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
摘要:基于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日语教学目前还处于套用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教材以及授课方法的阶段,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解能力)这一现状,根据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特征,研究具体教学改革措施,解决如何针对性地重组教学内容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等问题,开发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特点、高效优质培养商务+语言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日语听力;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130-03
一、日语教学现状及日语听力教改迫切性
随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与日本贸易交往日益频繁,对懂日语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日语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形势推动了我国日语教育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紧随英语教育之后、第二大规模的外语类教育。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中的日语专业分为本科与高职(专科)两类。高职高专类的日语专业与本科日语专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首先是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即:高职类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日语+X”复合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培养具备熟练使用日语进行日常生活会话并能从事一般性商务交流活动的“日语+商务”或拥有某项实用技术的“日语+应用”或拥有旅游管理知识的“日语+旅游”等等,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本科日语专业培养目标是日语语言基本功扎实、人文学科知识宽广、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日语应用型人才。其次,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即高职类的日语专业强调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实用、够用”这一教育理念;本科日语专业在强调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还重视语言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理念可用“精、专”两字来概括。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套用本科日语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做法,显然不能很好地完成高职类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了高职类日语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开发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特点、高效优质培养“日语+X”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新教学模式成为必然、紧迫的需求。对我院商务日语专业而言,我们急需解决“日语+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新教学模式形式以及建立其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人的语言能力包括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掌握了某种语言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能用该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交流。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应该最先掌握的是“听”技能,它是其他三个技能的核心。对于已经具有相当高母语语言水平的大学生,其学习第二门语言时将受到母语的影响,如何将认知语言学原理应用于日语学习中,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母语的正面影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长期以来,作为听解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日语听力课程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教学观念上的错误:(1)通过讲解大量的日语语法,进行句型替换练习,把练习的句型硬记,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听力;(2)在日常的日语课堂中,学生听老师用日语上课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听力训练;(3)听力教学过程不过就是教师放放录音磁带,讲解一下录音中出现单词、语法,学生能回答教师的提问。
因此,听力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教授方法以及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安排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滞后状态,教科研成果几乎是空白。
近年来,特别是从2011年度第十届国际日语教育研究大会上发布的各类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可以看出:全球日语教育理念正发生着悄然的新变化,开始大力提倡“以交流为目的、注重听说能力培养”的新教育理念。这一新理念恰恰正是我们高职院校日语教育要追求并加以实践的教育理念。因此,高职日语听力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符合当今日语教育研究的大趋势,是该领域的开创性实践研究。
二、教改措施的探索
本研究拟针对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日语零起点、学习能动性相对弱的特点,研究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教授方法以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以期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教改的基本思路。语言的听解能力不仅对正确理解该语言,而且对正确应用该语言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外语学习中最难提高的就是听解能力。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学习者掌握的词汇量、语法,对语言交流起着决定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掌握了大量词汇、熟知各种常用语法表现,却无法听懂,也无法说出较自然日语的人不在少数。同时也存在仅掌握了基础语法与有限的词汇量,却能和人自然顺利进行交流的人。那么,影响日语听解能力提高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哪些是首要因素(即首先解决哪些问题,对听解能力培养起关键性加速作用)?能否建立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学情,且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来促进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认真思考,研究分析目前课程设置、教授方法、评价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点,整理出一套以听说能力培养提高为中心目标、重点调整日语听力课程的授课内容以及教授方法、同步调整各相关课程教授方法的教改思路。
2.建立与教改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从各高校的日语听力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很多本科高校是从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开设日语听力课程,大学三年级以后不开设日语听力课程。日语听力课程每周的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90分钟)。甚至还有个别重点本科院校把日语听力课程从课程科目中取消,日语听力教学任务合并至综合日语课程中完成。而各高职高专院校则基本沿用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体制,以每周2个课时、大一下学期开设至大二下学期共计三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为主。日语听力教材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相同。听力教学模式多为单一的“听录音—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三部曲。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国际日语能力考试等日语考试中的听力考试成绩上。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日语听解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学生来说,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endprint
