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敬雪
对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策略的探析
冯敬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本文从幼儿教师与家长做好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沟通中存在的现状、还有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三大方面进行论述。
幼儿教师 家长沟通
(一)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互相沟通,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成长
要想实施好幼儿教育就需要家园共育。也就是说老师在实施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家长方面,想教育好孩子但由于不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育,他们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在孩子的教育中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家园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二)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促进、提高
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中,作为家长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情况,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孩子的客观评价。进而得到一些针对自己孩子实施的科学育儿方法。作为老师方面,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家的一些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幼儿,以便更好地实施教育。
(一)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主动性差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和社会等种种原因不能全面的顾及到孩子,但是他们又很在意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而他们选择解决的办法就是耗费大量的精力、物力甚至不惜财力选择一所好的、知名度高的幼儿园,以此把教育的任务统统交给幼儿园,交给老师。另有一些家长就直接将孩子移交给老人或保姆很少或根本不主动与老师沟通,对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情况了解很少或干脆一无所知。
(二)教师与家长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
幼儿教育中教师注重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学习、生活习惯以及人格等各方面的培养。而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做加减法题、会识字,会拼音,就不再注重孩子其他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教育。两种教育步调不一致,必将影响到家园共育的成效。
(三)教师沟通对象的老龄化
现在的家长由于忙于工作把看管、接送孩子的任务大都落到老人身上。由于“隔辈亲”的缘故,许多老人对孩子有求必应。大小一切事情包办。在幼儿园里,当宝贝孙子(孙女)与小朋友发生小小的矛盾或受了小小的委屈时,便不分青红皂白,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再加上老人接受新的事物和东西比较慢,很难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种种原因就造成了很大的沟通困难。
(一)关爱孩子,赢得家长的主动配合
作为老师要面对所有的孩子,她们的眼中看到也是所有的孩子。而在家长眼中,无论孩子怎样,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棒的,即使进入幼儿园的大家庭中,家长眼中看到的、关注的也只有自己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尤其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只有老师做到真诚关爱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诚意关心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家长才会信任老师,才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而与之积极配合。相反,如果老师忽视对某个孩子的关爱,那么再去谈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的工作要面向全体,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赢得家长的主动配合。
(二)以礼待人、善于倾听家长意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是给家长留下好印象的前提,同时这也是对自己与家长的尊重。在态度上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家长既然把孩子交给了教师,那教师就是家长最信任的人。家长若想了解孩子在校的一切情况,只有与教师进行沟通。当家长问到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以诚相待,不厌其烦。
(三)主动、及时与家长沟通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孩子们磕磕碰碰的事情是在所难免的,但作为家长,他唯一的孩子放在幼儿园受了伤,他们的心情肯定不好受。这就要求所有教师要了解体谅家长的心情,换位思考,多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想法。孩子在幼儿园出现了问题,我们老师要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然后第一时间对家长进行沟通、反馈。
(四)讲究与家长交流的语言艺术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宝贝转,在他们眼里孩子的所有行为与举动都是优点而且统统都喜欢,无视孩子的缺点,但是孩子步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中,身上的一些坏习惯必将会显现出来。作为老师有责任把孩子情况向家长反馈,可有的家长不愿意听到或不能接受关于孩子的反面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家长沟通时讲究语言艺术,切忌用埋怨、无奈的方式与之交流。先扬后抑,交谈之前要说一说孩子一些好的、值得表扬的方面。然后再委婉的、平和地说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说完之后要给予安慰,这样便于家长接受。
总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把双刃刀,沟通好对孩子的教育会事半功倍,沟通不好孩子的教育会有所缺失。教师与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态度,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诚相待,为孩子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
[2]金色年华:下[J].2012.
(作者单位:赤峰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