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薇
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扬州 225007
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
贾薇
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扬州 225007
目的:分析并探讨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方法:本文选取收治的2000例血透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不安全因素分类情况、护理前后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结果:护理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为 20.00%(200/1000),其中自行拔针、跌倒、院内感染三个主要类别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分别是4.00%、5.00%、20.00%,对照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为55.00%(550/1000), 和对照组的自行拔针、跌倒、院内感染三个主要类别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透治疗患者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后,可以有效完善血透室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降低血透治疗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发生次数,从而使得患者的治愈效果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
血透室;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对策
伴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加强,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不断增大,护理风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医护工作开展时,必须要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认识[1],其中血透室就是病情危重患者开展治疗过程的一个场所,在这里治疗的患者,通常比如肾衰患者等,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但是其治疗过程是比较特殊的,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需要及时的识别这些不安全因素,有效加以预防,做好相应的管理控制工作,为更好的开展血透室护理和治疗工作提供保证。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8月~2016年0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00例血透治疗患者,每组各1000例。男1030例,女970例,年龄26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41.22±15.05)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具有可比性。
护理组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方式,第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2]。血透室的各类相关仪器设备都需要专门设置工作人员进行保管,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对其检查工作开展过程进行维护和保养治疗,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遵守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说明,执行操作,确保医护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护理管理和监督操作,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小组,确保护理工作开展的标准化、规范化[3]。
第二,重视医护人员培训指导。对血透室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识别,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预防管理对策,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培训指导,针对理论和技术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识别,对护理人员的理论以及操作技能进行严格考核,定期开展考察工作,对于考核不合格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在培训教育指导,确保其合格后才可以开展后续的医护管理工作[4]。
第三,护患沟通。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耐心的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得患者可以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以及不良表现情况加以正确认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开展,提升护理疗效[5]。
护理人员也需要重视自己的素质培养和提升,能够在临床实践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和正确认识,能够对比较薄弱的地方及时加以预防和控制,做好安全维护管理操作,重视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认识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s)或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自行拔针、跌倒、院内感染三个主要类别。
护理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为 20.00%(200/1000),对照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为55.00%(550/1000), 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组的自行拔针、跌倒、院内感染三个主要类别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分别是4.00%、5.00%、20.00%,和对照组的自行拔针、跌倒、院内感染三个主要类别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不安全因素分类情况以及发生率大小结果对比(%)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8.00%(980/1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0%(800/10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
血液透析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治疗场所,患者在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设备都是相对比较精密、先进的仪器设备,使用数量比较多,同时这些仪器设备操作起来也比较繁琐,因此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进行操作,这就给护理人员工作开展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增大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中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升高,针对此要想提升护理疗效,必须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护理治疗环境,根据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保护患者的护理安全,进一步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从而针对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及时加以识别后,提出相应的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确保医护工作的安全顺利实施。
因此护理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为20.00%(200/1000),其中自行拔针、跌倒、院内感染三个主要类别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分别是 4.00%、5.00%、20.00%,对照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为55.00%(550/1000), 和对照组的自行拔针、跌倒、院内感染三个主要类别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透治疗患者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后,可以有效完善血透室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降低血透治疗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发生次数,从而使得患者的治愈效果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
[1]覃兰宁.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97-98.
[2]周霞.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103-104.
[3]顾艳.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5):295-295.
[4]孙惠玲.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8):1252-1253.
[5]隋红霞,隋然,谭丽君等.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123-124.
R473.5
A
1672-5018(2017)03-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