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李 丹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纷繁认识和各自为阵的具体做法,文章以解决观念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就培养目标等四个具体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培养目标,主要论及地方高校的微观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强调重在团队合力,在此基础上追求每一个体的精英化;课程设置体系,提出在抓好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展示特色;实践教学活动,则提出树立“大实践”观念,并依据学校所处区位的内外条件,努力拓展实践天地,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
地方高校 汉语国际教育 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称对外汉语专业。据相关资料可知,1985年始办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时,全国仅有四所高校设立此专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的调整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自己的相关院系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截止2010年,全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1]但大部分为地方院校。笔者所在的陕西理工大学,2009年开始在文学院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面对日益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亦即对外汉语专业之现状,不少专家学者就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诸多见解,让人深受启迪。据此,笔者结合自己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实践,就人才培养谈一些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早有基本要求。当然,这只是宏观要求,它并不影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微观定位。“高校应结合这一培养目标,同时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地域特色等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条件的微观定位,实际上更具操作性。
要有科学的微观定位,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的内涵。这种内涵,有的专家阐释为“我们亟需培养的主要是那些具有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具有良好跨文化传播和交际能力、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能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3]
显然,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又面临着诸多矛盾。因为,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可能方方面面平分秋色,只能夯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而不是杂乱无序的拓展。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坚守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了这种坚守,“汉语”国际教育也才真正地趋向了目标。
当然,夯实基础并不是唯一目标。在夯实基础之后,还应帮助学生有效拓展。这种拓展,应基于两个目的: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提高。从具体内容说,中华文化、教学技能、传播技巧、交际能力,应是拓展的主要方面。在拓展的过程中,以知识积累冲淡能力提高或是让能力提高压倒知识积累的倾向,都是弱化培养目标的做法,应尽力避免。
培养目标中德的内容,是题中应有之义,在此不赘。
无论是什么阶段的教育,都在证明着一个规律:离开了理想团队,就难有理想的培养结果。就高等教育而言,团队合作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每个教师的攻业方向更为细化,不注重团队就产生不了强大合力,就更难接近培养目标。
诚如不少专家所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性极为突出的专业。因此,它的归属并不统一,它所培养的学生往往是“中文不如中文系的强,英文不如英语系的强”。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忧虑。如果通过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实现“中文不弱于中文系的,英语不弱于英语系的”目标,那就正强化了这个复合性专业的特点。
笔者所在的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对稳定的教师仅有9人。人数虽然少,但由于团结努力,也有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代课的2013级53名学生中,有17名考上了研究生,另有17名考上了由国家汉办统一组织考试的赴泰国从教志愿者。可见,地方高校的团队力量,同样值得注意。
由此,笔者认为师资队伍这个团队,须有三个共同基础:其一,共同的向心力,即有决心培养优秀毕业生,并乐此不疲;其二,相互包容,相互补台,为培养学生而真诚地取长补短;其三,把好自己的关口,不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掉链子”。有了这三个基础,这个团队必然会奋发有为,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精英团队。
精英团队的“精”,还在于这个团队每个成员的“精”。因此,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精”度。李昊认为:“各对外汉语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思路上应从单一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怪圈中跳出,直接站在国际汉语教学的大舞台,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化,首先在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4]着眼于这种思路,笔者以为各个教师的“精英”化,首先在于开阔视野,其次才是知识的累积与能力的提升。至于学历追求,那只不过是路径而已。具体而言,主要是如下几方面的努力:第一是逐步熟悉国际汉语教学的宏观局势,并从中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第二是精熟自己所代课程的内容,有能力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有能力让学生日益发掘独创性的真知灼见;第三是尊奉“艺无止境”的信条,永远在学业的前沿阵地上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第四是尽可能地“行万里路”,到相关国度去历炼,熟悉那里的文化蕴含及其他社会生活内容。这样,他们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性与通识性方面,就可以得心应手。
为了最终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主体课程——即学界公认的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10余门基础课程。这是中国高校相关专业的优势所在,也是对外传播推广的主体内容。离开了这个主体,“汉语”二字的分量,自然会大打折扣。
但是,就抓主体而言,地方高校在整体实力上无论如何也赶不上重点院校,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有所突破。对此,潘国英教授提出了中肯见解:“地方高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硬件软件上和重点院校相比没有竞争力,只有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在进行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跟风和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优势设置特色课程,准确定位,特色办学。”[5]解读潘先生的见解,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考虑以下三方面的条件来开设主体课程外的有用课程,才能真正实现“特色办学”。
其一,师资条件。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师资,才能设置什么样的特色课程。这种设置,必须把握好两种尺度:一种是真的具有特色,避免人云亦云,错把旧货当新宝;一种是学生们真正需要,精当选择,避免过多过杂,干扰了主体。
其二,区位条件。不同的区位有不同的特色文化。在这种特色文化中择出精彩内容组织课程,且这种精彩内容又与培养目标紧密关联,它就能发挥积极作用。陕西理工大学地处秦岭巴山腹地的汉中,汉水亦在此发源。如果结合诗经、汉朝、汉字、汉语等历史渊源,开设“汉水文化”的特色课程,学生们必定受益匪浅。
其三,历史渊源条件。一般而言,凡是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地方高校,或多或少都与他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这种历史渊源,为相关院校开设特色课程提供了一定条件。充分利用这种条件,也能开设出精当而适用的特色课程。陕西理工大学与泰国有关学校(中小学、大学皆有)保持着多年的交流关系,故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据此开设与泰国文化、礼仪、民俗等有关的专题讲座,就很受学生欢迎。事实证明,历史渊源条件愈充裕,开设特色课程的天地就愈广阔,这应引起地方高校的特别关注。
在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方面,地方高校各有各的做法。这些做法,无疑都是大有益处的,但同时也往往会派生庞杂多赘的缺憾。
笔者认为,要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我们应该拓展“大实践”的思路——即将实践性体现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仅仅注重于某些应用性内容的安排。
为了将“大实践”的思路变为实际行动,地方高校特别要做三方面的努力。
首先,一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要尽可能地与实践性挂钩。何干俊先生倡导的“开阔视野,构建开放的专业学习体系,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系,倡导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把书本知识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变更以往的‘经院式’讲解。”[6]就正是这种内涵。由此生发,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形成帮助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甚至动嘴的条件,而且这种条件要持续产生。这样,“经院式”的讲解模式就可以被冲破,学生的实践积累就可以产生积腋成裘、积水成渊的结果。
其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可用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活动。陕西理工大学地处西北,缺少沿海学校的先天优势,只能组织学生到地方出入境管理部门、校内的国际合作交流处实习。此外,还选派学生到泰国的中小学直至大学实习。在异国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就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实习,还依据《礼记·曲礼上第一》中的古训“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7]引导学生关注该国的宗教文化、民族习俗、生活特点等,因而这种实践活动颇受学生青睐。
再次,积极拓展新的实践场所,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这种拓展,笔者认为国内国外都有余地,关键在于不懈追求。譬如陕西理工大学虽处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但它却与陆上丝绸之路有着得天独厚的联系——因为开闯陆上丝绸之路的大功臣张骞就生在汉中也葬在汉中。如果位于汉中的我校不懈努力,就有可能联系到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国家交流合作。如果真的实现了这种目标,陕西理工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活动,就必将迎来一番新的天地。
[1]黄剑涛.地方本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论[J].龙岩学院学报,2011(4).
[2]左凌娇,黄宇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3(3).
[3]张芳,肖任飞.国际化创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6).
[4]李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5]潘国英.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6]何干俊.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7]四书五经详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SGH140730)。
李丹(1979-),女,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及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