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凌
德江县中医医院 贵州德江 565200
学龄前儿童近视影响因素与干预效果分析
何瑞凌
德江县中医医院 贵州德江 56520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近视影响因素与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100例学龄前近视儿童,分析近视原因,同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指导,观察组运用针对性干预,分析两组患儿干预后相关情况的差异。结果:在近视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为7%,饮食营养因素为22%,环境因素为13%,行为因素为78%;在每天户外活动时长、眼保健操时长、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等情况上,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率上,观察组为96%,对照组为6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影响因素较多,其中进行行为管理、饮食营养指导、优化环境等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视力保健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学龄前儿童;近视影响因素;干预效果
我国民众中近视情况比例相对较高,大学生中约为7至9成,青少年中约为5至6成[1],而决定视力发育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因此要做好近视的早期预防干预,做好视力保健教育与指导工作,从而有效的保证民众视力水平。本文通过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100例学龄前近视儿童,分析近视原因,同时观察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100例学龄前近视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2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4.2±1.4)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2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4.0 ±1.2)岁;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同意护理与研究工作的开展,签署同意书。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指导,观察组针对近视影响因素研究对应针对性干预,具体干预方式操作如下:
要对患儿与家属做好对应的健康教育,让其明白日常患儿近视可能与遗传、饮食营养、环境与行为管理[2]等方面有关,尤其是行为管理方面,需要约束幼儿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保持合理用眼。要保证幼儿运用正确的坐立、写作读书等姿势,注重眼部与书本、电视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避免环境昏暗下阅读学习,保持环境中充分的光照[3]。同时要做好假性近视的预防,做好定期的眼部检查,避免近视情况的恶化。日常多带领儿童到户外游玩,保持积极乐观生活状态,避免孩子过多的接触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视等,保持合理用眼,避免电子产品对儿童眼部健康构成的危害。同时每天嘱咐幼儿进行眼保健操,至少在半小时左右,依据情况可以提升频率与时间,做好护眼管理。要定期做好视力检查,提升视力检查频次。家长让儿童多食用有益于眼部视力的食物,例如多使用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水果、豆类、谷类、鱼肝油等。具体健康教育中,需要充分关注到家长与学龄前儿童的接收习惯与认知状况,可以设计专业的图文并茂绘本或者简要眼部保健手册。对于家属可以定期开展健康讲座,让家属对儿童近视保健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患儿具体情况针对性的面对面沟通,及时有效的协调沟通家属对儿童近视保健的不良认知与疑惑,提升家属儿童眼部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优化最终执行效果。
1.3 评估观察
观察患者近视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营养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多方面。同时观察干预后与未干预情况下患者在户外活动时长、接触电子设备时长情况上的差异。此外要做好患方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很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等标准,满意率=一般满意率+很满意率。
2.1 100例患儿近视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7例,占7%,饮食因素22例,占22%,环境因素13例,占13%,行为因素78,占78%。
2.2 两组患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长、眼保健操时长、电子设备使用时长情况
如表1所示,在每天户外活动时长、眼保健操时长、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等情况上,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长、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眼保健操时长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长、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眼保健操时长情况对比(±s)
注:两组对比,P<0.05
分组 电子设备使用时长 (h)户外活动时长(h)眼保健操时长(min)观察组(n=50) 1.31±0.54 3.38±1.79 31.08±5.79对照组(n=50) 3.76±1.45 2.01±1.52 10.91±3.52
2.3 两组患方满意度情况
见表2,在患方满意率上,观察组为96%,对照组为6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方满意度情况对比[n(%)]
学龄前儿童影响因素集中在遗传因素、饮食营养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多方面,对于遗传因素更多的家庭无法有效规避,而饮食营养补充、环境管理与患儿行为管控上则是可以通过后天规范调整的。对学龄前儿童做近视保健干预工作则是一种有效的后天预防管理工作。对相关患者的护理需要从细处着手,要让学龄前儿童家属做好配合,同时要运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来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而有效的保证干预效果。本文中所提及的干预方式具有广泛可适用性,具体操作上需要依据患儿情况做针对性处理,甚至需要一定技巧,考验护理人员指导的方法与家属的理解运用能力。
[1]张芹,李新,朱光等.青少年儿童近视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淮海医药,2015,(2):146-147.
[2]陈丽,余凤慈.学龄前儿童近视危险因素及干预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0):2928-2929.
[3]张颜芳.开封市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3):208-209.
R473.5
A
1672-5018(2017)03-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