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技术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2017-09-15 02:57:42王松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年8期
关键词:绿化带水池海绵

王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成果应用

LID技术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王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影响。现以某工程为例,介绍LID技术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对传统道路的海绵化处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传统的城市道路赋予新的内涵。

海绵城市;LID技术;塑料模块组合水池

1 海绵城市产生的背景

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一方面我国有这么多城市缺水,另一方面每当暴雨时,常常出现城市中看海的无奈景象,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低影响开发(LID)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支撑。低影响开发是雨水综合利用源头化、生态化、综合化发展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条件,源头利用一些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基本一致,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2 道路LID技术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有六大主要措施即“渗、滞、蓄、净、用、排”,包括雨水收集回用设施,雨水花园(植生滞留槽),透水路面,绿色屋顶,植被草沟,入渗设施等。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及功能的建设项目所采用的措施各不相同,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几种组合而成。现所介绍的项目位于陕西省,受地址条件、道路功能定位、周边区域开发等因素限制,经综合考虑,该项工程的LID技术主要在“蓄、净、用、排”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该地区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较为常用的LID技术主要为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和生物滞留设施。

2.1 塑料模块组合水池

采用聚丙烯塑料单元模块组合,在水池周围包裹防渗土工布,形成地下贮水池。由于表面光滑,不滋生藻类,可使储存的水体水质保持较长时间稳定。再有,模块式的组合,可使雨水集蓄池极大地适应场地的限制,组成各种形状,同时具有安装方便,承载力大,可拆除迁移至其它区域继续使用等优点。用于收集雨水的储存装置,采用成品装配式。

2.2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3 道路LID工程总体设计

沣泾大道二期工程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是西咸新区五纵五横道路主骨架之一。沣泾大道红线宽度100 m具体如下:

7 m(绿化带)+2.5 m(人行道)+3.5 m(非机动车道)+3 m(机非分隔带)+7.5 m(辅路)+5 m(主辅分隔带)+15.5 m(主线)+12 m(中央分隔带)+15.5 m(主线)+5 m(主辅分隔带)+7.5 m(辅路)+3 m(机非分隔带)+3.5 m(非机动车道)+2.5 m(人行道)+ 7 m(绿化带)=100 m(红线宽度)。

经对陕西省已建在建相关海绵城市的建设研究,结合“蓄、净、用、排”的功能,该项工程初步拟定如下几种LID方案(见表1)。

表1 生物滞留设施和塑料模块组合水池的比选方案一览表

根据上述比选,该项工程拟定塑料模块组合水池作为海绵城市LID的建设方案。

4 方案设计

4.1 试验段选择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在该分区内尚属首次,为了总体控制风险、保证工程质量,并为后续工程提供可靠的经验,进行技术推广,因此选定一段道路先行先试。其范围南起创新二路,北至世纪大道,道路长度约560 m,规划红线宽度100 m,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位于两侧红线内的7.0 m预留绿化带。

4.2 设计标准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根据《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该工程即按80%考虑,对应设计降雨量:15.9 mm。

(2)模块储水率:0.95。

(3)雨水设计参数:

a.暴雨强度公式:

b.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取ψ=0.15(绿化),ψ=0.85(路面排水);

c.设计重现期:取P=2 a;

d.集水时间:t=t1+mt2,其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取5~15 min,t2为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4.3 设施规模计算

设计调蓄容积按容积法进行计算:

式中:V为设计调蓄容积,m3;H为设计降雨量,mm;Φ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为汇水面积,hm2。V=10×15.9×0.58×44×560/10 000=227.23(m3);227.23/0.95=239.2(m3)(模块体积)。

经计算,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在道路单侧所需容量为227.23 m3,模块储水率为0.95,故所需模块体积不小于239.2 m3,取240 m3。

单个塑料模块尺寸为1.2 m(长)×0.6 m(宽)× 0.6 m(高),模块可根据设计要求及用地条件自由组合。

图1为模块示意图。

图1 模块示意图

水池采用模块组合而成,在道路一定位置集中设置,具体尺寸为长44.4 m×宽3.0 m×高1.8 m,位于道路两侧人行道外绿化带下。

4.4 LID技术方案

4.4.1 主辅路雨水收集

主辅路路面雨水分别通过横坡汇至路面边缘的雨水口进行收集,主路雨水口连接至辅路雨水口内,辅路采用纵向连管(连管采用DN600的HDPE管)将雨水口连接汇总至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处检查井,再通过横向连管将雨水引入水池。海绵城市范围内雨水口均设置溢流管,当雨量大无法及时排除或模块内存储已满时,雨水通过溢流管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4.4.2 非机动车道雨水收集

人非道横坡为反向横坡2%,坡向道路中心线,在非机动车道最内侧(靠路中心线)设置一排排水体,收集非机动车道路面下渗后的雨水,最后通过横向连管汇入相应位置的辅路雨水口。

4.4.3 主辅、机非分隔带内雨水

该部分雨水通过道路盲沟系统汇入雨水管道,绿化带部分表面横坡可采用两侧内凹,防止污泥水被冲刷到路面机非车道内。

4.4.4 人行道外侧预留下凹式绿地

人行道外侧绿化带布置为简易下凹式绿地,雨水自然下渗,具体实施时将绿化带范围中间做成倒三角,倒三角上口宽2.0 m,最大深度0.3 m,三角区域两侧设置坡向中间的横坡,坡度4%。

图2为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图2 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5 结语

试验段工程作为该区域内首次实施的海绵城市工程,承担着先行先试的任务,同时能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和基础数据。组合模块的便利化条件为日渐紧迫的工程建设周期和复杂多变的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在后续项目中有较大的推广意义。

U412.37

B

1009-7716(2017)08-0282-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8.089

2017-04-27

王松(1984-),男,上海人,工程师,从事道路工程设计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绿化带水池海绵
生态园林景观绿化带设计方法分析
花卉(2024年6期)2024-04-30 05:40:14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钛工业进展(2022年2期)2022-05-13 04:20:10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小区的水池
海绵是植物吗?
风景
安徽文学(2018年6期)2018-06-08 03:44:32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08
找水池
城市道路绿化带防排水设计的生态化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