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输在不诚实对待自己。
——海外的华人孩子中流传一个关于父母的笑话,说每个周末送你去奥数班,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们你将来想当数学家,他们马上会痛心疾首地劝你另选热门专业;他们逼你从小苦苦练琴,可长大你如果真想去搞音乐,他们会吓个半死。
他们太完美了,像同一个模具打造出的“家具”。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上海面试“学霸”之后的感悟。
对于那些来自中下层家庭的学生,通过留学实现移民海外或向上流动的幻梦已经宣告破灭。
——如今,“中国留学生”已经从曾经稀有的个体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美国大学一项统计数据称,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95%的学位证书颁发给了中国人。“海归”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这一群体的可信度降低。
如果当时有这样装束的人,一定会被视为怪物。
——燕山出版社前总编辑赵珩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视剧里的知识错误率在20%~30%,而今天,正确率不到20%~30%。在讲述20世纪40年代的电视剧里,参加“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的女学生仍穿着五四时期的服装。
普通人在25岁之后快速失去朋友。
——芬兰阿尔托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學的联合研究团队分析了全球300万名手机用户的信息后发现,25岁之后,人们的社交圈逐渐缩小。
在家里特横,颐指气使,好像随时有个王位要继承,出去却常说“领导您坐”。
——演员黄磊称,别把劲儿使在自己最亲的人身上。
82.8%亲历者认为
高考对人生影响大
高考有什么意义?对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参加过高考的受访者进行了调查。受访者中,90后占20.7%,80后占49.5%,70后占23.2%,60后占5.4%。
调查显示,题海战术(68.0%)、模拟考试与排名分析(55.7%)和不分昼夜地复习(51.5%)是备战高考留给受访者的主要印象。除此之外,还有老师们的答疑解惑(48.6%)、参加冲刺补习班(33.9%)、慎重填报志愿(29.0%)、家长的陪伴与后勤工作(27.4%)、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安慰(20.7%)、看励志故事减压激励自己(20.4%)和考前拜佛求神(9.7%)等。
受访者中,51.3%的人高考结果一般,33.9%的人高考结果不错,14.8%的人高考失利。对于高考失利,42.3%的受访者表示“未来的路还很长,不能过早下结论”;41.2%的受访者认为在大学好好努力,还有“逆袭”的机会;34.6%的受访者选择复读,直到考上理想的学校;34.6%的受访者认为前途会变得渺茫;33.0%的受访者认为高考不是唯一的路,还有其他选择。
目前在北京从事公关宣传工作的王雪,在2009年高考中因数学没发挥好,导致总成绩不太理想。“高考结束后,我有一段时间对未来没有了信心。也是受到家人朋友的鼓励才及时调整了状态。在大一时,我决定以后要从事公关工作,所以每个假期都会做相关的实习或去参加学校的交换项目,为我后来出国留学和从事这份工作做准备。”在王雪看来,高考失利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
调查显示,90.7%的受访者认为高考重要,其中37.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
家在邢台农村的赵露即将研究生毕业。“祖辈都生活在农村,靠天吃饭。他们都希望我能走出去。现在我毕业后和男友一起在北京工作,也算完成了家人的心愿。”赵露认为高考带给自己走出农村的机会。
在调查中,82.8%的受访者认为高考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大,13.4%的受访者认为影响不太大,2.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影响。
“高考选拔的是对书本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的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体力、毅力的考验。”回忆起一年前的经历,邓浩宇认为高考给自己留下了一段奋斗的记忆。
谈及高考对自己的意义,55.5%的受访者认为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学习知识;52.3%的受访者认为是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其他还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49.3%),看看外面的世界(45.2%),改变人生轨迹(35.5%)和一段心无旁骛、拼搏奋斗的难忘记忆(27.7%)等。
王雪认为高考的作用在当下正发生着改变。“在我爸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们也十分看重高考。当时家里条件艰苦,爸爸经常在胡同口的路灯下看书。后来在1983年爸爸考上了北大中文系,成为家中的第一位大学生。相比之下,现在我们的选择更多了。”
刚上大学时,赵露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满意。“也曾想过转专业,但后来在一些课题调研中,我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而且还在学科的夏令营中认识了我的男朋友。”
赵露认为大学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还能够开阔视野和塑造性格。“以前我从来都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说话就脸红。现在我说话做事不那么拘束了,待人接物也比较大方。”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主要有:增长了学识(64.5%)、开阔了视野(58.1%)、结交了更多朋友(57.4%)。此外还有:变得独立自主(52.0%)、获得了一份理想工作(26.0%)和收获了爱情(16.8%)等。
赵露认为,无论高考最终结果怎样,都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不能因为高考没有发挥好就否定自己,也不能因为高考结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我身边也有一些人在大学中懈怠了,结果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摘自2017年6月20日中青在线)
读懂孩子的心理救助信号
没有任何悲剧比孩子自杀更令人痛不欲生的了,而儿童的试图自杀行为,很多时候普通人看不出来,认为孩子不会自杀。殊不知,这种无意的漠视,恰恰成为儿童自杀的土壤。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endprint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
3.能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能是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學,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
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
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应有适当的期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摘自2017年6月26日新浪教育)
小学初中教师
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日前,教育部发布《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针对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四方面内容设置了明确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并将以考试方式招生、违规择校、重点校、重点班以及社会认可度等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办法》要求,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摘自2017年5月24日《北京晨报》)
“中国青少年健康素养
研究建议”在京发布
日前,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青少年健康与发展媒体培训会在北京召开,发布了“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建议——核心信息及释义”。
据此,国家卫计委与联合国儿基会携手相关部门及机构,于2016~2020年在中国部分试点省市开展青少年健康与发展试点项目,旨在倡导多部门合作机制,探索切合青少年健康与发展需求的综合服务模式,为推动国家级青少年健康与发展相关政策出台和项目成果的推广提供依据。
(摘自2017年6月20日《中国教育报》)
不再从普通高中
毕业生中招收国防生
日前,国防部新闻局就国防生招生政策答记者问时表示,根据军队改革有关部署,将对国防生制度进行改革,由定向招录、全程培养逐步调整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从2017年起,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这样调整,主要是进一步拓展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更加广泛地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同时为更多地方优秀人才进入军队提供宽阔平台。
(摘自2017年5月26日中青在线)
【编辑:陈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