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渔药药效学专题讲座第六章 调节水产动物代谢及生长药物的药效学(2)
王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4.维生素E(Vitaminum E)
(1)理化性状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Tocopherol),是一组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相似的酚类化合物总称。目前已知有8种以上。其中以α-生育酚最具代表性,由于 维生素E不稳定,常用 维生素E乙酸酯。化学名称(±)-2,5,7,8四甲基-2-(4,8,12-三甲基十三烷基)-6-苯并二氢吡喃醇醋酸酯。
分子式:C31H52O3分子量:472.8。
维生素E为淡黄色黏稠油状液,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植物油、有机溶剂。维生素E易被氧化,dl-a-生育酚酸酯对空气中氧稳定。 维生素E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维生素E过量时凝血时间延长。但在高温和碱性,特别是在光照、矿物质如铜铁等存在的条件下易被氧化。
(2)作用与用途
维生素E有抗不育、保护肌肉和抗营养性贫血的作用,可能是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保持了细胞膜的脂质结构不起改变、不饱和脂肪酸不被破坏,从而间接地保持了细胞膜完整的结构和正常的功能。
维生素E的吸收与对脂肪消化吸收能力有关,是体内的生理性抗氧化剂,能降低组织对氧的消耗,增强线粒体功能,影响核酸代谢和多种酶的功能;还可防止肠道内维生素A、胡萝卜素以及B族维生素的氧化,避免出现白肌病或肌肉萎缩、脂肪炎及脂肪肝等。维生素E是体内游离基的清除剂,阻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形成较多的游离基和过氧化氢物。
维生素E能刺激垂体前叶,促进分泌性激素,调节性腺的发育和功能,提高生殖机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激素的产生;维生素E对鱼类的精子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Lee和Shiau,2004)。
维生素E具有非特异性解毒作用,延长细胞生存期,降解脂质。研究表明,VE能有效地防治鳗鲡水霉病;防治中华鳖幼鳖毛霉病、肤霉病、细囊病等;在黄条魳饵料中添加VE,可改善健康状况、提高摄食量。在虹鳟饵料中添加VE,虹鳟的死亡率由20%下降到1%以下。
维生素E在水产动物体内作为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膜和亚细胞膜如红血球膜、线粒体膜免受过氧化损害,防止活性细胞膜磷脂过氧化物的生成;能增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能力和嗜中性白细胞的功能。VE缺乏时,机体对外界的免疫能力下降,淋巴细胞对促细胞分裂素的反应也下降。饲料中添加推荐量:冷水性肉食性鱼类20~40IU/kg;斑点叉尾鮰30IU/kg。
5.维生素K(Vitaminum K)
(1) 理化性状
维生素K是一类甲萘醌衍生物的总称,主要结构特征是2-甲基-1,4-萘醌。有维生素K1、K2、K3三种,一般用维生素K3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物即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化学名称1,2,3,4-四-2-甲基-1,4-二氧-2-萘磺酸钠三水合物。自然界常见的是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人工合成的为维生素K3,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其侧链基团的不同。由于最初发现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促进血液凝固,所以维生素K也称为凝血维生素。分子式C11H8O2·NaHSO3·3H2O,分子量330.29。
维生素K外观为黄色至橙色透明的黏稠液体、无臭味,遇光易分解;本品在氯仿、乙醚或植物油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水中不溶。维生素K见光、酸分解,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对热稳定。
(2)作用与用途
维生素K为抗凝血因子,代谢中最具活性的是K2(20),体内摄取的是K1、K3(30),一旦贮存于肝脏里,就代谢而成2-甲基萘醌即 维生素K3,在肝脏和其它组织内合成维生素K2(20),在血液凝固中起作用,促进凝血酶原的形成,维持正常的凝血时间;维生素K可能在凝血酶元蛋白生物合成过程的后一阶段发挥作用,即由mRNA将从DNA传来的遗传密码翻译成凝血酶元蛋白的阶段,但具体功能尚不清楚。同时还具有利尿、强化肝脏解毒功能的作用,并能降低血压。缺乏时动物贫血,鳃、眼、血管、消化道、腹腔、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组织出血或尿血。常用于治疗动物出血不止,体内出血、胃肠痉挛等。Taveekijakarn(1996)对大麻哈鱼属的Oncorhynchusrhodurus研究表明,维生素K缺乏组的死亡率达50%;Udagawa(1998)认为鳉在产卵季节会受到维生素K缺乏的影响;Grahl-Madsen对鳕鱼(均重17g)的研究结果认为,在每千克干饲料中MSB含量为0~21.5mg的各试验组间死亡率、血液学指标和凝血时间均没有明显差异,认为该鱼维生素K的最低需要量为每千克干饲料0.2mg。另外,维生素K的缺乏也将影响鱼类骨组织正常生长。Udagawa(2001)研究了底鱼将饲料中维生素K2和K3对椎骨的影响,结果发现维生素K2缺乏组骨异常的个体数明显增加;另外还发现,投喂高量维生素K3会引起骨异常率增高,而对投喂高量维生素K2则未见骨异常变化。饲料中推荐添加量:冷水性肉食性鱼类5~10IU/kg。
