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博文(长沙市一中历史教师)
三国军师争锋之司马懿不得曹操重用,可能是因为家族太过显赫
文/张博文(长沙市一中历史教师)
《新三国》中司马懿扮演者倪大红。
风卷尘沙旌旗飘扬,智谋之士指点疆场。
三国无双沉浮谁主,神通尽显时代野望。
千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时代是大家说不尽、聊不完的话题。栩栩如生的历史风流人物,从书本、从影视、从游戏里点缀着我们的英雄梦。
回顾三国,若要说IQ最高的谋士,则非三国霸主背后的军师莫属。未来几期,我们将讲述三国顶级军师们的故事。
浪花淘尽英雄,最终三分归晋,今天我们先走近开启西晋统一大业的魏国的顶级军师——司马懿。
司马懿是谁?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普及,“老谋深算”、“腹黑”是司马懿的代名词,他更是好像出生就带着一把山羊胡子。
事实上呢?历史上的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在八兄弟里排行第二,和其他兄弟有“司马八达”之称。他与生于公元155年的曹操,相差24岁,是妥妥的两辈人。
司马家身家显赫,往上数四代都是省长级别的人物。自司马懿的高祖父成为东汉的征西将军后,司马家由此进阶仕途。之后,其曾祖、祖父、父亲分别担任豫章太守(相当于江西省长)、颍川太守(相当于河南省长)、京兆尹(东汉首都洛阳市长)。历经几代的钻营,司马家族可谓根深蒂固。
但显赫的家世给官几代司马懿带来的不只有机会,也有困扰。
司马懿的父亲曾推荐曹操为官,可谓曹操的贵人。曹操得势后就征召司马懿为官,小青年却以风湿病为借口拒绝了。最后还是曹操的一句“不来做官就去坐牢”,这才降服司马懿。
曹操欣赏司马懿的才华,但却不委以重用,不带他随军出征,而是陪太子曹丕读书。一些史学家分析曹操对司马懿如此“冷漠”的原因,竟是曹操在司马家族面前是灰头土脸的“乡下人”。
因为曹操的身世非但没有司马懿显赫,甚至非常模糊。史书记录曹操父亲认皇帝宠信的宦官为养父,换得荣华富贵,至于其亲生父亲是谁却不得而知。所以曹操虽算是个官宦人家,但与司马家相距甚远。
曹操当然是因小肚鸡肠,打压司马懿,但两人的争锋说到底是其背后两大利益群体的博弈。司马懿代表的是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曹操则代表奋斗拼搏而出人头地的乱世英雄。曹操崛起于乱世,需要树大根深的名门望族支持,所以司马懿对曹操而言既是盟友,又是不得不提防的敌人。
面对雄才大略的曹操,司马懿选择隐忍和等待。最终,司马懿等到了他——诸葛亮。
诸葛亮是司马懿不得不直面的对手。
从茅庐到赤壁,从荆州到西川,诸葛亮已声名鹊起,在平定南蛮后开启了北伐的新征程。此时魏国皇帝已是曹操之孙,但曹家三代对司马懿颇为戒备。
崛起的诸葛亮打开了司马懿的牢笼。
面对势如破竹的蜀军,司马懿临危受命成为掌握军权的实权人物。但他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宿命的对决,让诸葛亮锋芒毕露,司马懿规避退让。
诸葛亮后因积劳成疾因病辞世,此时的司马懿虽是曹魏元老,但曹氏从未放松对司马懿的防范。司马懿再次过上深居简出的隐忍日子,炼就了隐忍伪装伺机而动的恶狼本领。
年近七旬的司马懿还挺得住吗?
一次,曹氏使者探望司马懿,只见他卧病在床,半身不遂地颤抖,侍女喂其喝粥,却咽不下去,粥淌了一身极为狼狈,口中还支吾“我快要死了”。曹氏觉司马懿大势已去,就放松了戒备。
一日,曹氏外出祭祖,此时的司马懿却老而弥坚意气风发地带领士兵夺城,最终束缚司马懿的枷锁被打破,司马家已是只手遮天。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垒在《三国演义》中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可惜演义中的许多故事并非史实,史书中对两大军师较量的描写颇为平淡。
诸葛亮六出祁山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怆,司马懿则留下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谈。司马懿虽是最后赢家,但并非在战场上赢了诸葛亮,那么司马懿赢在哪里?赢在餐桌上。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司马懿坚守不出,任凭诸葛亮激将法就是无动于衷。一日,诸葛亮派使者见司马懿,司马懿询问诸葛公生活起居,饭量如何?使者回答一天吃得很少,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处理。一番看似唠家常的对话,司马懿却得知了蜀军的最高军事机密,胜负的天平已经倾斜。
所以司马懿的取胜之道是敏锐的洞察力,诸葛亮力求速战速决,而自己的优势恰恰是打持久战,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正是军师的必修课。司马懿这一拖,竟然把诸葛亮给拖死了。
一生经历了无数强敌的司马懿,忍耐了曹操的猜忌,欺骗了曹氏的眼线,洞察了孔明的计谋。而随着司马懿的老去,风云际会的三国争霸也走向落幕,从一介书生,到沙场智将,最后成为改写历史、三分归晋的大政治家,司马懿的一生,精彩!
《军师联盟》中司马懿扮演者吴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