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 | 郑后生
一个老师和她的2000个娃
编写 | 郑后生
每到黄昏渐近,潘玉莲的精神头都会好起来。
下午5点多,她开始不时地看表,打开“爱心小课堂”的红色木门,卷起已经灰白褪色的布门帘。6点刚过,75岁的她就会走出去,倚在那扇油漆斑驳的木门边。门前的这条土路变得热闹了起来,放学的孩子打闹着向潘玉莲跑来。
“老师好”“老师好”……
扬起的沙土混合着孩子们的说笑声。
这一幕在这座60多年的黄土坯房前,上演了25年。
25年前,因为在外地打工失意,潘玉莲回到了家乡——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疏勒镇。在老房里,潘玉莲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这让她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精通两种语言的人。
有一次,她见到邻居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无人看管,就把他们领回来,一边做饭一边教他们识汉字。几天工夫,孩子就学会了不少。
她所在的社区,维吾尔族家庭占到三分之二。“这些娃娃家里多半是低保,父母打工忙到很晚,文化不高辅导不了功课,成绩就这样落下了。”
潘玉莲在外面闯荡过。她知道,语言不通,孩子的发展会被限制住。她萌生了办小课堂的想法。
一张小茶几、一块小黑板,刚开始只有两个孩子,后来慢慢变成5个,然后越来越多。25年来,20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他们有的考上了外地的大学,有的已经成为医生……
孩子们陆陆续续到齐,把作业本交到潘玉莲手上。她坐在教室门口的凳子上,迅速地批改着作业,在满意的作业上粘个红色的笑脸。孩子们一个个领回作业本,小课堂很快坐得满满当当。20多平方米的土房里挤着14张旧课桌。人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孩子。教室里坐不下,潘玉莲就领着他们到后院果园里上课,坐在桃树、杏树、无花果树下。
通常,上午是潘玉莲的拾荒时间,出去走一大圈或许能捡到十几个瓶子,每个3分钱。
收废品的周萍总会再添几角钱给潘玉莲。她知道,这钱“潘老师”是花在孩子们身上的。
潘老师把卖废品的钱一角一元地码好,装在塑料袋里收起来。隔一段时间,她就到杂货店买些新本子、铅笔、粉笔,还有小红花贴纸。
潘玉莲从盒子里挑出一块勉强可以用手捏住的粉笔头,站在黑板前。课要开始了。
为了教好娃娃,只读过高中一年级的她对自己严格要求。巴掌大小的本子扉页上,写着“每天背3首古诗”,里面抄录着古诗,随手翻开背诵、温习。这些年她一直坚持自学,读论语、学英语、偶尔还练练毛笔字。
教室前面两块大黑板,每个年级会分到一小块。孩子们每天都要上“黑板测试”,掌握了当天的上课内容才能回家。
“潘老师教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法子,上过她小课堂的孩子就是不一样。”镇泰小学的老师说。
潘玉莲的小课堂更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时间,“天底下哪有笨娃娃,一遍遍讲,肯定能教会”。
23岁的艾比布拉·吾叔尔是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他清晰地记得,17年前在潘玉莲的小课堂里,自己因为“上黑板”写不出来哭过鼻子。也是在那里,他学到了很多影响一生的品质。
每逢寒暑假,那些考学出去的孩子回到疏勒,总要赶紧回小课堂去看望潘玉莲。
夜深了。随着最后一个孩子的离开,潘玉莲合上“教室”那咯吱作响的木门,过道的灯灭了,院子又安静了。
随着最后一个孩子的离开,潘玉莲合上“教室”那咯吱作响的木门,过道的灯灭了,院子又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