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关工委 渭南日报社
23年,走在高塘镇的关工路上
——记陕西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张书经
渭南市关工委 渭南日报社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领导的渭华起义的发源地。1995年,张书经从镇党委书记岗位退下来,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讲学团团长。23年来,在这片红色热土起伏的川塬、纵横的沟壑,处处播撒着他对下一代的深情,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
在长期的工作经历中,张书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每天晚上不管多忙,他都会把一天的工作学习、所见所闻、感悟体会记在本本上。退休后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他写日记、写笔记、写快板、写诗歌、写宣讲稿、写调研报告……笔耕不辍写心声。
这些年来,他写日记就用了200多个本子,其中2014年就写了15万字。打开日记,可以看出他的作息时间,常常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休息,每天记录一件或几件事。从日记流淌出来的文字,使你感觉到他如同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不停歇地运转。正如他在一本日记的扉页所记:“人生难得老来忙。余热生辉,夕阳更比朝阳红。”
张书经给孩子们讲渭华起义的战斗故事
党的十七大及十八大精神、改革开放30年、建党90周年及95周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精心构思的一篇篇宣讲稿中,这些党的中心工作都有所体现。《关注农村贫困儿童》《正确处理关工委工作中的六个问题》《家长别误导孩子》《攀比之风要不得》……一篇篇有针对性启发性的热点调研报告,在他的笔下见诸报端。这些年,他共撰写宣讲稿63篇50多万字;调研文章87篇40多万字。渭南市关工委的一位领导说,他的宣讲稿和调研报告,对全市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也有启迪。
与此同时,张书经还编写了20多首诗歌、30多首快板、10多首顺口溜。他编写的诗歌《“五爱”教育歌》,分为“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他人、爱祖国”5部分。其中“爱祖国”的前几句是“升旗仪式多隆重,肃穆唱歌要立正。国旗先烈血染红,祖国牢记在心中。”他编写的快板《家乡面貌大变化》,反映改革开放30年巨变,有“衣、食、住、行、用、婚、情”7个方面。说到“衣”的表述是“过去衣服破烂,今日穿戴大变,新衣已很普遍,款式新颖常换。”这些诗歌、快板朗朗上口,易记易学,在师生中广为流传。
黄家村小学离镇中心40多公里,是镇里最偏远的学校。张书经每次从镇里去黄家村宣讲,要先骑自行车行驶10多公里,再步行翻越秦岭,从岭北到岭南树木茂密,杂草丛生,一路磕磕绊绊,单程要6个多小时,只能是第一天去,第二天宣讲。有多少次,下雨了,挽起裤腿,继续前行;还有多少次,泥糊得自行车推不动,路边找根树枝,捅一捅继续骑;还有多少次,风雪扑面,迎风难行,但说好的时间,一定得赶到。
他的宣讲风格是“三个善于”:善于用典型的事例打动青少年的心灵,善于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善于用自身的体会循循善诱引导青少年。
在宣讲“中国梦•我的梦”时,他说,解放初,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唱着“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的歌苦干奋斗。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也要像老一辈那样靠拼搏、靠实干。在宣讲孝亲敬老时,他引用古典秦腔剧“三娘教子”中歌词“无有奶乳用粥灌,可怜儿一尿一大摊;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齐尿遍,抱在娘怀娘来暖……”这样的宣讲通俗感人,常常引发阵阵掌声。
高塘中学的学生郭素萍,娇生惯养,样样事都得靠父母,听了报告后一下子变得懂事了。她每天下午放学,步行1公里多回家,做饭、蒸馍、熬药,照料生病的母亲,村上人都夸她是个孝顺女子。
一场宣讲,教育一批孩子;一场报告,启迪一次心灵。23年来,他义务作宣讲报告200多场,听众10万多人次。他说:“宣讲报告,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
涧峪河畔,有个湾子村,距高塘镇16公里。汽车,需行30多分钟;自行车,得骑3个小时。
2014年初夏,在村里调研贫困学生现状时,张书经得知有个女孩小王家庭贫困。他头两次前去家中无人没进去屋,第三次正赶上突降暴雨,冒雨赶到小王家。他了解到小王刚满10岁,在山外的小学读3年级,家里4口人,和多病的奶奶、弱智的妈妈以及患有精神病的爸爸一起生活,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奶奶身上……3次实地走访,促使他抓紧联系华州区慈善协会、区民政局,为小王争取到每月100元的补助;找校领导,免去小王的学杂费。濒临失学的小王安心读书,学习刻苦,每学期都能拿到奖状。
23岁的小同,是同家村人,除了种地,主要靠父亲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2016年,在青岛理工大学即将毕业的小同,突然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两个疗程花去9万多元,后续治疗还需30多万元,尽管亲属尽力相助,仍无法凑够这笔钱。他得知这一情况,揣了500元钱送到小同家,又起草倡议书在网上发布。高塘镇关工委每人捐出200元,同家村群众捐款2410元,高塘镇中心医院医生薛宇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动员同学捐款1760元,很快募集到善款32114.51元。小同的母亲说,张书经是“世上最好的人。”
23年来, 475名贫困孩子得到张书经的帮助。
这些年来,张书经的自行车,从加重型换成轻便型;全镇13所中小学校、24个村庄,走了一遍又一遍。如今,他已是83岁的老人,仍在关工路上不歇脚。2016年,他被评为陕西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