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蓓
(金华市第一中学 浙江 金华 321015)
“自学·导学·思学”模式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王 蓓
(金华市第一中学 浙江 金华 321015)
“自学”“导学”“思学”三学并举,提升学生学习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以学案帮助学生明确自学的重点难点,以微课的形式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选择性以“一师一优课”详细讲解帮助薄弱学生先飞追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驱动、元认知提示语提问、培养学科情感等多种形式导学.课后,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回顾的习惯,让学生说题,暴露其思维过程,纠正解题方法,优化物理思维品质,以达到思学的目的.
问题先导 方法引导 反思主导
新一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浙江省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学科顶级设计层面,学科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自2013年起,金华一中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为“自学·导学·思学”三学并举的模式,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有创造性地发展.
自学指学生课前在学案、微课、一师一优课等媒介的协助下自行熟悉与学习相关内容,并带着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走进课堂.自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导学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展现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设计,即以导为主,以导定教,以讲为辅,坚持做好“五导”——导兴趣、导学法、导思维、导互动、导创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导学不仅能授人予渔,而且可以授人以“欲”,在导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
思学指学生通过巩固练习、解题回顾、说题等形式,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不断监控、调整、优化自己的学习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
本文在遵循教与学对应、实现高效课堂二重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谈谈“自学·导学·
对于本身有能力解决此题的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下,可不借助提示,对能力不足的学生,经思考没有思路,可通过以上文字提示一步步提高现有水平,直到发现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剩余部分时即可不在看提示.这样可以便于教师对习题进行统一讲解,并令有着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完成习题练习,体验到成功,增强信心.
通过将题目进一步分层,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现在水平,缩短最近发展区,直到在无提示的情况下能够完成习题剩余部分,让学生潜意识中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产生积极情绪,发挥自我暗示的作用,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及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自控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也需要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只有在经思考努力也无思路的情况下才可以查看提示.
1 埃米尔·库埃,著.心理暗示力.方舟,编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8
2 宋方.暗示教学法原理简介和实践体会.课程·教材·教法,1983(2):29~33
3 高秀丽.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物理教学探讨,2014(6):32
4 王进峰.“最近发展区”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10):31~33
思学”模式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自学并不是全盘放手,放任自流.毕竟,高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物理概念抽象且复杂,物理思想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学生很容易混淆并走入“想当然”的情景之中.因此,学生自学需要帮助,学案、微课和一师一优课是3种有效的形式.
1.1 以学案静态文本帮助学生明确自学的重点难点
自学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课前预习.因为物理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比较浅显,学生要看明白并不太难,教材中的例题往往比较简单,过程也很详细,对于课后习题也能依葫芦画瓢地解决,但难以深层次地理解,对其中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更难领会到位.学案展示,如图1所示.
图1 展示的学案
学案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明确上课重点难点.当然,这对学案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不可“假、大、空”,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兴趣,开启思维的功能,即要使学案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
1.2 以微课动态展示知识背景情景提升学生自学的兴趣
微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是对一些特定知识进行专门地分析,细致地解读,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笔者在执教“电场强度”一课之前给学生做了一个微课,模拟了安培与法拉第的辩论,如图2所示,并简单地介绍了麦克斯韦的预言和赫兹的验证,向学生展示电场是如何一步步被人们所接受的历程.这样学生对电场有一个感观印象,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感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图2 给学生做的一个微课
再举一例,在执教“检验电荷”这个知识点时,将“检验电荷”比拟为一个“小小侦察兵”并以微课动画形式呈现,如图3所示.
图3 讲授“检验电荷”所做的微课
打探敌情,派出的侦察兵必须个头小、个数少,这样才不易被发现.通过侦察兵的返队时的惊慌程度可得出敌方的军火力.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出了试探电荷的定义和要求.通过这样精心设计,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检验电荷”的清晰生动的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此外,诸如“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等都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或介绍相关历史背景,或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解析,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自发思考,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1.3 选择性以一师一优课详细讲解薄弱学生先飞追击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是这样描述物理这门学科.物理虽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道理,严谨性高,逻辑思维强.高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更难驾驭,高中物理难学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长期以往,部分学生落到队伍的后面,并丧失兴趣、信心匮乏.对于这种情况,薄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观看“一师一优课”进行课前学习.薄弱学生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导学”课堂中会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达到先飞追击的效果.而美国著名的学习专
家爱德加·戴尔在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中,学习效果高达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如图4所示.
图4 学习金字塔
物理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特殊任务.物理课堂教学的引导不仅仅是对概念形成、方法由来、思维获得的引导,更是对物理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引导.
2.1 注重学科情感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物理发展的内驱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意指教方法的重要性.其实,更进一步思考,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无论怎么授“渔”,学生还是难以顺利获得“鱼”.这就需要授人以“欲”,即从授人以“渔”到授人以“欲”.
教学片断1:波的干涉
在波的干涉的起始课的教学中,先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一个振源在水中振动,可以看见熟悉的涟漪.再将两个振源同时放入水中振动,水面出现惊奇的图像,如图5所示.当学生发出惊叹声时,教师适时激发学生:学了这节课你就能破解这个现象了!学生的求知欲顿时被唤醒.
