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2017-10-23 22:00:21董鑫
文学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跨文化交际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DCT问卷调查,考察了中日道歉言语行为差异。并通过跨文化交际摩擦的实例分析,指出道歉背后隐含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的不等值造成期待落空、价值感缺失,才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摩擦的原因,提出只有认识到双方的不同,相互理解,才能减少分歧达到双赢。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 跨文化交际 问卷调查 中日对比 文化不等值

1.引言

道歉是为了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对自己的过失及给他人带来的困扰等表示歉意。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社会文化中,似乎是人类共通的言语行为,但社会文化、价值观如果不同的话,采取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些不同,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规则,对不同文化背景异国人们的言语行为,做同样解释判断的话,可以想象必然会产生误解和摩擦。

关于道歉,笔者曾在日资企业工作时,特别是认为自己没错时,经常不道歉,述说理由以求理解,反而却越发激怒日本上司,无法达成共识,发生争执。在日资企业工作的同学,都有类似烦恼,可见这种摩擦绝不罕见。另外,关于道歉的摩擦不仅只发生在笔者周围,在青树(2003)一书中也有如下介绍:日本四季剧团进入中国,对中国人进行技术指导,发生纠纷时,中国人总会解释各种原因,说明不是自己错,对于不道歉,寻找借口的中国人,日本人十分恼火。

1993年《日本语学》11月期刊出了专集,可见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很早就在学术界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中日对比研究近年也随处可见,但大多是从语用论、社会语言学、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定型和非定型表达方面进行的考察,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进行中日对比的研究还很少见。上文提到的失败经历中也有个人兴趣,同时由于在维持人际关系,解决交际摩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决定对道歉言语行为的中日差异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及数据收集

为了分析在中日两国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道歉”言语行为特征,进行了小规模调查。调查选取了30名中国人和32名日本人计62人,中国人是以日语初学者20人和日资企业公司职员10人为对象,日本人以日语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

问卷是以话语补全测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简称DCT)DCT的形式,请调查对象在设定的场景中,用各自的母语回答,会采取怎样的语言行为。问卷设定了3种情况,分别是“借来的书,到了约定归还的日子,却忘记带来了”“比约好的时间迟到了30分钟”“虽然赶上了约好的时间,但是对方误以为迟到了30分钟而大怒”,下文中会分别将这3种情况省略为“书”“迟”“误”。另外,配合3种情况设定了“长辈”和“朋友”2个说话对象,共计6个场景,以下分别省略为“长辈书”“朋友书”“长辈迟”“朋友迟”“长辈误”“朋友误”。[1]

3.数据分析

在道歉策略中,对于在调查设定的场景中使用比较多的策略,将其使用频率表示如下。

各个场景中主要策略的使用频率(中日)

(30名中国人当中有4人,32名日本人当中有2人没有回答或做了相反的回答,没有作为数据采用,将其排除。)

4.从调查结果中得出的道歉策略使用的中日差异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日双方在道歉策略6个场景的合計使用频率中呈现出以下相同特征:即使用最多的是“道歉的明确表达”策略(63%-83%),其次是“承认责任”,大约占了一半左右(51%-46%),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策略是道歉的根本。有趣的是除了“道歉的明确表达”以外,其他所有策略的使用都是中方占有了更多的比例。

以下就主要策略在各场景中的使用,进行详细分析。

4.1道歉的明确表达

道歉的明确表达是指说出“对不起”“不好意思”“非常抱歉”“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すみません”“ごめんなさい”等固定的道歉用语。

在这个策略的使用中,对于长辈,中日双方几乎呈现了相同的倾向。在“书”的场景中中日双方都是96%完全一致,“迟”的场景中96%和93%,也几乎没有差别,“误”的场景中,50%和63%,稍微表现出了不同。不管误会的原因是什么,对方等了30分钟是事实,为了修复人际关系,虽然中方也可以看到有一半的人,姑且说了道歉的话,但是可以看出还是比日本人要少。对于朋友,100%的日本人进行了道歉的明确表达,与此相比,中国人各占58%和73%,特别是误会的场景,与43%的日本人相比,仅有4%的中国人进行了道歉的明确表达,在使用频率上可以看出明显差异。

