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橘小实蝇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2017-09-16 00:51:31查国贤李俊沈晴杨平俊高会会张颖郝建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苏州

查国贤+李俊+沈晴+杨平俊+高会会+张颖+郝建华

摘要:自2003年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首次发现橘小实蝇以来,后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对橘小实蝇在苏州市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4代左右,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明显查见,8月中旬至9月上旬虫口密度增加迅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开始减少,12月基本查不见,全年以秋季危害最严重。加强预测预报,采用应用性诱防治为主的防控措施,是有效控制橘小实蝇为害、保障苏州地区水果产业生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橘小实蝇;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苏州;性诱防治

橘小实蝇(Bactorocera dorsalis Hendel)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typetidae),是国家进境植物检疫性和江苏省补充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由于该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据报道寄主范围多达40多个科250多种植物,严重威胁着我国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产业[1]。自橘小实蝇传入江苏省以来,发生范围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其中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为主要发生区[2]。随着橘小实蝇的自然扩散,苏州市的发生范围也已扩散至吴中区、高新区、吴江区、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地,主要为害对象为柑橘、枣、桃、梨、石榴、枇杷、杨梅等,其中以柑橘受害最重。2003年,苏州市对橘小实蝇开始布点监控,对其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通过多年来的调查监测和试验示范,基本摸清橘小实蝇在本地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推广以性诱防治为主,综合运用预测预报、土壤处理、套袋预防、喷药防治等一系列配套防控措施,从而有效控制了橘小实蝇的为害,保障了本市水果产业的生产安全。本研究对在苏州地区橘小实蝇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报道,以期为科学指导生产和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提供参考依据。

1橘小实蝇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

1.1为害特点

橘小实蝇直接为害果实,成虫在果实表面产卵,形成伤口,致使大量汁液溢出,以致产卵孔处开始腐烂。同时,产卵所形成的伤口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侵入,幼虫孵化后在果实内钻蛀取食使果肉组织软化腐烂,致使被害果脱落[3]。

1.2发生规律

2003年在苏州市东山首次发现橘小实蝇以来,后发生程度逐年加重[4]。多年来的连续监测明确了橘小实蝇基本发生规律: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4代左右,以蛹在土中越冬,一般在土表3~5 cm处化蛹。在太湖周边地区,野外果园越冬蛹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羽化[5];苏州市6月下旬可明显查见(表1);8月中旬至9月上旬虫口密度增加迅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開始减少;12月基本查不见(图1)。由图1可见,全年以秋季发生虫量最多。表1近年橘小实蝇性诱始见期对比情况

诱点性诱始见期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吴中区东山镇5月25日5月30日6月11日5月24日6月12日6月15日吴中区金庭镇5月24日6月6日6月5日5月27日6月9日6月8日

1.3发生分布情况

苏州市橘小实蝇发生面积整体呈扩散趋势,据统计,2014年吴中区、吴江区、张家港市、常熟市、高新区发生面积分别为

1 100.00、46.67、6.67、1.33、6.00 hm2,总发生面积达到 1 160.67 hm2,比2013年增加182.67 hm2。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对橘小实蝇在苏州地区的适生性进行模拟。由图2可知,在苏州市橘小实蝇适生值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太湖周边的吴中区和吴江区,其中以吴中区的适生值最高,该模拟结果与苏州市橘小实蝇危害现象的实地考察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

2橘小实蝇综合防控措施

2.1预测预报

目前针对橘小实蝇在柑橘、桃、梨都设立了性诱监测,全市在吴中区、张家港市、吴江区、新区等地共设15个监测点,每个点悬挂2~5个橘小实蝇专用诱捕器,每隔15~20 d更换1次诱芯,委托专人负责定期记录并更换诱芯。在 9—10月橘小实蝇高发期全市每隔5 d汇总1次数据,结合历年监测资料对比,对虫害发生发展动态作出分析与预测,利用全市的病虫信息网络发布防治信息,指导全市橘小实蝇的防治工作。

2.2综合防治措施

除加强对外来果品的调运检查外,对橘小实蝇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集成整合1套橘小实蝇综防技术。

2.2.1土壤处理土壤处理可有效杀害老熟幼虫和越冬蛹。在5—6月中下旬,橘小实蝇越冬成虫羽化前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拌细土后[6]于傍晚对果园进行地面撒施,翻耙土壤以杀死羽化成虫,大大降低了虫口密度。

2.2.2套袋预防对经济效益高的如水蜜桃、黄桃、梨等果实进行套袋预防,套袋前根据果园其他病虫的发生情况,总体喷1次药,喷药后疏去畸形果、病虫果、小果,然后选果形端正的果实进行套袋防治。2014年选取苏州市新区敏华黄桃园的部分果树进行套袋预防橘小实蝇效果试验,在黄桃成熟期分2次检查套袋成熟果和不套袋成熟果的虫果率,发现套袋虫果几乎查不见,不套袋虫果率约在2%~5%。

2.2.3性诱诱杀技术悬挂诱捕器进行性诱防治是橘小实蝇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诱捕器可诱捕杀灭橘小实蝇雄虫,可造成卵不能受精,以达到有效控制种群数量降低为害的目的。具体做法:在5—10月果园挂诱捕器75个/hm2,每个诱捕器每次加入性诱剂2 mL,15 d换药1次。诱捕器挂在枝叶繁茂的枝条上,高度约1.5 m,禁止在阳光下暴晒,以免性诱剂挥发过快而失效。2006年苏州市开始设立橘小实蝇防控专项资金,保障橘小实蝇监测和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购买性诱设备,分发到各监测点进行虫情监测;购置和发放橘小实蝇防控物资,下发到重点区域,每年市财政支农资金拨付约3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橘小实蝇专用诱捕器和性诱剂,直接进行性诱防治。多年财政资金的支持,使全市橘小实蝇诱捕器保有量在10万个左右,实现了全市受害果园性诱防控的全覆盖。endprint