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在化学组成方面除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外还含有氮及其它元素。水溶性维生素没有前维生素之说,源于植物组织的就是水溶性维生素本身,普遍分布于活组织中。另外,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过程较为简单,随肠道不断吸收而进入血液,机体对水溶性维生素的储存能力有限,每天排出的尿携带大量水溶性维生素离开机体。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理作用集中表现在与能量传递有关,其缺乏症很少是独特的,多数情况下很难显示与功能的关系。水溶性维生素过量时其毒性比脂溶性维生素要小的多。
1.维生素B1(硫胺素)(Vitamin B1)
(1)理化性状
维生素B1由一个吡啶分子和一个噻唑分子通过一个亚甲基连结而成。常用的 维生素B1是盐酸硫胺素。化学名称氯化4-甲基-3-[(2-甲基-4-氨基-5-嘧啶基)-甲基]-5-(2-羟基乙基)噻唑盐酸盐。分子式C12H17ON4CIS·HCl,分子量337.3。
盐酸硫胺素外观白色结晶粉末,带有类似酵母或咸坚果气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己烷、氯仿、丙酮和苯。熔点250℃,约250℃分解。在中、碱溶液中易分解,酸性溶液中较稳定,见光易分解。
(2)作用与用途
维生素B1的主要功能是以辅酶方式参加糖的分解代谢。硫胺素的衍生物TPP是羧酶、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辅酶。在糖发酵过程中,它作为羧酶的辅酶;在糖分解代谢过程中,它作为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辅酶分别参加丙酮酸及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作用。维生素B1的另一作用是促进年幼动物的发育,能促进食欲,增加食物的摄取,其机理是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维生素B1能促进糖代谢,供给神经系统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又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神经传导所需的乙酰胆碱不被破坏,保持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
维生素B1作为能量代谢的已知辅酶,进入三羧循环,并产生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在动物体内可促进糖和脂肪的正常代谢,维持细胞组织的呼吸;提供神经组织所需要的能量,加强神经和心血管的紧张度;对胃肠道起保护作用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功能。缺乏时影响乙酰胆碱的合成,引起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头后仰、消化不良、不吃食、肌肉萎缩、惊厥、游动不稳定、失去平衡、水肿、生长缓慢。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治疗,也用于肠胃弛缓等。饲料中添加;冷水性肉食性鱼类5~10mg/kg;斑点叉尾鮰1.0mg/kg;对虾120mg/kg。
2.维生素B2(核黄素)(Vitamin B2)
(1)理化性状:
维生素B2是一种含有核糖醇基的黄色物质,故又名核黄素。别名卵黄素、尿黄素。化学名称为7,8-二甲基-10[(2S,3S,4R)-2,3,4,5-四羟基戊基]-3,10-二氢苯并蝶啶-2,4-二酮。
分子式C17H20O6N4,分子量376.4。
维生素B2外观为橙黄色针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稍具臭味;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丙酮;易溶于稀碱溶液中(分解),熔点为280℃,在280~290℃分解。溶液易变质,在碱性溶液中或遇光变质更快,遇光分解。
(2)作用和用途
维生素B2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辅酶促进代谢,维生素B2经ATP磷酸化产生的FMN与FAD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是重要的递氢体。可促进生物氧化作用,对糖、脂和氨基酸的代谢都很重要。
维生素B2在机体内为黄酶的辅酶,参与细胞氧化还原过程,与糖、蛋白质、脂肪代谢有关。具有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沉积、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用。亦具有保护皮肤、强化肝脏功能的作用,是动物组织修复所必需的。缺乏时动物患口炎、皮炎、胃肠机能紊乱、眼出血、视力模糊、供给失调、色素沉着、贫血、厌食、呕吐、水肿、神经过敏、生长阻滞。用于治疗下痢、代谢紊乱。饲料中添加:冷水性肉食性鱼类5~15mg/kg;斑点叉尾鮰9.0mg/kg。
