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明
【摘要】 目的:观察及分析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肛裂患者9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采取不同方案的治疗举措,即予以研究组实施肛裂切除术与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参照组仅实施肛裂切除术,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平均用药剂量明显少于参照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VAS疼痛指数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肛裂患者实施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可以显著提升疗效,尽快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肛裂; 治疗效果; 比较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8-0147-02
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内括约肌下段略变厚部位,在肛管肌间沟处终止,肛管上部位置约三分之二处[1]。肛门内括约肌存在良好的肌张力,通过联合于其他肌肉,共同实现肛门自制功能,并对直肠张力进行有效维持。肛裂为齿状线以下部位的肛管皮肤层的撕裂及感染所引发的小溃疡,平行于肛管纵轴,具有较多形式的临床表现,例如便秘、出血及剧烈疼痛等[2]。本研究分析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研究的96例肛裂患者,其中男24例,年龄17~69岁,平均(40.6±3.2)岁;女72例,年龄21~70岁,平均(42.7±3.5)岁。纳入标准:通过内镜检查、直肠指诊明确诊断为肛裂;满足中华医学会肛肠外科学制定的《肛裂临床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存在显著的肛裂临床表现,例如便秘、出血、疼痛,伴有乏力、心慌等;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良好,可以进行良好沟通。排除标准:具有如溃疡性结肠炎、肛周肿瘤或者梅毒等类型肛肠疾病;在就诊之前接受相关肛门手术治疗者。在96例患者中,共存在肛门前后裂并存者、前正中裂者、后正中裂者、伴肛乳头肥大者及伴哨兵痔者分别为22、28、46、30及45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享有治疗知情权,于此情况下展开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8例。其中,研究组男13例、女35例,平均年龄(38.7±2.9)岁;参照组中男11例、女37例,平均年龄(40.9±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肛裂切除术与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的治疗方案,予以参照组患者展开肛裂切除术治疗。
在实施手术之前,排空大便,保持患者于俯卧状态中,将枕头垫于髂部下方部位;对肛周皮肤处,以0.5%碘伏溶液进行严密消毒,应用1%利多卡因(5 ml)于肛周部位实施局部浸润麻醉[4];在麻醉生效后,消毒肛管和直肠部位;采取肛门镜及肛门直肠指诊检查的举措,排除肛管肿瘤等恶性病变。以电刀切除掉肥大肛乳头、溃疡裂口及周边皮肤硬结、哨兵痔,如果存在其他部位具有肛裂情况,实施共同搔刮并以出血为度;研究组的患者将后位内括约肌下缘切开,长度控制为0.5~1.0 cm,而参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纯肛裂切除并实施电凝止血,在手术后于直肠内置入痔疮宁栓1枚,同时实施明胶海绵压迫切面及油纱肛门引流的方式[5-6];术后为两组患者均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同时控制排便2 d,给予相关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具有疼痛状况,指导口服曲马多等。从术后的48 h起,让患者采取医院自配的中药熏洗剂实施坐浴,2次/d;为患者肛周部位换药,1次/d[7]。
1.3 观察指标
在采取不同方案的治疗后,针对两组患者的以下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并比较:总体治疗有效率、伤口愈合时间、疼痛VAS指数、服用止痛药物剂量及平均术中出血量情况。其中,总体治疗有效率的评价标准依据《中国肛肠病学》有关肛裂诊疗标准,显效:即术后4周,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排便通肠,伤口愈合及肛门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中,未见并发症问题[8];有效:即术后4周,伤口缩小,临床症状具有改善,未出现显著并发症情况;无效:即术后4周,以上指标患者均未发生任何的变化,同时出现不同程度肛门失禁问题等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术后当天、术后2 d、术后4 d及术后7 d、第1次排便时的VAS疼痛指数情况,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服用止痛药物剂量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服用止痛药物剂量及伤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疼痛VAS指数比较
研究组各时间段疼痛VAS指数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肛肠外科中,肛裂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并常伴发出血疼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及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肛门内括约肌不会受到意识的支配,存在肠道环形肌肉的收缩性特点,游离缘该功能更强。因为感染及炎症产生的反复刺激,可引发降低内括约肌的弹性,最终导致肛管裂口不愈现象,也容易增加继发皮下瘘、溃疡及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的发病率[9]。如果为急性肛裂,通常实施保守治疗方案,能够获得到相对理想的成效。但是在肛裂產生时间超过2个月时,即慢性肛裂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案,通过针对病变内括约肌实施离断,进行接触痉挛及松解狭窄,最终推动愈合[10]。endprint
在本次研究中,針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获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优势诸多,首先,可以针对肛裂溃疡、肛裂周边感染灶或者其他并发症进行有效的去除,进而抑制产生炎症等不良因素刺激;其次,将内括约肌的增生狭窄环进行切断,降低肛管产生的压力,有利于恢复局部血流灌注进而缓解疼痛感,有效改善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及缓解便秘问题;最后,由于肛裂引发的肛管病理组织彻底治愈,在直肠下端管腔直径获得恢复到正常状态中,粪便通过期间,括约肌痉挛接触,良好改善局部血运,进而推动创面的愈合,避免肛裂复发,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于肛裂患者实施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的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提升疗效,同时能够减少伤口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使其尽早获得较高生活质量。因此,推广应用价值巨大。
参考文献
[1]王兆春,王鹏飞.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5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12(8):6-8.
[2]仇轶群,赵楠.肛门后位内括约肌部分切断及外括约肌浅部部分肌束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0(14):52-54.
[3]任俊良.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52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23(26):3513-3514.
[4]翁海峰.肛裂切除术联合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的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16(5):641-642.
[5]王志厚.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联合中药治疗肛裂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1(14):149.
[6]牟奇蓉.肛门内外括约肌部分联合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6,13(9):1543-1545.
[7]刘旭东.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6,12(11):78-79.
[8]张丽.两种切断肛门内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3(10):80-82.
[9]马存林,鲍聚喜,冯作鹏,等.肛裂切除并内括约肌切断术前术后肛肠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0(31):32.
[10]陈荣.后侧位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后位肛裂临床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3,8(16):29-30.
(收稿日期:2017-06-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