4.2解释说明

这个策略是指诸如“没赶上上一趟车……”“准备上花费了时间……”“路上非常堵车……”等,对于道歉的事项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故意导致这种事态的发生等进行的解释说明。

前面四个场景可以明显地看出,与日本人相比,还是中国人更具有喜欢使用这个策略的倾向。特别在“书”的场景中,没有一个日本人解释理由,而中国人虽然也不多,但还是有15%和19%的人解释了理由(由于出来时过于匆忙,一时疏忽……)。相反在误会的场景中,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解释了让对方等待的理由(自分が約束の時間を3時だと思っていたので、3時に来た/由于自己认为约定的时间是3点,所以3点钟到的),而大多数中国人却认为,是对方弄错的,又不是自己让他等,没有必要像是自己的错一样解释理由。

4.3承认责任

承认责任的策略是指“我忘记带书了”“我迟到了”“我让你久等了”等明确地指出自己行为的责任,说明作为道歉对象的内容和事实等。

在这个策略的使用中没有看到太大的差异,只是在“迟”的场景中,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对朋友,日本人的使用频率都较中国人低,可以考虑到是因为日本人中一味只是道歉的人比较多的缘故。

4.4提出补偿

提出补偿的策略是,“忘记的书下次什么时候还”等对于给对方带来的困扰、损害,提出用其他的方法补偿,意欲解决问题的言语行为。endprint

可以看到这个策略的使用频率,无论哪个场景,都是中国人居高。特别是提出请吃饭的日本人只有两人,与此相对,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提出了请喝茶、请吃饭、请吃雪糕等的建议。

4.5减轻对方的攻击

这个策略是指,通过怀疑成为道歉对象的内容和前提、责难对方、转移话题等而达到避开道歉的目的。

这个策略在误会的场景中,中日双方都有很多人使用,但是中方的频率更高。另外,日本人对于道歉的事项,大多使用了“約束の時間は3時だったと思いますが…”“あの…約束は3時でしたよね”这样的半截句,用停顿的口气没有把话说完。特别是对于长辈,没有一人明确地指责对方。另一方面,“我们约定的是3点,是您早到了!”“对不起,时间您记错了!”等,中国人即便是对长辈也有人明确地指出错不在自己。

4.6其他

日本人与中国人相比,很多人单独使用了道歉用语,一味道歉,总而言之道歉,反复使用同一个策略,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中国人很少仅仅使用道歉用语,一般会根据场合,进行解释、提出补偿、减轻攻击等多项组合,具有同时使用多种策略的倾向。另外,中国人似乎更喜欢用其他策略来代替道歉用语的使用,比如“哎呀……”这样的情感表达、“不要生气了”这样的安慰、“下次一定比你早”这样的保证、“都怪我粗心大意”这样的自我谴责等等。

此外,在同样解释说明的情况下,日本人和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形式上的差异。日本人大多会采取道歉→解释→道歉的形式。与此相对,中国人大多会采取先解释→再道歉的形式。

5.跨文化交际中的分歧及原因

从上表中可以得知,在中国对于道歉这种言语行为具有如下倾向:即便是自己错了,在家人或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一般不会将道歉用语说出口,如果明确表达道歉的话,反而会显得生疏、见外,也许会激怒对方。取而代之,更喜欢使用感情流露、安慰、提出补偿等富于变化的多种策略组合,让对方看出自己的诚意,即保全了面子又有效地进行了关系的修复。真正认识到给朋友带来的困扰,不仅仅是口头上,而要表现出真诚,这种行为在中国会被大家广泛认可,会获得很高评价。另外,如果认为自己没错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国人会觉得无论怎样也没必要道歉,会主张自己的正当性,订正对方的误解,而不会道歉。对方即便是长辈,也会有人明确指出并责难对方。即便道歉,也会首先陈述理由,表明不是故意的,在寻求理解的基础上道歉。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起道歉形式更重视实际行动,会通过解释说明、提出补偿、安慰保证等多种策略来表达自己的真诚。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不轻易认错,找借口的负面印象。

