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0023;2.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6)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新阶段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孙黄平1,张允翔1,申鹏鹏1,李艳杰1,王 坤1,2
(1.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运用熵权集对分析方法,从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和单体城市旅游竞争力两个角度对长三角城市群及区内30座城市2009—2014年的旅游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较高,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②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差距较大,呈现出明显的中部强、南北弱的格局。③将城市群与单体城市对比,总结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竞争力关系的两种类型,提出加强城市合作,走区域旅游一体化道路是实现城市群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熵权集对分析;区域旅游一体化
在全球一体化和国内区域性合作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具有高度关联性和开放性的旅游业开始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区域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1],城市群旅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随着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城市群竞争力正在成为各国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城市群旅游竞争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把“竞争力”引入到旅游领域,面向多维视角[2],将城市作为一个目的地,强调从旅游营销、旅游感知、旅游环境管理等角度进行剖析[3],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4]。Ritchie等根据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36个部分,构建了一套融合了主观评价指标和客观评价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5];Sanja阐述了在现代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需要考虑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政策等要素[6];Dimitrios提出应采用新技术和网络手段提高目的地知名度,从而提高竞争力[7]。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具体案例地分析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3]。从研究内容来看,集中从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发展条件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区域(城市群、省域)内单体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8-11]。从研究方法来看,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主要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定性研究则从城市自身资源禀赋出发,探讨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12-14]。从研究视角来看,多以静态视角对单一年份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对城市群旅游竞争力与城市与城市群旅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15-17]。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集对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该区2009—2014年旅游竞争力动态变化趋势,探讨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标准,揭示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地方政府提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提升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可行对策,并为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3年4月13日,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正式吸收徐州、芜湖、滁州、淮南、丽水、温州、宿迁、连云港等8座城市,会员城市数量达到30座。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步入艰难的转型期,国家倡导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因此,研究2009—2014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变化对探索新阶段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各市的数据均来自2010—2015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市2009—2014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 熵值法的原理及其计算步骤
在n个待评方案、m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数据矩阵X=(xij)n×n中,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权重越大;反之,指标值差异越小,权重越小[18]。运用熵值法对各指标求权重,避免了主观赋权法的随机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2.2 集对分析的原理及其步骤
集对分析是赵克勤在198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对集对中2个集合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数学分析,并推广到系统由mgt;2个集合组成时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展开有关系统的联系、预测、控制、仿真、演化、突变等等问题的研究[19,20]。
评价矩阵:
H=[
d11d12…d1nd21d22…d2n︙︙︙︙dm1dm2…dmn
]m×n
式中,dij为第i项指标第j个城市的标准化数值。在同一空间内对比确定各方案的最优指标构成理想方案:U=[du1,du2,…duj…dum]T。式中,duj为H矩阵中第j项指标中的最优值。根据评价矩阵的指标值dij和理想方案U中对应的dij,可形成同一度矩阵:
A=[
a11a12…a1na21a22…a2n︙︙︙︙am1am2…amn
]m×n
构造测度模:
Aw=(w1,w2,…wm)×[
a11a12…a1na21a22…a2n︙︙︙︙am1am2…amn
]m×n=(a1,a2…an)
式中,Qw中的元素aj(j=1,2,…m)就是第j个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的同一度,根据aj值的大小即可判断评价对象的优劣等级。
2.3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从基础竞争力、发展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联系竞争力四个维度选取了35个指标构建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对城市群旅游贡献度维度,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旨在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能科学评价城市和城市群旅游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表1 城市群和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以上步骤,对长三角城市群各个指标求权重,获得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得分,见表2。
3.1 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评价
从整体旅游竞争力的角度看,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旅游竞争力得分从0.6380增长到0.9249,不考虑2013年的小幅下降,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长三角城市群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黄金水道”——长江的入海口和东临中国东海的“黄金海岸”,对内外联系均十分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广阔的经济发展腹地、悠久的商贸文化、近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源地,因此率先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应看到,从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得分的上升趋势逐渐放缓,且在2013年出现了小幅下降,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在经历前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致使全球旅游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旅游业开始出现了发展瓶颈,如何破解这种发展瓶颈,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2 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得分
