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术期应用循环改进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2017-11-08 09:20:52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518033罗敏何素娥何晓芳陈士珍周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6期
关键词:胃穿孔修补术腹腔镜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518033)罗敏 何素娥 何晓芳 陈士珍 周红

胃穿孔为胃溃疡的严重并发症,通常采取手术方式治疗。但常规护理方案无法做到针对患者不同病情个性化护理,进而使并发症几率增加,影响患者恢复,因此应用高效正确的护理模式,对围手术期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康复和体验有重要意义。现将本院外科于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中,对患者予以循环改进护理模式护理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取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因胃穿孔行腹腔镜修补术患者128例,患者年龄介于21~76岁,平均年龄为(42.8±7.4)岁,病发至手术时间为2.1~9.4h,平均(3.4±1.3)h。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对照组行予以常规护理,年龄介于21~68岁间,平均(35.5±8.5)岁;实验组予以循环改进模式护理,年龄介于24~76岁间,平均(30.4±9.7)岁。两组胃穿孔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本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自患者进入手术室,直到术后身体恢复均由护理人员全方位护理。按照医生要求拔出胃管,食物上先选择流食,慢慢过渡为进食普通食物。在医生指导下帮助患者完成各项治疗项目,做好术前准备工具、术后用药、饮食方面的护理。

实验组方法: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对患者予以循环改进护理模式,即以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内容为基础,对各个护理环节开展质量监控式护理且循环应用,通俗来说就是对照组在护理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作为实验组评估的项目,保留亮点改进不足后再予以实施并评估,再保留亮点改进不足,如此反复循环改进,持续推进每个护理环节的改进和提升,确保对护理程序进行持续性地改进护理。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对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循环改进护理模式时,患者的睡眠质量须密切观察,确保患者在进行治疗直到康复时呈现出的始终是最佳状态,保持让患者面对的一直是循环实施的循环改进护理模式,直到患者康复出院。将过程中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护理方案后的生存质量、满意度、睡眠质量、康复状态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康复状态使用VAS进行评分,根据疼痛程度分为十个级别,数值越大疼痛感越强,0~10中,0为无痛,10为疼痛难以忍受;患者的生存质量使用SF-36量表进行评定,内容分别为精力、疼痛、角色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体力状况、角色状态共8项,每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佳;患者自评采用睡眠自测表,内容分别为早睡、白天睡意、对白天情绪影响、对白天功能影响、睡眠中断、睡眠延后、总睡眠时间、自我对睡眠评估8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的数据资料,采用软件SPSS19.0加以分析处理。使用的形式是t的形式,用百分率来表达计数资料,用(±s)标准差来表达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VAS评分比较两组接受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后,术后1d、3d的VAS情况实验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可比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经过不同方式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接受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后,精力、疼痛、角色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体力状况、角色状态8方面得分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附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护理方式的睡眠自测表评分对比分析 经睡眠自测表对比,二组患者护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两种不同方法护理后,实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附表3。

附表1 两组胃穿孔患者术后VAS对比分析

附表2 两组患者术后经过不同方式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附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护理方式的睡眠自测表评分对比分析

3 讨论

胃穿孔为胃溃疡的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往往于炎症、肿瘤后并发,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病情严重的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针对胃穿孔此种急腹症,通常采取手术方式治疗。由于近年来微创手术广受青睐,腹腔镜技术开始在临床中普及,包括外科治疗胃穿孔也是如此。较传统开腹手术方式不同的是,腹腔镜的优点众多:如创面小、恢复快、患者痛苦程度低、术后并发症几率低等。但常规护理方案无法做到针对患者不同病情个性化护理,进而使并发症几率增加,影响患者恢复,因此应用高效正确的护理模式,对围手术期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康复和体验都有重要意义。

循环改进护理模式由PDCA理论发展而来,最早在企业的质量控制中应用。在临床护理中采用循环模式是对护理的每个环节的质量进行评估,指出不足并及时归纳出对策立即改正,再进次评估,再总结经验,如此反复循环的过程,目的是持续对护理质量进行改进,保障护理工作的高效、合理、安全。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接受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后,术后1d、3d的VAS情况实验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循环改进护理模式可减轻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痛楚;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后,精力、疼痛、角色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体力状况、角色状态8方面得分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采用循环改进护理模式后患者较常规护理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经睡眠自测表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两种不同方法护理后,实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患者在采用循环改进护理模式护理后,睡眠质量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中对患者予以循环改进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较之常规护理方式可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效降低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疼痛感,且可使患者睡眠质量提高,使患者呈现出最好状态,利于身体康复,具有广泛推广于临床的价值。

猜你喜欢
胃穿孔修补术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对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的效果分析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对比分析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
肝脏刀刺伤修补术后黄疸一例
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效果分析
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临床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