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519100)黄欢文 黄斌 何作瑜
PDCA循环理论是由美国一位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提出的,它分为四个部分,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部分造就了PDCA循环理论,被各个行业领域广泛应用[1]。近些年来,PDCA循环理论开始逐步引入到医院药剂科药物质量管理中,使医院药物管理更加科学,确保患者用药更加有效、安全、科学、合理[2]。本次实验旨在探讨PDCA在药剂科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总结药物质量管理提升的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01月~2015年12间我院发放的药品样本总共122222件作为此次实验的分析样本,将2015年01月~12月间我院实施PDCA之后的药品发放62222件作为研究组,收集2014年01~12月间我院实施PDCA之前的药品发放60000件作为常规组,观察两组PDCA实施前后药品管理情况。与此同时,收集同期病历600份予以分析,将实施PDCA之后的病历资料300份作为研究组,经分析,总共有18776项临床药物使用的医嘱;将实施PDCA之前的病历资料300份作为常规组,经分析,总共有20158项临床药物使用的医嘱;观察两组药品临床使用情况。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传统管理办法,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首先统计分析PDCA之前药品调剂错误的类型、数量,通过PDCA,找出问题所在,并针对性地制定计划,通过改进策略并贯彻落实,对实践结果予以检验,对比PDCA前后药物调剂差错率。在改进期间,采用PDCA来避免发生药品调剂差错。PDCA过程具体如下:①计划:分析PDCA之前药品调剂差错事件,结果类型包括有药品剂型差错、药物种类差错、药物处方差错、药品规格差错以及错发对象等。以上差错的发生,或许与药房管理人员失职、计算机系统录入等相关。药品数据系统若更新不及时,或录入时发生系统错误,就会容易发生药品混淆、信息不全等情况。除此之外,药品管理人员若未认真核对药处方,或未加以鉴别某些相似药物,就容易发生差错。②实施:健全信息系统,将药品数据系统及时更新,向工作人员反馈过期、最新药物,避免打印、处方录入错误。强化各部门交流,药品采购、门诊药房部分要做好及时交流,谨慎采购较为类似的药品名或类似的包装,避免混淆配药流程。药房与医护人员做好有效沟通,向医护人员及时反馈药物信息、药物不合理使用状况、处方差错等,向药房反馈容易出现的配药可疑情况。在取药窗口专设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避免错发。定时考核药剂科工作人员,促进其专业能力提升,还要强化其责任心,划分职责,遵照处方药流程予以发放药品。③检查和处理:管理、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专设人员予以负责检查。定期检查实践的效果,标准化实践良好的措施,将其延伸到日后管理中,针对其中不合理的策略,在日后PDCA实施期间,予以改良。
附表1 对比两组药物不合理医嘱率
附表2 对比两组药品管理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实施PDCA前后药物不合理医嘱情况、药物临床使用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药物不合理医嘱率 抽600份病历,予以药物不合理医嘱分析,发现研究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附表1所示。
2.2 药品管理情况 研究组药物使用去向的准确率、药物使用有效率均显著高于PDCA实施之前的常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合格报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所示。
PDCA可保障任何一项管理活动能够有效进行,尤其在质量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医院管理,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殊性,使用现代管理办法、理论,组织、计划、控制、平衡医院的财、人、物、事件以及信息等资源,将整体运行功能予以充分发挥,以此来获得最佳管理效益[3]。本次实验通过PDCA,予以有效探讨,构建以安全为核心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有效、安全,减低用药差错率,并同时促进我院用药合理性提升,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监督药物质量管理小组,贯彻落实小组成员的职责,让药师参与医院内部各个地方药物的管理,保证药品安全以及质量[4]。通过PDCA,对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进行持续改进。
本次实验结果发现,研究组药物使用去向的准确率、药物使用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药物不合格报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药物不合理医嘱率方面,研究组也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PDCA法融入药剂科药品管理中,有助于提升药品管理的质量,使药品管理的过程更加规范,不合理应用情况也得到显著改善。
PDCA法在药剂科药品管理中,应用效果突出,在日后持续发展中,相信PDCA法将会为医院药学服务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