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8月8日获悉,《浦东新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已发布。到2020年,浦东新区这张综合交通蓝图将基本建成中心城内快速路网,干道网密度达到2.1公里/平方公里;新增轨道交通约100公里;黄浦江两岸全面对接,越江通道达21条,越江轨道交通达11条,形成一张区域一体、全区畅达、城乡统筹的综合交通网络。
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有望加快推进。据了解,浦东新区将启动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层次的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和建设工作。首先,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开展两场联络线、崇明线等城际线的规划研究并适时启动建设。其次,持续推动9号线三期、10号线二期、13号线二期及三期、14号线、18号线五条轨道交通市区线建设,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开展19号线、21号线的规划研究,并适时启动建设。第三,结合张江科学城、黄浦江滨江地区、南汇新城等重点地区开展轨道交通局域线网络规划研究并适时建设。(文汇报)
7月28日,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工程、16号线土建预埋工程开工建设,武汉轨道交通同期在建线路达到14条,在建里程273公里,武汉各新城区将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
6号线二期工程起于一期工程终点金银湖公园站,经金山大道、东吴大道止于走马岭站,线路全长约15.3公里,共设车站9座,其中地下站5座,高架站4座。
16号线一期工程南起纱帽周家河,北至国博中心南站,沿纱帽大道、马影河大道、汉洪高速、经开大道、沌口路敷设,穿越蚂蚁河、大军山、小军山、四环线、东荆河、三环线等。线路全长约32.44公里,设站12座,其中高架站5座,地下站7座,设有2座换乘车站,在老关村站与地铁6号线换乘,在国博中心南站与6号线、11号线、12号线换乘。(武汉地铁)
2017年8月5日至25日,厦门地铁1号线将进入20天“跑图”阶段,模拟试运营的运行图跑车。“跑图”期间,全线运营人员和设备将按照运营模式进行系统试运转。行车指挥、运营服务、设备检修都按照试运营标准运作。此次“跑图”站台服务人员、列车驾驶员、行车调度人员以及维护保障人员完成培训取证、全员上岗。“跑图”前对车站、车辆、设施、设备进行全面安全检查。车辆上线19列,各专业系统设备全面启动运转,设施、设备的备品备件准备齐全,消防、防洪等设备全部到位。试运行“跑图”期间,各系统设备供应商将提供技术支援及保障。(厦门地铁)
7月20日,国内速度等级最高的悬挂式单轨列车已在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下线,目前进入型式试验和试运行阶段。该公司研制的悬挂式单轨列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最高运行时速达到70公里,应用了部分高铁技术,可实现3-5列的灵活编组,载客量可达到300-510余人。列车采用新型的永磁电机,具有功率大、体积小、噪音低、重量轻的特点,最大爬坡能力达到100‰,可在地形崎岖陡峭的山区灵活运行。
据介绍,列车采用欧洲最高安全标准,同时设置全车监控系统、蓄电池救援、联挂救援等多种主被动安全装置,保证乘客在遇到危险时快速安全逃生。为了提高列车舒适性,列车采用两层减震,转向架采用橡胶轮,在轨道交界面上布设橡胶弹簧,振动轻,噪音低;车辆转向架采用高速动车组的空气弹簧悬挂结构,通过高铁技术平移,最大程度地过滤车辆在运行中产生的颠簸,提升旅客乘坐的舒适性。(青岛日报)
8月5日,中车唐山公司北京S1线中低速磁浮列车进行了首次区间在轨测试,年底可实现7站6区间载客试运营,从门头沟方向乘坐S1线,十几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苹果园。S1线是北京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一期工程全长10.2公里,可以与6号线、1号线相接,自西向东分设石门营、小园、矿务局、上岸村、石龙路、四道桥、金安桥、苹果园8座车站。首批10列中低速磁浮列车全部由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生产,设计时速100公里,额定载客1032人,采用6辆编组,总长度为89.6米。客流较少时,磁浮列车可以单车运行,编组灵活性强,运营效率显著提高。(中国日报网)
8月7日,一位名叫“小D”的智能机器人在地铁2号线宁波火车站为乘客查询票价、打印线路图、拎东西。这款由宁波企业与宁波轨道交通联合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成为宁波地铁助推智能制造的缩影。
据介绍,地铁宁波火车站工作日每天有3万多人次进出站,该站客服中心和咨询台的3名工作人员每天要为三分之一的乘客提供咨询。小D的加入,不但能帮助站务人员分担一些重复性的咨询工作,还创新了回复乘客咨询的方式。除了提供机器人服务,宁波地铁已计划开展智能车站建设,筹备在车站信息导航、显示屏及信息亭等服务设施方面进行智能优化,打造宁波地铁智能车站。(宁波日报)
7月17日晚11时许,地铁R1线中铁十四局“开拓二号”盾构机在半径仅有300米的急转弯中,成功下穿京沪高铁。这代表地铁R1线迎来又一个重要节点,完成了国内首个多重复杂工况下对运营高铁线路的下穿施工。整个过程中,500余吨盾构机穿越后,桥体最大沉降控制在0.3毫米以内,实现了完美穿越。
此次盾构下穿施工,是国内首次地铁盾构隧道在大埋深、小半径、小净距叠落多重复杂工况下,对运营高铁线路的盾构下穿施工,施工难度高,要求也更严格。此次成功下穿京沪高铁,为下一阶段面临的下穿民房、桥梁、河道等多种复杂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证明了在济南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修建地铁的可行性。(济南时报)
7月17日,历经3年的精心施工,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二公司参建的马来西亚第一条地铁线路——吉隆坡MRT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据悉,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二公司承建了吉隆坡双溪毛糯—加影段地下工程A标段。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遵守马来西亚安全管理规定、紧盯各项节点工期、狠抓工程质量,克服了对马来西亚采用的英美国际施工标准不适应、物资供货周期长、当地技术工人缺乏以及技术方案多、审批流程多且慢等困难。(工人日报)
8月4日,中建交通“中建二号”盾构机再制造成果发布会在长春召开。2017年3月份,该公司以“再制造技术”成功使“中建二号”土压平衡盾构机实现“重生”。
为提升盾构机再制造后的地层适应性及先进性,中建交通对盾构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再制造,成功应用了表面镀层、表面涂层、表面覆层等再制造技术,确保了关键部件的技术指标,同时通过对辅助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最终确保了整台盾构的性能达到新机的性能指标。在长春地铁2号线项目中,“中建二号”再制造盾构机历时2个半月,安全、顺利地完成了近1000米的盾构施工。(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