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照亮荒原
◎王磊
汉沽,荒原。
那是九十多年前渤海岸边的汉沽,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原、泥沼、盐滩,狐狼出没,孤零零的村落散布其上。
人常说,世界上最美的邂逅,莫过于遇见另一个自己。远眺那年那荒原,三颗跃动的心即将相遇,擦出火种,照亮这荒原。有三个人相聚在一起,一位老者,名叫乐达仁,早年创办了天津达仁堂,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一位年轻人,聂汤谷,民族化工业先导;还有一位年轻人,杨公庶,杨度的儿子,民族化工业先驱。茫茫荒原上,他们都仿佛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一个似曾相识的梦。
经杨公庶的牵线,在天津一座普通的小洋楼里,三颗跃动着的心相遇了。“兴办工业、抵制外货才是我国的救贫之计。各种工业均有人经营,唯独化工鲜有人涉足。”乐达仁坚毅执著地说着。兴化工、强国家,也是聂汤谷、杨公庶心中的梦想,更是年少只身渡洋求学时,那颗不泯的初心。虽有兴办化工、实业救国的风发意气,但是,旧中国列强盘踞,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资金不足,创办实业举步维艰。一番交流、考察与商议之后,乐达仁决定将为办厂筹集的十万元钱全部投给聂汤谷的工厂,并利用自己的人脉筹募办厂所需的另外十万。将堪称天文数字的巨款投给相识不久的一位年轻人,这近乎不可能的一切,或许只因那三颗心的美好邂逅。
在旧中国,国人兴化工,因缺技术、乏资金,难上加难,这三个人凭着一腔热血投身化工,或许是因为心中的“狂”。然而,当时乐达仁早已年过半百,他身上的“狂”撞见了聂、杨二人身上的“年少轻狂”。一次艳遇、邂逅,三颗兴化工、强国家的心彼此相遇,他们用那颗初心创办了渤海化学厂,为汉沽、为民族化工业的荒原带来了光明。
夕阳西下,三个长长的影子远眺着承载他们梦想和初心的这片土地。蜿蜒的盐沟里波光粼粼,盐艚扬起白帆从天边驶来,载满晶莹,载着希望,载来了照亮这荒原的火种。
或许他们从未想过要开创历史,而兴化工、强国家是他们三人最朴素、最纯真的梦。但是,因他们九十年前的那次邂逅,为民族化工业的荒原撒下了希望的火种。经过他们的辛劳耕耘,成立仅十余年的渤海化学厂成为近代天津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化工企业,与塘沽永利、上海天原一同被誉为民族化工业的摇篮。自那时起,汉沽便与化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因渤海厂,这片土地不再荒芜,狐狼不再凄号。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化工厂继承了渤海化学厂的衣钵,续写着那段故事,让那团火燃得更旺。到上世纪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天化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拥有上万名职工,厂区、家属区遍布汉沽,产品行销全国。那时的汉沽,受惠于始自渤海厂的化工业,人们生活得富足、幸福。彼时,一半人口与天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或是职工,或是家属。每到下班时段,天化大门涌出滚滚的自行车流,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逢年过节,在路人羡慕的眼神里,工人们用自行车把年货带回家。记得小时候,作为天化子弟,到天化医院看病享受家属半价待遇,夏天喝的天化保健水都是我们的“特权”。这一切都得益于化工业的勃兴,得益于那年三人的相遇。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知道,很久以前,汉沽是一片狐狼出没的荒原、一片荆棘丛生的荒滩,然而鲜有人知晓从荒原演变为城市的点滴钩沉,知晓那三个名字。
时光如梭,九十年的岁月匆匆而去。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早已无处寻觅当年那三人的影踪,但那次相遇之后,这方土从荒凉变得繁华。或许,夕阳下的那三个影子不曾想过,他们那次相遇、那颗初心成了厚厚的历史相册里绚丽夺目的一张,成了希望的火种,照亮这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