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刘娜娜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很多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比如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本文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
就业导向 经济管理类专业 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导向应该由应试导向和知识导向逐渐转变为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尤其是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有了全方位的要求。但是在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需要我们加以改革。
自上世纪末国内高等院校开启“扩招”大幕之后,经管类专业的入学生源随之呈几何状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便是该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同步激增,如此便造成用人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背负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多数毕业生只能从事普通的岗位,只有少部分优秀毕业生能够真正在毕业后走向管理岗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该专业欠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而造成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是“管人的知识”,但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却面临着“被管理的无奈”。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不够合理,选修课少,所占的比重偏低,在课程教学中,各门课程过于追求各自的系统完整性,忽视课程之间的衔接,造成很多内容重复和课时的浪费。如此一来,使得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学科壁垒的影响下,知识面十分有限,见识和谈吐也仅仅局限于本专业之内。这种情况同当前人才市场对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实际诉求是相互背离的。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来看,该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通常未能做到以岗位任职能力作为课程设置标准,而是将现代人力资源所应当具备的不同知识和能力分散于不同的课程内容之中,而学生因欠缺足够的知识整合能力,未能做到将所习得的知识实现系统化处理和吸收,进而影响到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作为专业教师而言,因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少有去企业挂职锻炼的契机,无法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专业日常教学之中,必须依托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灯塔,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高校要想培养“易就业”的经管类人才,首先要深入人才市场、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唯有实现对人才市场对人才任职能力实际诉求的了解,方才能够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进而使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契合现代企业的实际人力资源遴选诉求。
在课程体系架构方面,经管类专业必须强化和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投入力度。
教师可据课程性质和需要,采取“角色模拟”、“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1、实验教学模块
通过实验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有效养成,并且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虑到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不同课程内容之前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知识,因此,在组织实验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创设实验共享模式。
(1)单项技能实验。此种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工作软件的操作、应用技法。同时,通过此项实验,将为后续的综合实训奠定基础。(2)综合技能实验。按照专业课程内容,将先前分散于不同课程之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以此作为实验内容,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3)专业技能综合实验。据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完成对本专业的一些主要理论的验证,并进行一些相关的设计,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综合实验包含了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前述实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高校经管类专业还应当为学生开设旨在满足其个性化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的选修类实验。
2、实训教学模块
实训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获得工作模拟实训契机。
(1)校内技能实训。此种实训乃是借助对虚拟工作岗位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参加实训过程之中实现习得知识的夯实以及获得宝贵的知识转化应用契机,进而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一定程度地提升。(2)社会实践或校外实习。通过不同类型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对企业运作的了解。学校要建立校企协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多行业的实习基地。学生利用实习基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再有学校要探索“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的实习模式。这样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为学生毕业后顺利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3)技能竞赛。高校要通过举办技能竞赛的模式,使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之中,获得知识应用的契机。同时,这一做法亦能够在校内营造出奋进向学的校园文化。
基于确保实践教学整体实施质量的考虑,高校经管类专业应当积极打造实践教学活动管理平台。
创设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经管类专业应当创设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结合现代人才市场的实际用人标准,制定与其匹配的教学目标,同时将其分解到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实践环节中去。此外,还要为每一具体环节创设明确的节点目标,邀请行业内的专家连同任课教师共同组成管理小组,以便确保每一具体实践教学环节达成预期的目标,最终确保整体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应当确保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并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具体的支持内容包括:实验基地与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校外专业的聘用投入、专业教师去企业的挂职锻炼投入等。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步入就业岗位,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与实战经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当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有利于在校阶段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就业的相关素质,对于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有很大的帮助。为此,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带来一些思考,从而将就业更好地作为教育教学的导向,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
[1]蒋云龙,武云亮.关于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8(12).
[2]义旭东.关于经济学科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2).
[3]罗雪梅.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4).
[4]李瑞芬.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2).
[5]蒋云龙,张宇婷.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新余学院学报,2011(06).
[6]罗明忠,黄莎莎,段珺.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D]高等农业教育,2013(08).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刘娜娜(198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中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