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2017-11-30 05:10:09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6期
关键词:内热肩部肩周炎

张 丁

(贵州省骨科医院骨科,贵州 贵阳 550002)

内热针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张 丁

(贵州省骨科医院骨科,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探讨内热针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贵州省骨科医院骨科就诊的26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奇偶数字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有13例患者。对B组患者进行普通的针刺治疗。对A组患者进行内热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其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内热针治疗肩周炎可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内热针;肩周炎;VAS评分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及其他软组织发生的严重慢性损伤[1]。过度劳累、长期侧卧等都是导致肩周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中老年人是该病的多发人群。该病主要的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疼痛持续时间久、病情易复发及难治愈等。该病可导致患者无法进行肩关节的伸展活动,甚至使其因剧烈疼痛而无法入眠,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有研究结果显示,用内热针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为了进一步证实该疗法的有效性,本文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贵州省骨科医院骨科就诊的26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选取贵州省骨科医院骨科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26例肩周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骨科疾病的分类与分型标准》及《临床骨伤科学》中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3]。将这26例患者采用奇偶数字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有13例患者。在B组患者中,有男8例、女5例;其年龄在4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4±2.31)岁;其病程在2~8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5.45±1.58)个月。在A组患者中,有男6例、女7例;其年龄在4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74±2.17)岁;其病程在3~12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5.79±1.0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A组患者采用普通针刺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为:使患者取俯卧位,取其患侧肩部的肩髃穴、肩贞穴、肩前穴及阿是穴等穴位。对上述穴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后,采用提、捻、转等强刺激的手法和得气后留针法直刺这些穴位,刺入的深度约为3.33~5 cm。在留针5~10 min后起针。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后休息1天,共治疗2周。对B组患者采用内热针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为:1)根据患者治疗部位的不同使其选择不同的体位。患者的治疗部位若位于肩胛部及侧肩后部,则使其取俯卧位;患者的治疗部位若位于肩前部及肩外侧,则使其取仰卧位。2)在患者的治疗部位选择压痛点,并用龙胆紫做好标记。对患者治疗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的消毒,同时向其每一个压痛点皮内注射浓度为0.5%的利多卡因进行皮丘麻醉。对于疼痛敏感的患者,可用浓度为0.5%的利多卡因进行深部麻醉,以减轻其在治疗时的疼痛程度。3)将内热针对准患者的压痛点进行垂直进针或斜刺进针,使针尖经其皮下组织、肌肉及筋膜,直达其被骨膜附着的骨面。在患者出现酸、沉、胀、麻感后留针。在每一根毫针的末端套上K型内热式针灸治疗仪(由山东省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极套管,然后开启治疗仪。将该治疗仪的温度设定为38~42℃,加热时间设定为20 min。在治疗20 min后起针,并对针孔进行常规的止血,然后贴上无菌敷贴。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在用内热针进行治疗期间,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即进行肩关节外展、摸高、上举、摇肩外旋等训练。15~20 min/次,3次/d[4]。

1.4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其肩部疼痛的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肩部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该量表的分值为0~1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提示其肩部疼痛的程度越严重。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指治疗2周后,患者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有效:指治疗2周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有所好转,但其肩部仍存在轻微的疼痛感。无效:指治疗2周后,患者上述的临床症状均未得到缓解,其病情甚至在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治疗前后其VAS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1%,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3.85%,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n)%]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

在治疗前,A组患者的VAS评分为(8.03±1.53)分,B组患者的VAS评分为(8.15±1.24)分,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A组患者的VAS评分为(1.86±1.32)分,B组患者的VAS评分为(5.06±1.44)分,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 (分,±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 (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组138.03±1.531.86±1.32 B组138.15±1.245.06±1.44 χ²值-0.235.91 P值->0.05<0.05

3 讨论

肩周炎也叫五十肩、漏肩风,是一种由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韧带、肌腱等)的严重损伤所致的慢性炎症。在该病发病的初期,患者的肩部可出现间断性、轻微的钝痛。在该病病程的后期,患者可因处于湿冷的环境中或过度劳累等因素而出现持续性、剧烈的肩部疼痛,不仅影响其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危害其身心健康。内热针疗法是一种结合了针刺与热疗优点的针灸疗法。该疗法可有效地消除机体局部的无菌性炎症,通过增强局部供血、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降低炎症区域压力、阻断神经血管的恶性刺激等,消除机体局部的疼痛感。另外,用该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辅以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可加快其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速度,显著改善其肩关节的活动度[5]。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31%)高于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53.85%),其VAS评分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内热针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且可大幅度地减轻患者肩部的疼痛感。

[1] 张琳,高谦.内热针疗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4):21-23.

[2] 丁毅,曾明军,周彩云.内热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6,40(7):592-593.

[3] 尹保和.内热针与电针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6,(2):184-186.

[4] 敬胜伟,徐建华,李浩炜,等.内热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甘肃科技,2015,(18):135-136.

[5] 王珍.内热针结合温肾理筋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6,(4):28-29.

R246.9

B

2095-7629-(2017)16-0164-02

猜你喜欢
内热肩部肩周炎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4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6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幸福家庭(2018年2期)2018-02-07 00:23:59
基于PMV 模型和FCM算法的车内热舒适评估方法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幸福家庭(2017年2期)2017-04-18 10:13:18
内热针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