我们针对高职学生只有两年半、五个学期的在校学习时间,以及日语学习零起点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高职院校特有的一些特点,结合日语语言教育的特征,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注重日语听说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设置日语听力课程,并将该课程开设贯穿整个在校学习期间,每周4个课时(180分钟)。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的日语听力课程,以正确听音辨音、培养语感为中心来设置听力教学内容。大学第二学期开始至大学第五学期日语听力课程均以各种生活情景或虚拟的工作环境为背景,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媒体为工具,逐层逐级展开针对发音、语调、词语活用等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基础日语、日语会话、日语阅读、日语翻译、日语写作等课程中增加听说能力综合应用训练环节,并将此训练延伸至第二课堂——学生课外活动中。通过组织各种与日语有关的朗读大赛、演讲大赛、卡拉OK大赛、短剧表演等活动来搭建真实的日语应用环境,营造使用日语的真实氛围,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应用日语,体味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为了配合听力课程教改,我们首先更换了教材。现选用的主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日语听解教程》。该套教材虽然是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内容偏多,但是该教材吸收了当代最新的二语习得理论思想,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内容更活泼更贴近实际生活场景,编排上重视听解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并讲授有效的听解策略。通过选择性教授课本内容和灵活应用这些听解策略,达到提高学生听解能力的目的。同时,在初级阶段配以日本原版听力教材《耳で学ぶ日本語 わくわくリスニング 文法99》作为辅助教材,通过以图示意、助词填空、正误判断、推测谓语等手段,对初级阶段的99个核心日语句型以及常用的名词动词助词搭配,进行反复听、口译、影子跟读等技能训练,来巩固主教材中的知识点。在中级阶段辅以观看日本原版视频教材《エリンが挑戦!日本語できる》。该教材以英国留学生艾琳在日本高中留学生活为主线,以艾琳每日的学校学习、日常生活场景为背景,全方位介绍各场景下的地道日语使用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与习俗、当代年轻人文化等。每课内容分层展现,逐层加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课堂上灵活使用口译、角色模仿、配音训练等手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下快速记忆并掌握所见内容。
其次,根据语言技能训练的特点,实施了听力课程与会话课程分小班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能与人进行语言交流。如果学习者自身不进行大量、反复的听与说训练,是无法真正掌握该语言,无法用该语言与人进行交流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并接受师生提问,既是学生在指定话题或问题下有意识地将输入——“听”的信息重新组织并进行语言输出——“说”的练习机会,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小班教学方式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课堂发言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在发音、语音语调、词语使用、构句等方面的特别指导。从2009级商务日语班听力课程分班前后听力课程测试成绩的比较来看,从大于45人的大班分成30人左右的小班后,学生们的听力成绩均有明显的提高。
新的教学模式还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评價体系。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日语,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外的自主学习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评价体系中应该能够反映出对学生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基于这种思想,目前的评价系统中将学生的期末总评价中平时成绩的分量从原来的30%提升至40%,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从原来的70%降至60%。在平时成绩的计算中,加入了课堂实训、平时作业、出勤率等考察因素。在测试题型设计上,偏重基础知识与实用知识的考核,避免死记硬背。当前的评价系统还没有将参与课外活动度纳入考核范畴。随着第二课堂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今后考虑将课外活动作为校内技能实训的一部分纳入考核范畴,进一步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至50%。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先进的JF日语教育标准学习评价系统移植至我们的评价系统中。
三、结论
1.语言学习初期应注重培养语感以及应用听解策略的能力。本研究对象是日语零起点、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研究目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改善并增强教学效果。确立“以培养日语听说能力为中心、辐射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改思路,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我院2008级、2009级商务日语专业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日语初学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并学会了应用推测、预测等听解策略,那么之后的一年半在校日语学习期间,学生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必将有全面的、良好的提升。
2.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大量使用音频、视频教学资源来增加听觉和视觉的感官刺激,并辅以影子跟读、正误判断、推测谓语、口译、角色模仿、配音训练等传统教学训练手法,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动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众所周知,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无法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它需要在大量与人交流的实践活动中锤炼。我们通过将日语之角、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作为技能实训环节之一,改变以往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有效地实现了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在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因从事主持、组织课外活动的实践在职业能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4.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反映出对学生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日语。将学生的期末总评价中平时成绩的分量提高、期末考试笔试成绩降低,同时在平时成绩的计算中,加入课堂实训、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外活动参与度等考察因素,必将促进学生主动放弃死记硬背课本的做法,积极参与到各项课内外活动中,锤炼其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们以期日语听力教学模式改革来推动商务日语专业的各课程教学改革,摸索出一条有高职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日语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尹松.日语听力教学法的实证性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日语教授法系列.音声を教える》(第2卷),聞くことを教える》(第5卷),初級を教える(第9卷),学習を評価する(第12卷)[M].国际交流基金.
[3]青木直子,尾崎明人,土岐哲.日本語教育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J].世界思想社,2008.
[4]秦莉娜.日语多媒体视听教学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8).
[5]蒋晓蓉.运用“听解”原理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
[6]黄玉萍.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7]修刚,李运博.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教育研究1,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教育研究2[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