2.2.4直接喷药一般在7月下旬对夏果用好1次药,9月中下旬针对秋果用好2次药。树冠喷药以虫情监测为依据,施药时间控制在09:00—10:00成虫活跃期进行,其次是 16:00—17:00。可使用药剂有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500 倍液、15%唑虫酰胺乳油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7],采收前 15~20 d停止用药。

2.2.5处理有虫果及时摘除树上虫果,扫除地上落果、烂果,然后进行集中处理,可有效减轻翌年为害。处理方法:(1)深埋。将落果埋入50 cm以上深度的土坑中,用土覆盖严实。(2)杀虫液浸泡。将收集到的落果倒入盛有杀虫药液的容器内,浸泡2 d以上。(3)沤肥。将收集到的落果,倒入沤肥水池中长期浸泡。夏、秋季果园浅翻松土、冬季土壤深翻或灌水2~3次,能破坏入土化蛹或越冬的幼虫和蛹的生存环境使其大量死亡。(4)果园养鸡。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小龙果品合作社柑橘种植基地,通过养鸡来啄食地上的幼虫和蛹,也能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同时大大吸引采摘人员的采摘热情。这一系列综防措施的落实大大降低了橘小实蝇的发生为害率。2014年统计结果表明,除苏州市高新区及吴中区橘小实蝇为害率分别达到0.500%、0.824%外,其他地区均为零星或无危害,实现了大发生年轻危害的目标。

3性诱缓释技术初探

2014年7月,在吴中区东山镇橘园对诱芯的缓释释放进行相应的试验探索。将缓释型诱芯样品处理为长度5 cm(A)和10 cm(B)2种规格,分别称量2、4、6、8 g,并捆扎成束,放入诱捕器中;对照使用常州市禾丰生化研究所生产的橘小实蝇性引诱剂,按大面积上应用的技术方法每次在诱捕器内添加1 mL,挂瓶后每隔15 d补充1次。由表4可以看出,对照组的诱虫数虽大于其他处理,但是在纤维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处理A-8 g和B-8 g的诱虫数量分别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2、4、6 g。由图3可以看出,纤维状诱芯诱虫量虽不及液体诱芯,但是纤维状诱芯的持效期较长,两者配合使用可减少加药次数,延长诱蝇醚的使用时间。

4讨论

大力推行橘小实蝇综防技术,是有效控制其发生与为害的关键。目前,橘小实蝇在江苏省发生范围有所扩大[8],除在苏州市、无锡市发生较重外,在镇江市、常州市等地的葡萄、柑橘、梨上也有为害。苏州市研究集成的橘小实蝇综合防控技术也适宜在其他地区示范、推广,开展区域联防联控[9],

阻止害虫进一步扩散危害。

近年来,由于柑橘效益持续下降,种植面积不断被压缩而改种其他作物,导致部分桥梁寄主增多,为橘小实蝇提供了更好的适生环境。调查吴中区部分果园后发现,柑橘、枣树、石榴、枇杷等混栽果园的诱虫量比纯柑橘产区明显增多,高峰期持续时间更长。在实际生产中,应对这类果园加强监测与防控。

目前主要采用性诱技术对害虫进行监测和诱杀,但在性诱剂更换上存在工作比较频繁、农户容易疏忽等问题,生产上亟须更持效、更方便的性诱技术。通过性诱剂缓释技术的初步研究,证明纤维丝状固态缓释剂的持效期较长,不需要重复补充添加,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艺,进一步稳定有效成分的挥发速度,是下一步的探索方向之一。

目前,橘小实蝇的防治药剂主要为菊酯类农药,防止药剂单一,且容易产生抗性,应加大对其他高效低毒药剂的筛选工作。同时,研发橘小实蝇生物防治技术,丰富害虫综合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梁光红,陈家骅,杨建全,等. 橘小实蝇国内的研究概况[J]. 华东昆虫学报,2003,12(2):90-98.

[2]胡婕,龚伟荣,褚姝频,等. 江苏地区橘小实蝇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J]. 植物检疫,2011,25(1):47-49.

[3]杨忠星,蔡平,王利芬. 苏州地区橘小实蝇发生为害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2009,38(2):38-39.

[4]查国贤,郝建華. 橘小实蝇入侵苏州的风险评估[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29-130,145.

[5]詹国辉,樊新华,顾忠盈,等. 太湖地区橘小实蝇的生活习性[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83-11185.

[6]倪集,浦晓东,冯奇. 无锡地区果树上橘小实蝇的防控[J]. 上海农业科技,2010(2):82-83.

[7]孙振军,沈晴,查国贤. 橘小实蝇无公害防控技术初探[J]. 上海农业科技,2012(3):146-148

[8]熊焰,项勇,包云轩,等. 橘小实蝇在江苏省的适生性分布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9(4):48-52.

[9]邓平,刘高新,温景添. 群防群治在防控橘小实蝇中的关键作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45-146. 赵亚男,王晓东. 环境因素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2):73-76.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苏州
苏州一光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清原地区枣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的研究
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36:58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31:58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1:45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