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瑜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急诊输液室,江苏 徐州 221600)
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阶段性护理的效果分析
郝晓瑜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急诊输液室,江苏 徐州 221600)
目的:分析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阶段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常护组和阶段组,每组各有32例患儿。对常护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阶段组患儿进行阶段性护理。治护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感染、脑疝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住院治疗的时间和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阶段组患儿感染、脑疝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护组患儿,其住院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常护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段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3.8%)明显高于常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阶段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其感染及脑疝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治疗的时间,提高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病毒性脑炎;阶段性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服务满意度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侵犯脑实质所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该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可导致患儿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精神、关节及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对该病患儿进行治疗。不过,有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可因脑组织受损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在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十分重要[1]。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该病患儿进行阶段性护理的临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就诊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将这些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常护组和阶段组,每组各有32例患儿。在常护组患儿中,有19例男患儿、13例女患儿;其年龄范围为2~9岁,平均年龄为(3.5±0.7)岁;其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1~8天,平均时间为(3.1±0.5)天。在阶段组患儿中,有男患儿17例、女患儿15例;其年龄范围为2~11岁,平均年龄为(3.7±0.4)岁;其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1~7天,平均时间为(3.4±0.9)天。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常护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的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和病房环境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对阶段组患儿进行阶段性护理。进行阶段性护理的方法为:1)在入院第1天,由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进行入院宣教,包括向其介绍患儿的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为其讲解病房的规章制度,告知其用餐的时间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向其发放健康饮食指导手册。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评估,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2)在入院第2天,患儿的生命体征若保持稳定,且神经症状得到控制后,可由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感觉康复训练。比如使用温、热、冷的物体刺激患儿的触觉,将颜色鲜艳的物品放在其容易看见的位置,酌情对其进行高压氧治疗和针灸,以促进其感觉和意识的恢复。同时,由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家长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放松心情,配合医护人员。另外,在患儿出现发热的症状后,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为其降温。在患儿出现抽搐的症状后,护理人员应马上为其进行解痉治疗,以减轻其痛苦。3)在入院第3天~第6天,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及其家长的安全指导工作,指导患儿家长为患儿提供健康、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人员还可根据患儿家长的需求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确保患儿每天摄入的营养均衡、充足。颅内高压是病毒性脑炎患儿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患儿若出现喷射性呕吐或剧烈头痛的症状,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其是否发生了脑疝或颅内高压,并第一时间向主治医师报告。另外,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患儿接受不良刺激,不在其床旁放置危险的物品,尽量使用顺应性的语言与其进行交流,动作轻柔地对其进行各项操作等。4)在入院第7天~第10天: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年龄、认知水平和合作程度,利用物理及机械的方法对其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以防其发生关节挛缩和变形,帮助其维持肌张力和关节的活动度。在患儿的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可通过聊天的形式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并对其进行鼓励和精神支持。5)出院当天:在患儿出院的当天,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其家长出院后的相关事项,嘱其在出院后的三天内必须来院复诊。6)在出院后第1天~第3天:当患儿再次来院进行复诊时,护理人员应向其家长详细说明进行家庭护理的主要方法、相关的注意事项、重要性,嘱其在患儿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来院进行复查[2]。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感染及脑疝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住院治疗的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在治疗结束后,由护理人员采用不记名打分的方式调查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将分值在80分以上视为满意。将分值在60~80分之间视为基本满意。将分值在60分以下视为不满意[3]。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儿的平均年龄、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住院治疗的时间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用百分比(%)表示,用χ²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期间,阶段组患儿中有1例患儿发生感染,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1%;常护组患儿中有2例患儿发生感染,有2例患儿发生脑疝,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2.5%。阶段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护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阶段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3.8%,常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8.1%,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下表:
表1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对比 [n(%)]
常护组患儿共住院治疗(9.67±1.25)d,阶段组患儿共住院治疗(6.35±1.09)d,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具体而言,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破坏患儿的血脑屏障,入侵其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出现大脑组织弥漫性或局限性软化、水肿、脑膜水肿、充血的症状,甚至可使其出现脑部缺氧、缺血,神经细胞在短时间内变性和坏死的现象。因此,对该病患儿在进行积极有效治疗的同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尤为重要[4-5]。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阶段组患儿感染、脑疝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护组患儿,其住院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常护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段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护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阶段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其感染及脑疝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治疗的时间,提高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施丽敏.护理干预在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1):209-210.
[2]易昕烨.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1):222-223.
[3]孙华娟,尹娟.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6(10):143-144.
[4]郭新荣.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4):252-253.
[5]石宗莲.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脑血管病杂志,2014,22(6):134-135.
R473.72
B
2095-7629-(2017)15-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