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介甫
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需要激发精神信仰的力量。人民解放军90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信仰是革命军人的灵魂。在缺枪缺炮、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的革命战争年代,最不缺的就是精神信仰。正是因为有了革命精神信仰,才有了以身许党、以身报国、“红心向党”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枪林弹雨;还是在阴暗的牢房,面对刽子手的残酷折磨,革命军人们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留下了一个个为了革命信仰而不惜一切乃至牺牲生命的感人故事。
吉鸿昌:“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为我们党的主义和政纲而奋斗”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3年8月,加入冯玉祥领导的队伍,历任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并曾任宁夏省主席。从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吉鸿昌逐渐接触到共产党的主张,長期与共产党员来往密切,抗拒蒋介石“进剿”红军,后被蒋介石解除了兵权,并强迫他“出国考察”。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进攻上海,吉鸿昌闻讯于2月28日回国返抵上海。同年4月,吉鸿昌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吉鸿昌再次率旧部起义,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导致失败,吉鸿昌突围进入苏区。由此,吉鸿昌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决意派人抓捕吉鸿昌。
11月9日晚,吉鸿昌被捕,因身带枪伤,先被送进了法租界天主教堂后的法国医院医治,随后被关进法国工部局监狱。为了诱逼吉鸿昌说出地下党的成员及活动情况,敌人使用了种种伎俩。
一次审讯中,敌人拿出写有几位共产党员名字的名单让吉鸿昌指认。吉鸿昌一把抢过名单,撕了个粉碎,然后,拍着胸脯说:“共产党员就我一个人,要杀要剐,都是我!”
1934年11月22日,在敌人重兵的严密警戒下,吉鸿昌被秘密押解到北平。23日,何应钦在国民党北平军分会组织“军法会审”。此时的吉鸿昌,把敌人法庭变成了宣传抗日的讲堂。
何应钦问他:“为何加入共党,危害民国?”他坦然而自豪地说:“你们以为我会讳言吗?不!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为我们党的主义和政纲而奋斗。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而转到为工人、为劳动群众、为全国国民、为全人类的正义进步而斗争的阵营里,我参加了为全世界历史上所未有的伟大工程,这正是我的光荣。”
11月24日,是吉鸿昌殉难的日子。他披上斗篷,大步走上刑场。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充满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张学思:“跟定共产党,海枯石烂,此心不变!”
张学思是爱国名将张学良之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参谋处长、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员,辽宁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新中国诞生后,先后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
1933年3月,立志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张学思,经地下党员王金镜介绍,加入了中共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沙滩支部。他积极参加贴标语、散传单、反帝演讲等活动。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亲眼看到张学思在斗争中的出色表现,介绍张学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彻底背叛了封建军阀的家庭,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彻底解放而斗争的光辉道路。
1934年7月,张学思经张学良保荐,进入南京中央军校第10期第2总队步兵科学习。1937年1月,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从南京中央军校毕业。蒋介石的嫡系将领胡宗南、桂永清等都来拉拢他到中央军工作,张学思以回东北军为由拒绝了,最后,校方决定将他留校,这实际是要把张学思控制起来。张学思去找张治中教育长,表示愿意留校,但要先请一段假回天津探望母亲。张治中同意了。于是,张学思乘北去的列车,摆脱了国民党当局的控制,千里迢迢去寻找中国共产党。
1937年2月,根据党的安排,2月底,张学思前往保定,在东北军五十三军一三〇师任见习排长。从此,他在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积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1938年1月,周恩来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接见张学思,鼓励他说:“‘释张工作虽未如愿,但它暴露了蒋介石的阴谋,教育了东北军广大爱国官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胜利者,蒋介石是失败者。”
张学思在挫折面前,鼓起了更大的勇气和斗志。他向周恩来申请,要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建立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周恩来表示赞同,并指示说:“或回五十三军或是自己搞均可,尽量发展,搞起来即向八路军靠拢。”还嘱咐他“要大胆,谨慎。”
可是不久之后,五十三军在河间与日军交战,惨遭失败,残部溃退太行山一带,使组建敌后抗日武装的计划未能实现。
在接踵而来的挫折面前,张学思百折不挠,意志弥坚。他态度鲜明地说:“要抗日,就得跟定共产党,海枯石烂,此心不变!”