从四种竞争力得分及其变化趋势的角度看:①基础竞争力。2009—2014年基础竞争力得分呈现波动增长。2010年基础竞争力得分比2009年大幅增加了0.076,2010—2013年波动下降,而到了2014年又出现了大幅上涨。究其原因:一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带来契机,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25.62%和24.95%,带动了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发展。二是旅游活动具有敏感性,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入境旅游人数减少。日本作为长三角最重要的客源国之一,因为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日本游客大幅减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价格优势不再明显,使经济型游客转向选择东南亚国家;雾霾等环境问题持续热炒,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令很多境外游客望而却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3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和国际游客数量分别下降了22.35%和22.05%。②发展竞争力。发展竞争力2009—2014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且增幅最大,达到0.108。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第三产业是其主导产业,是其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消费能力逐年稳步提升,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增长奠定了基础。③环境竞争力。除了2010年出现下降,其他年份均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城市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众多知名的科研院校和机构,使其拥有国内顶尖的科研能力,专利授权量逐年增加,2014年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相对经济发展往往存在滞后性和不协调性,城市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扩张和人口快速增加的步伐,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影响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增长。④联系竞争力。联系竞争力从2009—2014年一直都呈上升趋势,但在经历了2010年的快速增长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体现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持续增长;加强区内和市内快速交通网建设,提高城市间交通可达性;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一体化的效果。
3.2 长三角城市群30座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
根据2009—2014年长三角30座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得分,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年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等级分布(图1),按照旅游竞争力高低可划分为四种等级:领先型、优势型、潜力型和劣势型。
总体而言,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30座城市之间的旅游竞争力得分差异明显,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特征,四种等级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总体特征,局部旅游竞争力等级逐渐增强和全局旅游竞争力分布演化同时进行,为旅游发展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旅游竞争力等级的优化重组提供了可能。具体来看:①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首屈一指的城市地位,旅游竞争力始终位列各城市的首位,占据着领先者地位。2013年、2014年杭州和苏州从优势型上升为领先型。②优势型主要集中在中部省会城市和靠近上海的几座城市。南京、杭州、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三大中心城市,依靠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客源市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旅游竞争力一直稳定维持在30座城市的前列。苏州、无锡和宁波因为紧邻上海,依靠自身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不断挖掘旅游发展的内在潜力,重点从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方向着手,打造全新旅游业,使旅游竞争力始终保持高水平。以常州为代表的金华、温州、芜湖等地,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但忽视了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缓慢、对外联系不足、市场营销不力、过于依赖传统客源市场、联系竞争力偏弱,曾短暂上升为优势型,但都未能保持。③潜力型从最初的南北向带状延伸分布,2010年由于世博会的集聚效应出现迅速萎缩,2012年后潜力型开始向南部快速扩张、向北部逐渐推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竞争类型,这与浙南、皖南等城市重点加快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外联系,扩大营销范围,提升旅游知名度,实现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快速增长有着密切联系。④劣势型在2009年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南北两端,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使上海及其周边重要旅游城市受益颇多,南北与中部旅游发达地区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劣势型分布范围明显扩大。2012年以后,劣势型逐渐向苏北、皖北萎缩,形成旅游竞争力低值集聚区,亟需这些城市加快从资源型城市向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积极改善城市绿化和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环境竞争力。
3.3 城市群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竞争力对比分析
对比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和区内30座城市旅游竞争力变化情况(图2),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增长较快,城市旅游竞争力增长缓慢,2009年城市旅游竞争力平均值比城市群旅游竞争力低0.022,而到了2014年这一差距来到了0.305,扩大了十几倍;尽管2013年的差距有所减小,但并未在2014年继续保持,城市群旅游竞争力明显高于城市旅游竞争力。
进一步对2009—2014年30座城市的城市群旅游贡献度平均值和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图2),发现2009—2010年城市对城市群旅游贡献度大幅下降而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快速上升;2010—2012年城市对城市群的旅游贡献度和城市群旅游竞争力都在缓慢上升;2012年后,城市对城市群旅游贡献度出现快速上升的局面,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虽有波动但仍继续保持缓慢上升。这恰恰与前面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形成互为印证的关系。
图1 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等级分布
图2 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竞争力及城市对城市群旅游贡献度平均值对比
由此可见,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个体推动整体。少数旅游中心城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借助自身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此时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在少数旅游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快速提高,而城市群内其他城市旅游竞争力则增长缓慢。二是整体带动个体。旅游中心城市的发展趋于稳定,对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带动作用不再显著,而其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中小城市则依赖城市群整体的旅游吸引力和区内便利的交通条件,厚积薄发,成为支撑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增长的“引擎”。此时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增长变缓,城市旅游竞争力增长加快。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第一种类型向第二种类型过渡阶段,因此就更需要区内各城市重点加强在旅游景区开发、旅游交通建设、旅游信息共享等方向的合作,推动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协调、快速提升。
利用熵权集对分析,从基础竞争力等五个维度选取37项指标对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这种趋势未能一直保持,2012—2013年出现小幅下降。这反映了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如何保持稳定上升是旅游发展新阶段一个重要课题。完善城市建设、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是关键。上海作为龙头,要充分发挥其在长三角的绝对核心地位,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城市绿化环保工作,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等方面出发,依托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旅游大都市。杭州和苏州要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丰富和经济实力强大的优势,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旅游竞争力,缩小与上海的差距,将杭州和苏州分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之城和园林之城,形成由单核驱动向多核驱动转变的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格局,建设以上海为核心,长江为纽带的沿江旅游城市带,共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30座城市旅游竞争力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城市间旅游竞争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中部强、南北弱的格局,但这种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旅游竞争力等级分布在动荡变化中更趋合理,表明加强城市间旅游合作,走区域旅游一体化道路是实现城市群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推动建立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建立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管理机构,制定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整合长三角城市群优质旅游资源,借助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实施长三角城市群整体营销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树立个性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其次要加快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交通、信息一体化建设。