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2017-09-23 06:02:45张曌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7年3期
关键词:肢体家属依从性

张曌

资阳市人民医院 儿科 四川 资阳 641300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张曌

资阳市人民医院 儿科 四川 资阳 641300

目的:评价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总结肢体语言沟通经验。方法:对照组、观察组各纳入经筛选患儿92例,对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延期出院、并发率与不良事件合计例次率分别为1.1%、12.0%、8.7%、21.7%低于对照组12.0%、26.1%、26.1%、6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5,P=0.00);对照组家属满意度(87.1±6.1)分,低于观察组(92.2±4.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肢体语言,有助于增强患儿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护患沟通;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

语言仅承担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中约10%的信息传递量,非语言沟通特别是肢体语言沟通是护患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儿童护理沟通是一直是临床护理中的难题,小儿智力发育尚不健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远未完全成熟,对“语言”理解能力差,临床上即使采用“儿童式”语言沟通,仍有部分患儿可能难以理解,特别是部分患儿可能存在智障、听觉障碍情况,理解护理语言的能力远无法满足护理配合需要。为此,医院针对部分小儿护理,特别设立“肢体语言”护理项目,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2015年6月,儿科收治的小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2~8岁;②临床确诊,无无漏者,非危重症,具有一定活动能力;③临床资料完整;④住院时间≥5d;⑤具有一定的沟通障碍,以沟通不应为标准。共纳入患者184例,其中男114例、女70例,年龄2~8岁、平均(5.4±1.4)岁。小儿腹泻84例、呼吸道感染58例、外伤21例、其它21例。照料者:父母120例、其它64例。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2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家属照料情况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均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包括治疗护理、病房管理、基本的生活护理等。对照组:护理沟通针对家属,对于隔离或限制家属陪护的患儿,主要通过加强陪护做好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肢体语言,主要内容与方法如下。

1.2.1 入院时

许多患儿不愿意离开父母,因不适、害怕陌生环境、不愿意离开父母,可能有抗拒、哭闹行为,可握住小手、抚摸患儿。若有必要,也可环抱患儿,舒适站位,若患儿扭头,可调换位置,避免屈颈过度,尽快使患儿适应、熟悉医院环境。

1.2.2 住院时

向患儿展示相关器械,一件一件的展示,可帮助小儿试抓器械。配合语言,做出示范动作,以提高患儿配合能力,如在喂食时,模拟张口,以方便喂食。在完成一项护理后,善用肢体语言传递赞美,通过轻拍患儿头、握握患儿小手,鼓励患儿。善用肢体语言激励患儿,如“羞羞脸”、“揉眼睛假装哭泣”等诱导小儿,使小儿避免为吸引医护与家属注意力产生哭闹行为。3岁以下儿童,其模拟意识较强烈,应善用患儿模拟行为,特若有条件可以动作诱导患儿模仿,如张嘴、举手、站起、转身等。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依从、意外事件、护理差错、护患纠纷等。不良事件,包括延期出院、并发症、危象、转ICU、护理不良事件等。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判定标准

以Fankle标准计分,评价患儿对护理行为的依从性:①完全抵触,拒绝治疗,易大声哭闹、抵触,甚至强烈的恐惧,不合作,拒绝接受医护活动;②抵触,愿意接受治疗,但不合作,有抵触情况,但不逃避;③接受:接受治疗,但有些谨慎,愿意听从医嘱,但有时保守,主动性欠佳;④绝对接受:与护士关系十分和谐,对诊疗活动、环境无恐惧,无大声哭闹等行为,因疼痛等不适刺激除外。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转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延期出院、并发率与不良事件合计例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2.2 依从性与家属满意度

对照组与观察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5,P=0.00)(见表2)。对照组家属满意度(87.1±6.1)分,低于观察组(92.2 ±4.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n=92) 完全抵触 抵触 接受 绝对接受对照组 11(12.0) 39(42.4) 30(32.6) 12(13.0)观察组 2(2.2) 19(20.7) 40(43.5) 31(33.7)

3 讨论

小儿护患沟通一直是临床护理难题。畏惧是对于威胁的正常反应,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应激行为,小儿在住院时,普遍伴有较强的畏惧心理[2]。患儿对治疗所致躯体不适(如注射疼痛)较惧怕,许多小儿只要一见到“白大褂”便有强烈的拒绝行为,初诊患儿畏惧主要来源于陌生的环境与医护人员、离开父母。当然,不同患儿因性格特征,外在表现存在较大差异,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许多患儿在护理操作前往往无明显的畏惧行为,仅面临“威胁”时采有畏惧表现[2]。强化动作语言沟通,通过亲切的行为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克服畏惧行为,通过动作展示,提高患儿配合能力,通过肢体语言传递赞美、鼓励、支持、激励态度,通过肢体语言诱导患儿模仿。结果显示,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不良行为发生率显著下降,依从性上升,获得了家属的广泛好评。

[1]张芳.非语言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5):40-41.

[2]刘朗,叶剑涛,孔祥波.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表现及应对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71-1072.

R473.5

A

1672-5018(2017)03-320-02

猜你喜欢
肢体家属依从性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