1938年4月,中共党组织根据形势的变化,安排张学思暂去香港待命。
当时,张学思的全家都办好了出国手续,母亲特意留在香港,要说服最心爱的小儿子与她一起去美国。然而,深明大义的母亲更为儿子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所感动,把生离死别的痛苦埋藏在心中,亲自把儿子送上了飞往武汉的飞机。张学思望着机窗外目送自己的老母亲,暗暗流下了泪水。
10月下旬,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张学思从武汉经西安抵达延安。
在杨家岭,张学思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泽东关切地问他:“延安生活条件很艰苦,你能不能过得了生活关?要不要钱花?”
张学思表示:“在延安能革命能抗日,再苦我也不怕!”
此后,张学思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教诲,在延安马列学院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革命意志。
1940年9月14日,张学思告别延安,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战场,转战华北平原经受战火锻炼。endprint
朱克靖:“身心为党国,一死何足愁”
朱克靖,1895年10月29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株树下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朱克靖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时任第九军党代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顾问、战地服务团团长、苏中三分区专员、浙西行政公署主任等职。解放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秘书长、山东野战军联络部部长。
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为了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争取国民党官兵倒戈起义,退出内战战场,党中央决定派朱克靖到郝鹏举部去做统战工作。
郝鹏举曾做过冯玉祥的副官,1924年在苏联学习军事,与朱克靖是同学,此时担任国民党淮海绥靖公署的行政长官。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心存二意,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接受了朱克靖的劝告,于1946年1月6日发表“退出内战,拥护民主”的通电,宣布起义,并将所率部改编为华中民主联军,开进山东解放区休整。
10月11日,蒋介石部队占领了张家口,又派重兵分两路进攻山东解放区,大有一口吞掉人民解放军之势。反复无常的郝鹏举见状,惊恐万分,慌忙派人投书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企图发动叛乱,再次投靠蒋介石。但是,这个阴谋被朱克靖及时发觉,并报告了山东军区司令部。陈毅以新年团拜的名义,把郝鹏举请到山东军区所在地临沂,郑重地劝告他:“只有依靠人民才有出路。”郝鹏举闻言,顿觉心惊肉跳,装出一副可怜相,假惺惺地痛哭流涕,并要求率部配合华东野战军发动莱芜战役。为了继续争取郝鹏举,扩大反蒋统一战线,陈毅经请示党中央,还是给了郝鹏举立功悔罪的机会。
1947年1月,朱克靖和郝鹏举一起离开临沂,返回民主联军驻地。临行前,陈毅与朱克靖促膝长谈。朱克靖深知此行肩负责任的重大,坚定地对陈毅表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决心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完成改造民主联军的任务。
但是,郝鹏举回去后,加快了叛变的步伐。1月22日晚,他与几个心腹爪牙精心策划的反革命事件,终于发生了。
这天傍晚,郝鹏举布下圈套,以研究如何配合莱芜战役为由,派人请朱克靖出席“军事会议”。朱克靖虽已预感到有异常,但从大局考虑,仍然带着几名警卫员毅然赴会。可是,刚一踏进郝鹏举的院子,一群荷枪实弹的匪徒一拥而上,将朱克靖及秘书王宜生、总务科长刘永春等人扣押,尚在门外的警卫员,闻变立即突围,并鸣枪报警。
朱克靖被捕后,连夜被送往海州(今连云港市),作为他投蒋的见面礼。随后,郝鹏举率部前往国民党统治区。山东军区广大指战员闻讯,无不义愤填膺,于2月6日发起讨郝战斗,在苏北白塔埠包围了叛军,全歼该部所辖的两个师,并活捉郝鹏举。
朱克靖身陷囹圄,被敌人作为要犯递解南京,关押在宁海路十九号国民党保密局军法处看守所。国民党为了夸大“战绩”,竟在报纸上制造谣言,声称朱克靖是在战场上被俘的。为了进一步使朱克靖“登报悔悟”,国民党保密局的几个反动军官,以所谓“同学”“熟人”的关系劝降,均被朱克靖严词拒绝,时过半年,敌人仍一无所获。
后来,敌人对朱克靖变换了手段,企图迫使他投降。尽管敌人软硬兼施,朱克靖始终不为所动。他大义凛然地说:“要我死可以,但是,要我投降,只是痴心妄想!”1947年10月,国民党特务感到黔驴技穷,只得使出卑劣的手段,将朱克靖押上吉普车,在南京郊外将其秘密杀害。牺牲时,朱克靖52岁。
朱克靖在监狱期间,经常写写诗词,以此抒发内心激越的爱党爱国情感。可惜的是,这些战斗诗篇大多遗失了。仅保留下来的一首,这样写道:
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
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
身心為党国,一死何足愁。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党的一片忠诚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责编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