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书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北京 101149)
对肾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进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效果观察
崔书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北京 101149)
目的:探讨对肾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进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几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60例肾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肿瘤的直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肿瘤的直径<4 cm,观察组患者肿瘤的直径>4 cm。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的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热缺血的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集合系统修复率、肿瘤中分化率、肿瘤低分化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的高分化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肾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直径>4 cm;肾肿瘤;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相关的临床研究证实,使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能保留患者的肾单位,且安全有效[1]。在腹腔镜下进行肾部分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其术后身体恢复的速度较快,其切口美观。如果患者的肾肿瘤较大,那么为其切除肿瘤及重建肾脏的风险就较大[2]。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关于使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肾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报道。为探讨对肾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进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效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对近几年收治的部分肾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进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60例肾肿瘤患者。根据患者肿瘤的直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肿瘤的直径<4 cm,观察组30例患者肿瘤的直径>4 cm。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其年龄为29~64岁,平均年龄为(47.3±10.2)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龄为28~63岁,平均年龄为(46.5±10.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具体的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让患者取健侧卧位,垫高其腰部。在患者腋中线骼嵴上做长度约为2.0 cm的切口。分离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置入气囊。分别在患者的第12肋下、腋前线肋缘下及腋中线髂嵴上置入一个套管。对肾肿瘤较大的患者,可在其第12肋下与腋中线水平的位置置入一个辅助套管。置入分离钳或扇形拉钩,使术野更清晰。充入CO2气体,将气腹压力控制为14 mmHg。清理腹膜外脂肪,切开Gerota筋膜。沿着肾脂肪囊和肾被膜之间的疏松间隙分离组织,显露肿瘤及其周围的肾实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游离、阻断其肾动脉或肾蒂。用剪刀锐性切除肿瘤,扩大切除的范围为0.5~1.0 cm。如果患者的创面较深或集合系统被破坏,则使用3-0可吸收线对创面基底进行连续缝合或将集合系统切开。在Hemolok的辅助下减张连续缝合整个创面,在缝线尾处打结并留置一个Hemolok,收紧缝合线,紧靠肾脏表面将一个Hemolok夹在缝线上。对活动性出血点进行止血处理,回收Hemolok。留置引流管,关闭各穿刺点,完成手术。
观察两组患者的热缺血的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住院的时间、集合系统修复的情况、肿瘤分级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的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热缺血的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观察组患者的集合系统修复率、肿瘤中分化率、肿瘤低分化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的高分化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热缺血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住院的时间(±s)
表1 两组患者的热缺血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住院的时间(±s)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热缺血的时间(min)手术持续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术后住院的时间(d)观察组(n=30)25.7±11.7133.7±59.0210.4±267.213.1±5.3*对照组(n=30)23.9±11.1136.4±53.7220.8±159.810.7±8.1
表2 两组患者集合系统修复的情况、肿瘤分级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n(%)]
本次研究的结果说明,对肾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进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虽然其术后住院的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其热缺血的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均较理想,且对修复其集合系统有益。
由此可见,使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肾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 赵强,张骞,金杰,等.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在单侧多中心性肾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4,35(4):241-244.
[2] 刘凯隆,谷军飞,张勇,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肿瘤近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46): 42-43.
R699.2
B
2095-7629-(2017)7-0055-02
崔书锦,男,1974年7月出生,副主任医师,学历为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