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6排螺旋CT 增强扫描技术与CTA 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017-12-11 01:21:43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9期
关键词:肠系膜病患者主动脉

陆 建

(江苏省如皋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如皋 226511)

用16排螺旋CT 增强扫描技术与CTA 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陆 建

(江苏省如皋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如皋 226511)

目的:研究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血管造影(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期间江苏省如皋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然后观察其检查的结果。结果: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均诊断其患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均可清晰地显示其肠系膜上动脉、十二指肠及腹主动脉三者的解剖关系。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在6°~76°之间,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距离在3.5~8.3 mm之间。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的走行为径直型的患者有25例,为转折型的患者有5例,且这30例患者均存在十二指肠壅积的症状。结论: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明确该病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的走行及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解剖关系。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CT血管造影技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又叫十二指肠淤积症,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在体质虚弱的中青年女性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造成压迫,使十二指肠发生完全或部分梗阻。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胀痛、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便秘、消瘦及无力等。过去,临床上在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经常会误诊或漏诊该病患者的病情,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行CT检查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3]。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期间江苏省如皋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这30例患者的病情均经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得到确诊。其中,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其年龄为21~79岁,平均年龄为(45.67±8.13)岁;其病程为10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4.23±1.31)年;其中,存在上腹胀痛症状的患者有26例,存在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有20例,存在消瘦无力症状的患者有21例;其中,有7例患者合并有胃下垂。

1.2 方法

采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具体的方法是:用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机(由西门子公司生产,型号为Emotion16)对患者进行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其屏气。在其一次屏气期间先对其进快速扫描,然后再对其进行增强扫描。经患者的肘静脉以6 ml/s的流速为其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的剂量为80 ml)。对患者进行全腹部(肝顶至耻骨联合之间的部位)增强扫描。扫描的参数:层厚为5.0 mm,螺距为1,电压为120 kV,电流为300 mA[4]。扫描结束后,将得到的图像传送至CT工作站,用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构建肠系膜上动脉图像。

1.3 观察指标

由2位或2位以上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进行CT扫描得到的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的特征进行评价,观察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的走行、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和距离及其十二指肠是否发生壅积,同时统计其诊断的准确率[5]。

2 结果

2.1 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的准确率

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均诊断其患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均可清晰地显示其肠系膜上动脉、十二指肠及腹主动脉三者的解剖关系。

2.2 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

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在6°~76°之间,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距离在3.5~8.3 mm之间。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的走行为径直型的患者有25例(占83.33%),为转折型的患者有5例(占16.67%),且这30例患者均存在十二指肠壅积的症状。其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在6°~25°之间的患者有26例(占86.67%),在26°~76°之间的患者有4例(占13.33%)。其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距离在3.5~5.5 mm之间的患者有23例(占76.67%),在5.6~8.3 mm之间的患者有7例(占23.33%)。详见表1。

表1 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

3 讨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消化内科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有统计数据显示,该病的发病率为0.013%~0.3%。该病在中青年女性(尤其是体质偏弱的女性)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发展成十二指肠梗阻或慢性部分性肠梗阻。当患者的梗阻症状严重时,就会导致其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从而严重影响其健康。临床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十二指肠水平段的位置偏高、其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分出时的起点偏低及其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等[6]。过去,临床上常采用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等方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7]。对该病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只能观察到其十二指肠的降部,不能深入观察其肠系膜和腹主动脉的情况,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对该病患者进行X线钡餐检查可明确其十二指肠的受阻情况,但难以准确地测量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走行[9]。近年来,临床上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CTA技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检查时,所采用的重建方法主要包括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相类似,对于血管的扩张、狭窄以及残缺、充盈等情况均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多平面重建技术是将原始的扫描图像进行重建,能够清楚地显示患者血管的病变情况[10]。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均显示其患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均可清晰地显示其肠系膜上动脉、十二指肠及腹主动脉三者的解剖关系。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对这30例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在6°~76°之间,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距离在3.5~8.3 mm之间。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的走行为径直型的患者有25例,为转折型的患者有5例,且这30例患者均存在十二指肠壅积的症状。由此可见,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明确该病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的走行及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解剖关系。

[1]付中华,牛殿英,刘芳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6,6(9):159-161.

[2]崔庆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25):86-87.

[3]陈宏,王长岭,贾欣.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4,29(2):95-98.

[4]郑见宝,孙学军,王炜,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3(3):310-312.

[5]王永光,吴枕戈,陈庆东,等.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重建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76-77.

[6]盛群峰.16排螺旋CT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77-79.

[7]刘娟,罗利红,王宝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1):2570-2574.

[8]周维平.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8):1224-1226.

[9]崔林刚,孟庆军,徐全全,等.彩超及CTA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2,17(4):371-386.

[10]许传斌,王安龙,杨絮,等.多层螺旋CT 观察正常肠系膜上动脉[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5):555-558.

R445

B

2095-7629-(2017)19-0009-02

陆建,1971年2月出生,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及肿瘤的诊断,邮箱:wuyajun0701@163.com

猜你喜欢
肠系膜病患者主动脉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14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3:52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主动脉假腔插管的应用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46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6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西南军医(2015年4期)2015-01-23 01:19:04
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
哈尔滨医药(2014年4期)2014-02-27 13: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