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曼古·依明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重视对方法的研究。本文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尝试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课堂中的知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层次不一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任务中得到练习,能力得到提高。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应用教学案例,创设情境,调动积极性,学习任务的布置与分析,任务设计要遵循“可操作”原则,总结学习过程等几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任务型;教学
引言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尽量压缩讲授的时间,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应用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有效运用教学案例,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探讨“图形美化”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操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讲述出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探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知识时,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让熟悉计算机的学生,上讲台上加以演示和讲解,以此来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调动积极性
任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任务驱动指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利用任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需要充分发挥任务的积极作用,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受情境感染,进而产生必须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意识到完成任务的意义,主动去实践、去操作、去实施。例如,在分析“网站制作”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能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深入情境当中。“同学们对网上购物都比较熟悉吧!”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现代词汇,注意力也会立刻集中。接着,教师把握好时机,继续创设情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自己也开一家网店,自己经营赚钱呢?”此时,大多数学生顷刻间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表达自己赞同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讲解网站制作的相关知识了。待知识讲述完毕后,布置任务,要求全体学生每人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淘宝店或者其他网上购物中心。大家此刻也对这项任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翻看教材,并且结合教师的课堂讲解,开始了网店网站的制作。这样,既达到了任务教学的目标,又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任务的布置与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时,需要讲究一定的灵活性,单一机械的任务形式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将任务融合到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真实情景之中,当布置完任务后,师生还可以共同对任务进行必要的分析,帮助学生明确任务中要完成的知识点。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再通过图片、声音或视频等方式等将任务中需要掌握的重难点确定下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明确目标。例如,布置“图层应用”这一章节的任务时:如何顺利制作出两架飞机在天空飞翔的效果呢?先播放这样一组视频情景:在偷袭珍珠港战役中,日军飞机在珍珠港的上空盘旋,而且一直在投弹。这一视频的播放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适当提示一些关于图层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四、任务设计要遵循“可操作”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结合新课标要求,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构思,立足生情,体现校情,设计出学生可以上机实践操作或者能够充分参与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都能在动手参与的实践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建设。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完成的特殊“任务”。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网上搜索、保存信息》的内容中,就可以结合陶渊明的诗《饮酒》引入新课,创设学生熟悉的探究情境,让他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搜索查找大量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再分类整理,并且保存在不同的文件夹中。在整个课堂学习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拓展学习方式,通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顺利地完成了所要学习的任务。既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又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全面高质地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的教育目标。
五、总结学习过程
当所有任务得到解决以后,教师也要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总结,思考。通过互相交流和评价,师生一起去总结本次活动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并且反思本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需要解决的地方,提出解决的对策。这对于学生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学习是非常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加以评价。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口头评价、档案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等。对学生的可取之处要适当给予表扬,让学生收获鼓励,在鼓励中不斷进步。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帮助学生积极改正避免下次再犯。这样,利于学生积攒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便利。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教学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教学规律、教学模式也尚未定型。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是很有应用价值的,它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特别适合应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符合学科学习规律的,而且还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总结,将任务驱动教学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都能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蒋淑珍.浅谈任务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20).
[2]满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樊敏生,景丽,岳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5(12):104-106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