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甘肃省甘谷县人民医院 甘肃甘谷 741200
穴位推拿治疗新生儿肠绞痛的临床研究
王秀玲
甘肃省甘谷县人民医院 甘肃甘谷 741200
目的:研究穴位推拿治疗新生儿肠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NICU新生儿突发哭闹、腹胀68例,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4例。对照组采取口服调节肠道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推拿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97.06%较对照组的76.47%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症状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新生儿肠绞痛患儿行穴位推拿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症状。
穴位推拿;肠绞痛;腹痛
肠绞痛属于儿科多发病,其确切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有关专家认为[1],其发病与喂养方式不当、神经发育不成熟及不良情绪等相关。病理学研究显示[2],新生儿受到风寒、便秘、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易引起肠管蠕动异常与肠壁过敏反应,进而使肌肉神经产生兴奋,引起痉挛缺血,从而诱发肠绞痛。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新生儿肠绞痛的临床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为寻求治疗新生儿肠绞痛的有效方案,本研究将研究穴位推拿治疗新生儿肠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突发哭闹、腹胀的6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均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有关肠绞痛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急腹症与器质性疾病。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7~25d, 6例母乳喂养,11例人工喂养,17例混合喂养。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9~23d, 5例母乳喂养,10例人工喂养,19例混合喂养。对比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喂养方式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予以口服调节肠道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穴位推拿治疗,方法:①医者用右手中指指腹揉患儿的乙窝风(手背掌根部中间凹陷处),30次左右;②用拇指或中指端揉外劳宫(手背侧第2、3掌骨间),30次;③使用中指从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揉至小指根,30次;④补脾土:用拇指指腹经患儿拇指桡侧从指尖顺时针推至指根,300次。⑤摩腹3min,揉脐2min,推上三关1min。上述2组均连续应用7d。
为缓解患儿的腹痛症状,可使用毛巾包裹温水的热水袋敷于患者腹部,使用搓热的手心顺时针轻柔其腹部,促使排气。或将患儿竖抱,头伏于肩上,轻拍其背部排出胃内过多的空气。暂停吃牛奶制品,临床发现,有些混合喂养百天内的婴儿对牛奶蛋白过敏——发生了痉挛性腹痛。由于牛奶制品可能会加重肠绞痛,因此如果肠绞痛很严重的话,应该避免吃牛奶制品。同时,可遵医嘱应用开露塞,以助患儿通畅排气、排便。
①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痊愈:腹痛症状消失,乳食及排便恢复正常;好转:腹痛发作频次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无效;疼痛症状无任何改善。②采用计分法评价2组患儿的疼痛程度。无腹痛、无哭闹为0分;轻度腹痛,能忍受,发作频次减少为1分;中度腹痛,无法忍受为2分;重度腹痛,哭闹不止,手足冰凉为3分。
2.1 比较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比较疼痛症状评分 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疼痛症状评分比较 (±s,分)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疼痛症状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4 1.27±0.41 0.14±0.03 16.028 0.000对照组 34 1.25±0.38 0.37±0.12 12.876 0.000 t — 0.209 10.842 — —P — 0.835 0.000 — —
肠绞痛多发于出生后2~3周的新生儿,临床上以口周苍白、突发哭闹、腹胀、双腿蜷起及双足发凉为主要症状表现,且常伴有吐奶、排便停止、睡眠不安等。相关文献显示[3],肠绞痛患儿每日哭闹不少于3h,每周哭闹不少于3d,发作时间至少3周。在传统中医中,肠绞痛属于“盘肠气”“肠气病”的范畴。多因小儿护理不当,风寒邪气侵入腹部或脐部,停于肠道,寒主收引,造成肠道气机凝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或因小儿饮食无节制,或食物摄入过多,造成消化不了的食物在肠道中积滞,导致中焦气机郁结不通,引发气机升降失常,导致患儿腹部出现突发性剧烈腹痛。中医治疗有寒热虚实之分,临床以寒凝气滞、乳食积滞两个证型最为常见,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温中散寒、消食化积导滞为治疗原则。
历代名医名家认为,肠绞痛病理为风寒邪气、食滞等积聚肠道引起气血不畅,经脉紊乱及阴阳失调进而导致腹痛。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及温中散寒为治疗原则。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对功能性小儿肠绞痛疗效独特且无创伤性,容易被新生儿接受。穴位按摩是治疗肠绞痛的传统疗法,医者通过揉患儿的乙窝风、外劳宫与小天心等穴位,可起到驱散寒邪、疏通经脉及消食导滞的功效;通过补脾土的推拿手法,可达到益气血、补脾胃与调阴阳的目的,同时可刺激胃液分泌;摩腹可促进消化功能,调理阴阳气血。穴位推拿联合,可最终实现临床治疗新生儿肠绞痛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表明临床采用穴位推拿方法治疗新生儿肠绞痛患儿,可使其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改善,使其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1]褚艳丽,赵荣娟.复方胃蛋白酶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口服治疗婴儿肠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4).
[2]冯文城.延胡乌药汤治疗盘肠气痛[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7).
R473.5
A
1672-5018(2017)03-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