3.维生素B3(泛酸钙)(Calcii pantoth enas)
(1)理化性状
维生素B3通常称泛酸。常用泛酸钙,化学名称为(R)-N-(3,3-二甲基-2,4-二羟基-1-氧代丁基)-3-丙氨酸钙盐。分子式:(C9H16O5N)2Ca 分子量:476.5
泛酸钙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甘油,难溶于乙醇、乙醚,钠盐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熔点200℃。水溶液pH5~7稳定,对热不稳定。具有吸湿性,对酸、碱、热不稳定,易水解。
(2)作用与用途
维生素B3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参与脂肪酸合成、降解,柠檬酸循环,胆碱乙酰化及抗体的合成,促进营养素的利用。缺乏时动物患神经炎、胃肠炎、脓肿、正常细胞性贫血、黏液覆盖鳃、免疫力下降、饲料转换率低、体重减轻。用于治疗下痢、厌食、鳃肿、运动神经障碍。饲料中添加:冷水性肉食性鱼类10~20mg/kg;鲤鱼10~20mg/kg。
4.维生素B4(Chloride)
(1)理化性状
维生素B4通常称为胆碱。是磷脂、乙酰胆碱等物质的组成部分。
化学名称β-羟已基-三甲胺羟化物。
分子式:C5H15O2N 分子量:121.2
饵料中常用形式为氯化胆碱。
分子式:C5H14CINO 分子量:139.6
氯化胆碱外观为结晶固体,极易潮解,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和苯。熔点105~107℃。遮光、密闭保存于阴凉、干燥处。
(2)作用与用途
胆碱是卵磷脂和乙酰胆碱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甲基供体之一,参入调节脂肪的代谢和转化。
胆碱在动物体内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肝脏对脂肪酸的利用能力,防止脂肪肝;胆碱是乙酰胆碱主要成分,对神经传递起重要作用;胆碱又是甲基的供体,有促进代谢的作用。缺乏时导致脂肪代谢障碍,使脂肪在细胞内沉积,出现肝脂肪变性,肾脏和肠道出血,对饵料利用率降低,生长迟缓,骨和关节畸变。饲料中添加:冷水性肉食性鱼类2000~3000mg/kg;鲤鱼4000mg/kg;对虾600mg/kg。
5.维生素B5(烟酸)(Acidun nicotinic um)
(1)理化性状
维生素B5又称烟酸或尼克酸,或称烟酰胺、尼克酰胺。烟酸化学名称是吡啶-3羧酸。
分子式:C6H5O2N 分子量:123.1。
烟酰胺化学名称为3-吡啶羧酸酰胺。
分子式:C6H6N2O 分子量122.1。
烟酸外观为无色针状结晶粉末,味苦,性质稳定,不易被酸、碱、热破坏。微溶于水和乙醇,易溶于碱,不溶于乙醚、氯仿。熔点234~237℃。烟酰胺外观为无色针状结晶粉末,味苦,性质稳定,但在强酸、强碱中加热时水解生成烟酸。熔点234~237℃;易溶于水、甘油,稍溶于乙醇,微溶于乙醚、氯仿。熔点128~131℃;对强酸、碱不稳定。
(2)作用和用途
作为辅酶NAD及NADP的成分,其C-4,C-5间的双键可被还原,参加递氢作用。
维生素B5参与机体氧化还原过程,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细胞的氧化,并且具有扩张末梢血管、保持皮肤胶原纤维和消化器官正常功能之功效。缺乏时动物不吃食、结肠损害、失衡、骨、结肠水肿,生长慢,反射紊乱,饲料效率低。用于治疗代谢障碍、口炎、肠胃炎、皮炎、出血性下痢。饲料中添加:冷水性肉食性鱼类100~150mg/kg;斑点叉尾鮰14mg/kg;鲤鱼28mg/kg。
6.维生素B6(Vitamin B6)
(1)理化性状
维生素B6也叫吡哆素,有三种化学形式,即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在体内吡哆醇可转变为吡哆胺和吡哆醛,但后两者必能转变为吡哆醇,而吡哆醛和吡哆胺则可以相互转变。由于吡哆醛、吡哆胺很不稳定,遇热、光、空气迅速遭到破坏,因此一般以盐酸吡哆醇的形式补充B6。人工合成的为盐酸吡哆醇。化学名称6-甲基-5-羟基-3,4吡啶二甲醇盐酸盐。
分子式:C8H11O3N·HCl 分子量:205.64。
维生素B6外观为白色至微黄色结晶或粉末,无臭、味酸苦,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和乙醚。对热敏感,遇光和紫外线易分解变质。熔点205~209℃。维生素B6见光、热、碱易分解。
(2)作用和用途
以磷酸吡哆素的形式作为几种酶的辅酶参加氨基酸的转氨、脱羧、内消旋等作用。与氨基酸代谢关系密切,B6在体内与磷酸结合成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它们是转氨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是谷胺酸、酪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也是丝氨酸、苏氨酸脱氨基酶的辅酶;B6为含硫氨基酸及色氨酸正常代谢所必需,色氨酸在转变为烟酸的过程中也需要维生素B6;B6能增加氨基酸的吸收速度,提高氨基酸的消化率。B6能促进携带抗体抵御疾病的球蛋白的合成,缺乏时动物引起氨基酸代谢紊乱,使动物痉挛、兴奋、白细胞减少、生长慢,影响脂肪的代谢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紊乱、视觉及运动失调、烦躁、贫血、厌食、不活泼、生长慢及作为 维生素B1、B2、B5缺乏症的辅助治疗。饲料中添加:冷水性肉食性鱼类5~10mg/kg;斑点叉尾鮰3.0mg/kg;鲤鱼5~6mg/kg。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