化
2007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9]。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类型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宽泛,涵盖了环境修复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不同的绿色产业。目前市场中的绿色金融产品以各大商业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为主,直接融资比重较小,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地方绿色基金仍在积极探索中,随着有关政策力度的加大,其创造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日渐凸显。从整体上来看,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同时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断强化。endprint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强制披露
目前,国内碳市场、绿色市场全面开展,为环境信息披露建立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16年,我国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各类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产品。此外,投资者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日益关注,并逐步加强了对量化数据的要求。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正在大力促进我国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通过环境信息披露,资本市场可以有效识别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从而对其进行更多的资源配置。
四、绿色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服务创新的建议
(一)扩展融资渠道,创新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我国绿色金融的融资渠道较窄,来源单一。为此,要创建政策性绿色金融机构,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入绿色领域,以确保绿色金融项目具有可持续的资金支持。随着绿色金融在世界各国的日渐蓬勃,以及我国“一带一路”的开展,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时机,将我国政策与国际治理接轨,创新国际合作,推荐建设可持续建设,吸引海外银行的投资,扩大我国绿色金融的融资渠道。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调和现有矛盾
绿色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阻碍是金融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绿色发展追求环境效益最大化的矛盾。绿色环保产业往往意味着高投入、长周期、低产出,其公益性与企业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出现了矛盾。通过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疏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理清绿色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式是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政府可推进绿色税制、财政补贴、风险补贴等支持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激发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热情[10]。
(三)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公司与发债企业的环境信息透明程度决定了绿色金融市场资金配置的风险程度。在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投入将会有所偏颇,偏离原定计划,使得绿色金融市场资金的环境风险大幅度增加,造成整个绿色金融市场的恶性竞争。国家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信息披露,建设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标准和评估体系,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行业的认知水平和践行动力,从政策和市场主体观念改观两方面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信息透明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完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绿色的法律法规
尽管我国已经发布了有关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现有的法律机制并不完善。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参赤道原则和国际绿色金融立法经验,立足于当前国情,明确贷款人相关责任和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制定“绿色贷款”等绿色产品的实施细则,设立环境保护信息金融数据库,并实行信息共享。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监督[7]。
(五)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市场机制
1.加速绿色信贷的开发和推广
绿色信贷是目前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最为有力的产品。通过促进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其他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增加环境因素比重,针对绿色环保产业和有较大环境风险的行业分别形成配套的评级体系,在降低环境风险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绿色产业发展。
2.推动绿色债券发行,完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
推动绿色债券发行,完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是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同时鼓励合法企业里用绿色债券、项目收益票据等融资工具来进行债务融资,同时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和补偿基金会,降低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风险估计,消除因此造成的顾虑,形成因地制宜的绿色债券发行机制,最终将业务扩展到绿色投行[11]。
(六)培养绿色金融专业化人才,支持服务产品创新
绿色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其涉及了环保、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需要从业人员兼具较高的金融专业素养、敏锐的宏观政策洞察力和丰富的环保行业从业经历。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绿色金融专业人才总体数量少。
通过在制定吸引高层次绿色金融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引进国外优质人才,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与高校合作,增强有关绿色金融的智力储备,打造本土的绿色金融人才储备地。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污染数据:2016官方[DB].法律法规网.2016-12-08
[2]高建平.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J].人民日报.2017-10-13
[3]胡梅梅,邓超,唐莹.绿色金融支持“两型”产业发展研究[J].2014(11):107-111
[4]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金融,2015,(10):30-40
[5]李建强,张淑翠.PPP 模式的环保产业基金[J].中国金融,2015,(20):46-47.
[6]卜永祥.構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7 (6):5-11
[7]刘钰俊.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需关注问题及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7.(1):76-78
[8]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浅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现代金融,2016,(12):44-45
[9]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1):58-60
[10]辜胜阻,韩龙艳,郑超,李睿.绿色发展视角下的绿色金融探讨[J].社会科学家.2016(05):30-33
[11]张瑞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探索金融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贵安模式”[J].清华金融评论.201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