日本人有着现世中心的世界观,没有深刻罪的意识,认为所有的恶和内心的污秽都可以通过忏悔祈祷等仪式而消除[2]。罪就是给他人带来困扰,从中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就是罚。如果向对方道歉对方接受了的话,罪和罚就都消失了。另外,日本在「甘え/依赖」的心理构造基础上,无论犯了什么错,只要好好道歉就会获得原谅,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对于道歉,没有任何抵触能够轻易说出口。作为策略不喜欢解释、说明,也很少使用提出补偿和安慰等方式,相信只要低下头一味道歉事情就会解决。在单一民族稻作文化的岛国、纵向结构、上下级关系明确的日本社会,人际关系比起任何事情都更令人重视,即便是自己没错,为了保持“和”,以败为胜而放弃,姑且道歉是日本人的作风。因此,在道歉言语行为中,日本人会表现出有礼貌懂礼仪,不找借口认认真真道歉的模式,而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仅仅是口头上道歉,看不到行为,怀疑其真诚等负面印象。

像这样,中国人在听到日本男朋友只是一味道歉时,遵循自己的社会规则,不仅不会原谅,“我想听得不是你的道歉哎!”反而会更加恼火。而日本人大概也会不理解,我已经在拼命道歉了,为什么不原谅我?另外,日本上司在看到自己的翻译,没事读报纸时,指责道:“勤務時間に、仕事関連のないものを読んではいけないよ/上班时间,不可以看与工作无关的东西”,理所当然期待翻译会像日本人一样跟自己道歉,但翻译却想反正又没事做,读日本报纸也可以提高日语能力,自己又没错,于是解释道:“これは日本の新聞ですよ/这是日本报纸哦”,本想缓解误会,寻求理解,没想到却更加激怒了对方,结果导致了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矛盾。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交际中的摩擦,是因为当事者本人大多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社会规范、文化差异、道歉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甚至有可能会怀疑对方做人的根本。同样是道歉,但中日两国对道歉的认识,道歉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却是不等值的。因此如果仅仅是套用本国的价值体系、社会规则去判断异文化他国人们的言语行为的话,就势必会造成这种价值感缺失、期待落空的心理落差。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解决误会问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避免摩擦,就要找出两国的不同,在充分认识各自心理特征、习惯基础上,力图相互理解达到双赢。

6.结语

本文调查了中日两国各自社会文化中出现的道歉言语行为,分析了道歉言语行为采取的方式和策略的不同,探明了从这种不同中产生的误解,对中日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理解给予了启示。

但是,这次作为数据使用的是DCT问卷调查,采取的是一次性全部回答的形式,仅仅考察了道歉方的言语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完成道歉任务,有时会根据对方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表达行为,作为今后的课题,会将这种道歉的互动过程也考虑在内,有必要再次调查。

注 释

[1]场景的设定和道歉策略的分类参照了池田理惠子(1993)。

[2]出自古田晓他(1995)

参考文献

[1]青樹明子.2003.日中ビジネス摩擦[M].新潮社

[2]池田理恵子.1993.謝罪の対照研究―日米対象研究―faceという視点からの一考察[J].日本語学11月号.13―21.明治書院

[3]鮫島重喜.1998.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タスクにおける日本語学習者の定型表現?文末表現の習得課程―中国語話者の「依頼」「断り」「謝罪」の場合[J].日本語教育98号73―84日本語教育学会

[4]土居健郎.1971.「甘え」の構造[M].弘文堂

[5]中根千枝.1967.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単一社会の理論[M].講談社

[6]古田暁他.1995.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キーワード[M].有斐閣

[7]陳俊森等.2000.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8]黄永红.2001.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24卷第5期33—36.

[9]单文根.2013.从“言语事件” 的视角看日语道歉行为----兼谈与汉语的对比[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2期总165号45-52

(作者介绍:董鑫,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1:23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2:55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32:06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基于问卷调查的防护头盔佩戴热舒适性研究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04:29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37:20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