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强国外交”:方位、方向与方略

2017-11-21 18:02:58赵明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现代国际关系 2017年8期
关键词:强国外交命运

赵明昊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的“强国外交”:方位、方向与方略

赵明昊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这一论断出发,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应筹谋和施展“强国外交”,以更大的战略引领意识和更大的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国内国外环境的新变化,善谋长远、妥为运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底强基”。

应当看到,世界正处于“重塑的序幕”,中国则位于“崛起的前夜”,在机遇迭出但各类风险也在集聚的情况下,中国既不能“错过”,更不能“犯错”。未来5到10年,谋划和推进“强国外交”首先需要从三大坐标系认清中国所处的方位。一是中国外交始终从属于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逻辑,时至今日,中国虽已“强起来”但还没有实现“全面强大”,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中国谋划“强国外交”的基本框限。二是新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也进入新一轮转型期,逐步从“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向“改变自己、引领世界”的方向转变,中国自身已经成为塑造未来国际格局走向的“核心变量”。三是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中国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随之进入一个特殊重要阶段,即“两个百年目标”之间的“爬坡期”、“过渡期”和“衔接期”。谋划“强国外交”,需要准确把握和切实针对这一阶段的若干新变化新特点。

过去100多年里,从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到重新融入国际体系、问鼎世界强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世界的边缘日益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是“强国梦”,但关键问题在于,中国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强国,中国希望以什么样的姿态立足于世界舞台的中央。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的世界梦”,这需要一整套立足当代中国、面向新的未来、符合世界潮流、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观和战略思想。过去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阐发了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主张。这实际上也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概要而言,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应努力成为较成熟的、较全面的、较有韧性的“强国”。所谓“成熟”,是指在制度、领导力、心态等层面实现必要的提升,“块头长了,能力也要长”;所谓“全面”,是指国家的各项实力要相对均衡,切实统筹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补短板、补欠账,不断增进中国作为强国的力量投射范围和行动能力;所谓“韧性”,是指要强化应对战略性变局和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提高“下先手棋”的本领,能够做到居安思危、临危不乱、知危图安。

此外,未来5到10年,中国的“强国外交”还需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化、实体化作为重要努力方向。过去几年来,习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凝聚了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前瞻性思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引领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三大“辩证统一”:一是“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辩证统一;二是“破旧立新”与“增量改革”的辩证统一;三是“求同存异”与“聚同化异”的辩证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良性发展的政治引领,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更有利环境,争取更广阔空间。换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寓中国发展于世界发展之中,寓中国利益于各国利益之中,寓中国主张于全球治理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抽象的、缥缈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者,更是负责任、有行动、敢作为的实践者。经过过去几年的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图”“路线图”“施工图”越发清晰。未来几年,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加快培育和提升中国的“国际领导力”,通过更多的“样板间”和“早期收获”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生命力、道义感召力、战略影响力。

毋庸置疑,中国想轻轻松松、顺顺当当成为一个世界强国是不可能的,施展“强国外交”也将面临一系列艰困的挑战。一方面,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军事能力、科技实力等有望跨越新的台阶,外界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势将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看,也有若干不利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弱全球化”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在特朗普政府大搞“经济民族主义”的情况下,各种版本的“本国优先论”或将盛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可能更趋困难。二是大国战略竞争料将加剧,全球军费自2015年已结束多年下行趋势而转入上升轨道,形形色色的“实力至上论”正在凸显,不排除发生新的局部冲突的可能。三是由于民粹主义上升、大国“内顾”倾向趋强等因素,全球治理的动能或有所弱化,尤应注意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争利”和“分化”动向。四是各方围绕亚太和印度洋战略板块的竞争、碰撞或更加突出,日本、印度等“次等强国”对中国崛起构成的阻力料将更大,“身边的对手”不可轻视。五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愈加受到质疑,其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或从“成事不足”向“败事有余”方向转变,欧美关系的“裂痕”难以弥合,西方内部的离心力上升,西方世界“散、乱、降”的外溢性效应更趋复杂,对中国在大国关系、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战略运筹提出新的考验。

在世界乱局变局交织的大背景下,中国筹谋和施展“强国外交”可谓前路多歧,需要直面全球经济、政治、安全等多方面“失衡”状态,应对国际社会中增长低迷、地缘竞争、社会动荡、文明摩擦等一系列“失序”因素。作为一个强国,中国也要善于危中见机、乱中取胜,“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一要把增强发展的硬实力作为根本和首要任务,在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紧密衔接中,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全力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深度融合的新现实,切实增强内外联动意识,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解决国内问题的同时力争产生正面的国际效应。二要把经略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优先方向,落实好“亲诚惠容”理念,加大对周边外交的资源投入,实现“政治引领、立威增信”,不断提升中国对周边地区格局的战略塑造能力。三要把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作为重点和突破点,构筑“联合阵线”,审慎把握节奏,因时而动、量力而行、善于借力,扎实提升中国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能力。要寻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既做发展中国家的坚实依靠,也与发达国家建立灵活多样的伙伴关系,尤其是重视经营“发达国家中的发展中地带”,凝聚各方力量,完善全球治理。四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重要平台,提高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度、获得感和贡献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多元主体合作、“第三方合作”等新模式,积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脉、力量和经验。五要把塑造中国外交的“雅实力”作为“倍增器”,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原则,秉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阐释好、弘扬好中国智慧,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不断筑牢文化自信。

总之,从大历史的视野看,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重要的转折关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一个封闭、冲突、动荡的世界中,中国自身的发展无从谈起,民族复兴更是难以实现。为中国谋、为天下计,中华民族需要更深切地关注人类整体命运和世界前途,需要更主动地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更自觉地以自身的积极变革带动世界的积极变革。自1921年建党至今,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办成了“革命”“建设”“改革”三件大事,如今正奋力做好“复兴”这第四件大事。站在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推进“强国外交”是中国维护自身利益、拓展战略空间、树立国际威望、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强国外交命运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命运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强国有我
命运秀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秦晋争霸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命运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