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鹏
《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真正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以下就是本人自身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几点做法。
一、提升素养、道技结合——借师情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这就是说,我们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我们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我们应起到向导作用,并使教学流程变得流畅,学生感情得以升华。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受特定的情境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还能感染别人,形成潜移默化的“情感流”。只有当我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未成曲调、先有基情——在课前定调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选入语文课文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有些课文,可以在课前谈话时即可营造与文本相符的情感氛围和基调。在上《慈母情深》一文时的课前谈话里,我以送礼物的形式,配乐朗诵了冰心老人的诗歌《纸船——寄母亲》。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初步感受到那一份浓浓的人间真情。在这样的氛围里,让他们经历一次心灵旅行。
三、沿波讨源、批文入情——从文本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沿波讨源、批文入情”就是说我们要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充分思考,将文本心灵化,体会作品中的感情。
1、潜心涵泳、自读自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倡导要“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咀嚼和反复涵泳而获得独特感受。因为对学生而言,“唯有多读书,才有真感受”。
《慈母情深》一文就节选自梁晓声先生的作品《母亲》,是人教版课本第九册第六单元第2篇课文。课文以平凡、辛劳、贫寒的母亲支持我读书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现出一种的深沉的母爱。在上这篇课文时,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花了近6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最让他们感动的词句,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他们的感受。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
2、推敲字词、挖掘体验。推敲词句,是体验感悟的有效策略。只有在对词句的品评中,才能体味其中的意蘊,体验其中的情味。我在教学《画家与牧童》,引导学生品味“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时:①说说,什么叫“浓墨涂抹”,什么叫“轻笔细描”?②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怎样才能叫“浓墨涂抹”?怎样才能叫“轻笔细描”?③课件播放画画时“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录象,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个词的意思。通过引导学生品评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体会到其中的形象感,体验到了其中蕴涵的情味。
3、巧用文本、多向感受。在具体的文本里,主旨的体现点往往是丰富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汇总适时利用这些信息,在多向多途径地走进主旨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达到强化体验的目的。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母亲的那份深沉的爱,我就在学生每学完一句细节描写母亲的话时,再回头读一次“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促使学生在对人物的逐渐了解中,与文本及作者的情感共振。
4、补白填充、丰富体验。我国传统绘画和古典诗歌中普遍运用“留白”的艺术。以产生“像外之像”和“言外之意”。 “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老师可在知识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结论得出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
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设计了补白。在学完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后,我充满感情,缓缓地叙道:“看着我的母亲缓缓地直起背来,看我的母亲慢慢地转过身来,看着我的母亲那褐色的口罩上方那对眼神疲惫的眼睛??此刻的我的心还能平静吗?看着母亲,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进行练说,在补白中走进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5、诵读作品、体味情感。朱自清说过:诵读文本要求学生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学生体验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之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我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中,都精心指导朗读,以表现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程度。
6、联系生活、拓展体验。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高屋建瓴式的声音。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就是要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浓浓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我们惟有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激励鼓舞学生,不断与学生情感撞击,用心灵对话,才能引领学生共同体验那一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幸福感;才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
参考文献
[1] 李桂祯.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0(3):25+34.
[2] 刘东泉.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3):58.
[3] 张敏.注重情感体验 提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0):258-2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