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斌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群众对法律知识需求的日益提升,法制报道正成为时下各级各类媒体中的一匹“黑马”。 就电视台来说,央视推出了《第一线》、《天网》、《法治在线》等,云南电视台也有个《警方行动》,文山电视台有《文山警方》。作为一名与公安部门联系相对较多的县电视台记者,笔者对如何做好警方新闻报道也有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写
一、在权衡“可看性与社会性”时,要强调社会引导功能,避免庸俗负面描写
2008年5月,广南县公安局莲城派出所破获一起盗窃通信设施案件,犯罪嫌疑人是个父母离异的12岁少年。当时我们《广南警方》栏目某记者在这个案件的报道中,只停留在报道嫌疑人的作案手段和警方是怎样破获案件上,而对嫌疑人父母一直对他不理不睬才导致他这么小就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实没有做更深入的采访和分析。这样单纯强调“警方新闻”可看性,却忽视了报道本身应该带给受众的社会引导和教育意义,不仅大大弱化了新闻报道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且将电视台栏目品位庸俗化,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对公安机关来说,电视台等媒体是把“双刃剑”,在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误解时,如果我们记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群众传达正面信息,特别是理性地为群众分析问题,就能有效地减少对公安队伍形象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反之则损害队伍形象,破坏警民关系。
所以笔者以为,电视台记者在采写“警方新闻”时,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的高度注意强化社会引导功能,力求达到“一案一法,以案说法”的目的。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在塑造公安民警不畏艰险、除暴安良的先进事迹,形成对违法犯罪严厉打击的舆论氛围,树立法制尊严权威和号召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打击违法犯罪方面有所作为,从而努力体现“警方新闻”有别于其他门类新闻的重要社会价值。
二、在面对“严肃性与时效性”时,要强调新闻纪律观念,避免盲目争抢心理
在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的今天,新闻时效性尤其重要。任何媒体都希望第一时间发现、采写并刊登、刊播“独家新闻”,吸引观众眼球提升竞争力。以“报料新鲜”凸显特色的“警方新闻”就更成为诸多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应当强调的是,不论媒体间的竞争如何激烈,警方记者都必须严守党的新闻纪律,不允许借口追求“时效性”而忽略“严肃性”,更不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盲目争抢“新闻线索”,或认为公安机关审稿会把一些“有噱头”、“料子猛”的情节删掉,而违反审稿程序自做主张采写刊发稿件。
同样是广南县“10.24”特大袭警案,搜捕嫌疑人进入第三天后,基于担心嫌疑人在某个地方藏匿不出来而给搜捕工作带来困难,广南县公安局党委班子成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后,决定采取“外松内紧”的迂回战术引嫌疑人浮出水面。我们广南电视台某记者得知后,就擅自采写了一条题为《警方改变抓捕战术》的电视新闻,打算在广南电视台播出,当然这条新闻到电视台编辑这关就被毙了。如果这条新闻播出了,让嫌疑人或者其亲友看到,后果将是很难意料的。
那么,如何在确保时效性和严肃性上寻找最佳结合点?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记者要有大局意识,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检、法、司国家机器形象的大局出发,不要有闻必录有案必报,不要没有原则地“瞎抢快写”,更不能渲染炒作。其次,记者平时要经常主动与各级公安机关对外宣传的业务部门联络,在构建一张信息来源及时、可靠的网络的同时,不断增强对法律知识学习运用的自觉性,严守公安机关宣传报道纪律,提升自身素质,保证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前,能迅速判断,高时效、高质量地采写出一条合格的“警方新闻”来。
三、在注重“服务性与保密性”时,要强调案件教育意义,避免泄密影响破案
2007年8初,针对广南县城詐骗案件频发的实际,广南电视台警方栏目记者与城区派出所合作,制作播出几期《预防诈骗系列短剧》,把骗子惯用的一些行骗手段通过真人表演出了,以达到提醒观众谨防诈骗的目的。这样的报道既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收视率,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民警侦破手段却不宜过多过细得报道出来,因为在告诉观众的同时其实已经教会不发分子如何采取反侦察手段。前不久,广南警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破获一起信用卡诈骗案件。当得知对方仅有小学文化水平后,民警和记者都对他能策划出这样的案子感到惊讶。不料对方却坦白说:他是在某电视台的法制栏目里看到类似案件的新闻报道后“照猫画虎”、“现学现买”并一次次成功躲避警方追查的。一位资深老刑警曾告诉记者,如今一些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抛开一些高智商犯罪不说,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对罪犯的直接教唆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一些服务类“警方新闻”的疏忽,使一些犯罪分子或“照猫画虎”或绕道而行,使案件侦破大受影响。
笔者以为,由于忽略“保密性”特征,一些“警方新闻”在报道中擅自将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案件进展情况或公安机关侦查手段、办案过程等公开披露,客观上无异于是在给犯罪嫌疑人“通风报信”甚至教唆犯罪。因此与其他题材新闻比较,“警方新闻”保密性的意义尤其重要。电视台记者在采写提醒类、服务类“警方新闻”时,一定要严格遵守中宣部和公安部有关要求,严格按照稿件审核程序办事,从根本上杜绝因过细地描述疑犯作案手段和民警侦破手段使新闻成为不法分子的“作案教材”。
参考文献:
[1]曹信荣.浅谈电视新闻采访和写作方法[J].采写编,2015(6):44-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