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祥明
如何预防肌筋膜激痛点
文/陈祥明
陈祥明
男,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秘书,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阻滞学组组长。擅长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治。在软组织外科学上有较高造诣。
专家门诊:周五全天
肌筋膜激痛点比较多见于颈部、肩部、背部、腰骶部,以及颜面部,涉及的肌肉包括咀嚼肌、斜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臀大肌等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肌肉。
“医生啊,我左边的脖子和肩膀这里,痛了好几个月了,跑了好几家医院,看来看去,还是痛!”
“医生,我腰痛了好几年,针灸推拿经常做,可还是断不了‘根’!”
“医生,我整个背一直很痛,经常半夜被痛醒。”
……
坐诊疼痛门诊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诉说。通过体检或CT等辅助检查,我会给患者一些确定的诸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诊断,也会给患者一些适合他们自身的治疗方法。同时,我还会给患者一个比较通用的诊断:肌筋膜激痛点(过去医生多诊断为肌筋膜炎,两者概念有相同之处,肌筋膜激痛点更确切)。
那么,什么是肌筋膜激痛点呢?
人的每一个活动都离不开肌肉运动,筋膜是覆盖包裹在肌肉周围的组织,肌肉和筋膜是相邻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甚至更远处的肌肉和筋膜在一些特定的姿势和动作时是一个整体。长年累月的劳作、剧烈体育运动,以及长久保持一个姿势聚精会神地做手工或玩游戏都可能导致肌肉和覆盖其上的筋膜的损伤。一些微小的损伤或其他原因导致局部血供障碍引起肌筋膜激痛点的发生,是一种每个人几乎都会有的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突然在某一天感到了脖子痛、肩膀痛、背痛、腰痛,抑或是膝盖疼痛,于是开始变得惶恐不安起来,以为自己得了什么可怕的疾病,其实是肌筋膜激痛点惹的祸。
肌筋膜激痛点比较多见于颈部、肩部、背部、腰骶部,以及颜面部,涉及的肌肉包括咀嚼肌、斜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腰方肌、臀大肌等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肌肉。
除了常有的疼痛、酸胀不适症状之外,还会有一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诸如异常的出汗、鼻炎、眩晕、耳鸣、失眠等功能紊乱。一些患者还会有运动性功能失调,包括受累肌肉的无力,耐力下降,与其他肌肉的协调能力减弱,使得平时轻而易举能完成的工作变得困难。这些疼痛的到来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
预防是关键。首先,调整错误的姿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可以很好地从其站立和端坐的姿势来判断。一个低着头,含着胸,弯着腰走路的人,不太可能有好的心情。从疼痛学科的角度来看,不良的姿势会导致许多疼痛疾病的发生,而好姿势的养成会对一些疼痛治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治疗的方法很多,有口服药物,外敷膏药,按摩,针灸,拔火罐,小针刀,激素注射治疗和冲击波等方法,各种方法可以互相组合,力求达到最好效果。
不少人习惯坐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看手机;不少人工作起来就是“拼命三郎”,开会、写报告……可以持续数小时不休息;不少人一坐下就习惯翘二郎腿,或背靠老板椅,或双脚放桌上;还有不少女性喜欢穿跟高且细的鞋子,走路总是一摇一晃……这些不良习惯最是伤关节、伤脊柱、伤肌肉和肌筋膜,久而久之,机体不能代偿时,量变到质变,疼痛就随之而来了。
其次,远离智能手机的危害。之所以把手机单独列出来,主要原因是现在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使用不当,危害极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人喜欢边走路边看屏幕,不时地停下来打上几个字或者讲上几句;地铁上,年轻低头族越来越多,总是看着手机忙忙碌碌;不少人回到家仍坚持刷屏不停歇,一直到深夜,而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情还是摸手机,看看朋友圈,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小小一个智能手机却让很多年轻小姑娘、小伙子不得不到疼痛门诊来求医,主诉最多的就是脖子疼。
第三,参加健康的运动。现在的年轻人,不运动或者很少运动的不在少数。虽然运动伤较少,但缺乏运动导致的各种肌筋膜激痛点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却在明显增高。
但如果你已经有了肌筋膜激痛点以及其引起的疼痛和各种不适了,那应该如何处理呢?
第一,改变不良习惯。上面我例举了不少的不良习惯,你可以对号入座,利用网络为自己解惑。尤其强调锻炼的重要性,好的锻炼是对称性的和全身性的,譬如游泳、骑车、走路、慢跑、瑜伽、太极拳等。好的锻炼方法是循序渐进和个体化的,不强调和高手一个境界,只要你练了之后感到舒适即可,过分强调动作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运动伤。
第二,医生会根据体格检查和其他检查化验结果,给出治疗方案供你选择。治疗的方法很多,有口服药物,外敷膏药、按摩、针灸、拔火罐、小针刀、激素注射治疗和冲击波等方法,各种方法可以互相组合,力求达到最好效果。
总之,肌筋膜激痛点需要综合治疗,尤其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