一是加强上海与苏北、浙南、安徽之间高速铁路的建设,构建区域高速铁路网;二是加强城市内部交通体系建设,提供公交、地铁、轻轨等多种出行方式,缓解城市居民和游客的出行压力,加快城市与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为游客自驾旅游提供便利;三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长三角城市群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走信息一体化道路,结合智慧旅游的发展方向,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旅游信息的共建共享。第三要加强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城市之间应互相学习和借鉴,增加合作的机会并相互监督,少走城市建设的弯路,避免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城市建设的现象发生,促进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朝着绿色、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09—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增速快于城市旅游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城市对城市群旅游贡献度平均值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出现快速下降,2010年之后又缓慢回升并向着快速增长的方向发展,反映了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在竞争中求合作、合作中谋发展。要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旅游竞争力,各城市要积极发展旅游业,良性竞争,提升自身的旅游竞争力是基础;城市之间紧密联系,深化合作,树立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意识,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格局[21];努力将城市旅游融入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大环境,通过建立区域内各市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模式,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大于城市旅游竞争力之和的目标,实现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协调、快速提升。
本文对长三角城市群和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没有与其他城市群进行对比分析,缺乏可比性。以后可为长三角城市群建立仿真模型,预测未来城市群旅游竞争力,以及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与相互关系。
[1]董锁成,李雪,张广海,等.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J].旅游学刊,2009,24(2)∶30-36.
[2]Tatjana Dimoska,Boris Trimcev.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 for Suppor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ic Destin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2,44(44)∶278-288.
[3]李东.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6)∶69-73.
[4]徐知渊,陈丽君.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325-328.
[5]Ritchie J R B,Crouch G I.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1)∶1-7.
[6]Sanja V.Destinations′ Competitiveness in Modern Tourism[C].Tourism amp;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0[Z].Montenegro: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0∶1332-1348.
[7]Tanja M 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65-78.
[8]张补宏,伍卓深.基于政府主导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6)∶105-107,111.
[9]曹芳东,黄震方,吴江,等.城市旅游竞争潜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结构合理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12,32(8)∶944-950.
[10]丁蕾,吴小根,丁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地理,2006,26(3)∶511-515.
[11]傅云新,胡兵,王烨.中国31省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6)∶144-149.
[12]李雪,董锁成,张广海,等.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动态仿真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8,27(6)∶1466-1477.
[13]温碧燕,梁明珠.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2)∶18-22.
[14]梁娟,李悦铮,江海旭.中国九大古都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6)∶749-754.
[15]把多勋,徐金海,杨志国.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7)∶194-199.
[16]陈晓,李悦铮.环渤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及整合[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1)∶105-108.
[17]王洁,刘亚萍.高速铁路与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武广高铁旅游发展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2)∶1146-1149.
[18]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19]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J].大自然探索,1994,13(47)∶67-72.
[20]刘锐.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35-40.
[21]侯志强.中国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2)∶42-46.
StudyonTourismCompetitivenessofUrbanAgglomerationinNewStageBasedonEntropyWeightandSetPairAnalysis——ACaseStudyofChangjiangRiverDeltaUrbanAgglomeration
SUN Huang-ping1,ZHANG Yun-xiang1,SHEN Peng-peng1,LI Yan-jie1,WANG Kun1,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2.College of Historic Culture and Tourism,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for the entir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ts interior cities,using entropy weight and set pair analysis method to carry on weight of each index objectively,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change trend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30 cities in the area of 2009-2014.The research showed:①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overal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was higher,showed a trend of steady rise.②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gap between citie was big,toursim development was unbalanced,showing an obvious pattern that the central was stronger tha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③Comparing urban agglomeration with interior cities,summarized two types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city,put forward an improtant way that strengthened cities cooperation and took the road of regional tourist integration to enhanc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tourism competitiveness;entropy weight and set pair analysis;integr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2.018
F591.99
A
1005-8141(2017)02-0214-05
2016-12-22;
2017-01-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01148)。
孙黄平(1993-)男,安徽省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王坤(1982-)男,湖北省孝感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