图5 波的干涉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物理之“欲”的培养还可以借助独特的科学美.物理中从不缺乏美.例如:简洁之美、距离之美、对称之美、守恒之美、统一之美等.课堂上充分解释物理美、恰当地借助物理美,将学科之美融于一体传递给学生,无疑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以物理问题串驱动学生思考实现有效引导
物理课堂教学应拒绝凭空产生,要追求自然生成.任何知识都不应生硬地塞给学生学习,而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引入阶段需要在为什么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这种方法是怎么想到的3个问题上下功夫.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借助启发性提示语加以启发,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片断2:瞬时功率
如图6所示,某位同学用2 N的力推书,书静止在桌面上,它的质量为0.2 kg.试求:
(1)2 s内推力的功率.
(2)1 s内推力的功率.
图6 用力推书的瞬时功率
问题1:请两位同学告诉大家这两道小题的答案分别是多少?[(1)20 W,(2)10 W.]
问题2:为什么答案会不同呢?(因为在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做功的功率是在变化的.)
问题3:那我们算出来的功率是该段时间的什么功率呢?(平均功率)
问题4:那我们接下去再计算0.5 s内推力的功率是多少?(5 W)
问题5:如果我们接下去计算0.1 s内推力的功率,0.01 s内推力的功率,甚至0.001 s内推力的功率呢?这个时候,平均功率将非常非常接近什么呢?(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领着学生思维的活动,成功引出瞬时功率的概念,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平均功率过渡到瞬时功率的情景图.整个过程自然而不生硬,像是从学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递进性问题串.问题逐层递进,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提升,又使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地内化为自主认知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也可以设计相关性的问题串,低起点、多角度,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学有所获.这样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的机会,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悟出知识和方法.
2.3 解题教学引入元认知提示语使学生学会自我引导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把题目做错,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不会,而是没能真正理解题意或者不会引导自己思考.因此,在物理解题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入元认知提示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运用提示语向自己发问,以便将解题活动进行下去.
波利亚提出的“怎样解题表”,堪称完美,其对于解题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单墫先生提出的12条解题要诀,以及涂荣豹教授提出的一套“理解题意”的提示语也值得借鉴.
涂荣豹先生提出的“理解题意提示语”主要包括:
(1)它是什么.这个“它”就是指问题中涉及到的名词、句子、概念、关系、表达式、符号等;
(2)它怎么表示.就是把“它”用物理语言、物理符号和物理图像具体地表示出来.
(3)它有什么性质.例如,大自然有简洁之美、守恒之美、和谐统一之美等;
(4)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即寻求等价关系、不等关系、转换关系等.
教学片断3: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这道题对象不止一个,过程多、关系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讲解此题时就该应用“理解题意提示语”来引导学生思考.
(1)甲在做什么运动?怎么表示?
(2)乙在做什么运动?怎么表示?
(3)甲、乙的相遇有什么性质?体现了什么物理之美?
(4)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的公式或图像等价关系?
理解题意是解题的首要步骤和关键环节.这套“理解题意提示语”是对波利亚“怎样解题表”中理解题目方法的继承与发展.4句简单的提示语看似平实普通,其实充满智慧.这样的思考过程显得十分自然,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用它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运用它引导自己的思维活动.当学生遇到其他不熟悉的问题,尤其是新情景下的科技题时,可以运用这套“理解题意提示语”向自己发问,引导自己思考,也就不至于无从下手.
恩格斯说:“行动的全部动力,都必须要经过他的头脑,必须要转化成他的意愿和动机,才可以让其行动起来”.学习要学生自己学,为自己而学,即动力在于学生.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获得、物理能力的培养、物理思维的行为……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学,其中包括有意识地监控、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等,以优化学习进程.
3.1 鼓励学生自我归纳总结查漏补缺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如图7所示.针对这一规律,我们学过新知识后,要“趁热打铁”的强化记忆.
图7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鼓励学生自我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重新组织并表达出来,本质上是对大脑中已摄入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而且通过学生当场自我反馈的情况更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融汇贯通,编织知识之网,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让学生体会“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体验.
3.2 引导学生说题暴露思维过程促进深层次反思
说题就是学生将题意、解题思路、方法、过程及解题后反思等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这样能够最大
限度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说,教师能够有得放矢地加以指导.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物理说题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的.对于错题更需要重视,反思出错的原因,审查当初解题时是否混淆了概念,是否忽略了隐含条件,能够想到哪一步,又在哪卡住了……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并有效追问,真正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
通过说题活动,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时间理解题意,并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反思解题过程,训练思维的严谨性;反思解题策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反思错误解答,激活思维的判断性;反思题型关系,促进知识串联和方法升华.
3.3 养成解题回顾习惯优化物理思维品质
学生需要解题回顾,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回顾题目运用了什么知识、涉及了哪些基本方法、它主要适用于何种问题、能否把结论或方法用于其他问题、题目是否可以进行变式推广、能否检验这个结果、能否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能否一眼就看出、与其他问题有什么关联等.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能够将解题方法加以改进,并深化对题目的理解.
反思是物理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既反映一种学习习惯,也表现为一定的学习能力.反思是改进不足之处、累积成功经验和掌握解题规律的过程.通过长期的解题实践,能养成总结与反思的习惯,并形成组织良好的解题知识块,将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并从根本上提高解题能力.
自学、导学、思学不是孤立的,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三者逐步进行,也会相互影响.三学并举,则能大放异彩.
在这三者中,无论是自学、导学还是思学,都离不开师生的协作,只不过有所侧重.自学,以学生为主,教师协助为辅;导学,则变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学,主要由学生自己进行感悟.
“自学·导学·思学”模式下的物理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希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获得学习的内驱力.
2016-12-27)